巴西大豆“坐地 起价”是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与中国买家需求结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23:54 2

摘要:巴西大豆“坐地起价”的核心逻辑是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与中国买家需求集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叠加成本推动、出口商策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最终形成了价格上涨的局面。以下从多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巴西大豆“坐地起价”的核心逻辑是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与中国买家需求集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叠加成本推动、出口商策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最终形成了价格上涨的局面。以下从多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核心驱动因素:中国市场需求高度集中,巴西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量超1亿吨),而巴西凭借产量优势(2025/26年度预计产量1.776亿吨,创历史新高)和政策支持(如2025年7月出台专属大豆供应链政策,鼓励农民定制对华出口品种),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2025年1-10月,巴西对华大豆出口占比高达79.9%,9月份更是达到93%(当月出口650万吨至中国)。这种高度集中的需求格局,让巴西出口商掌握了定价主动权——中国买家对巴西大豆的依赖度高,短期内难以找到完全替代的供应源,巴西因此有能力通过提价转移成本或获取超额利润。

二、直接导火索:阶段性供需错配,供应缺口凸显

1. 旧季库存见底,新季尚未上市:2025年初,巴西旧季大豆库存因出口激增(前10个月出口量突破1亿吨)迅速消耗,几乎见底。而新季大豆需等到2026年1月底才能装船,导致青黄不接的空档期。此时,中国买家因国内畜禽养殖产业(需大量豆粕)的需求稳定,必须继续采购巴西大豆,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应紧张。

2. 美国大豆无法填补空缺:尽管美国2025年大豆丰产(产量创历史新高),但因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关税未取消),美国大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41%降至2024年的21%。2025年1-8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仅2.18亿蒲式耳(同比下降78%),无法弥补巴西留下的供应缺口。

三、成本推动:汇率与物流成本上升,出口商转嫁压力

1. 雷亚尔短期贬值:2025年10月上旬,雷亚尔对美元汇率从5.328跌至5.5019(短期贬值约3%)。巴西出口商的大豆收入以美元结算,雷亚尔贬值意味着同样数量的美元收入兑换成雷亚尔后减少,因此出口商通过提高美元报价来维持利润。

2. 物流成本上涨:巴西东南部港口(如桑托斯港、帕拉纳瓜港)因出口量激增(10月预计出口712万吨,同比增幅60%),导致港口拥堵,排队时间延长至45天。此外,国际运费(如巴西至中国的海运费)也因燃油价格上涨而上升,这些成本均转嫁到出口报价中。

四、出口商策略:囤货与预售比例低,制造供应紧张氛围

1. 农民囤货行为:巴西农民因国内通胀率高企(超8%),更愿意囤积大豆等待更高价格,而非立即出售。2025年,巴西旧季大豆销售比例仅为81.4%(低于五年平均水平),新季大豆预售比例更是低至20.5%(比往年少近一成)。这种囤货行为减少了市场上的现货供应,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2. 出口商投机行为:部分巴西出口商(如ADM、嘉吉等)利用中国进口渠道相对集中的局面,抬高报价以获取超额利润。2025年10月初,帕拉纳瓜港的巴西大豆报价比芝加哥期货市场高出近3美元/蒲式耳,而美国大豆的溢价仅为1.7美元/蒲式耳。这种价差使得巴西大豆到岸价比美国墨西哥湾港口贵20-30美元/吨,出口商借此获取更高利润。

五、外部环境变化:阿根廷临时政策与中国应对措施

1. 阿根廷临时取消出口税的影响:2025年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大豆、豆粕等农产品出口税降至零(原税率分别为26%和24.5%),导致阿根廷大豆出口成本大幅降低(每吨价格比巴西低数百美元)。中国买家迅速行动,在政策宣布后两天内抢购了130万吨阿根廷大豆(相当于2024年全年自阿进口量的三成多),部分缓解了对巴西大豆的依赖。但阿根廷的临时政策仅持续至10月31日,无法长期改变巴西的主导地位。

2. 中国的应对措施:面对巴西大豆价格上涨,中国买家采取了暂停采购(如2025年10月暂停12月及次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和多元化进口(如从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进口大豆)的策略。此外,中国还通过释放战略储备(中储粮持有4500万吨大豆储备,足够全国使用三个多月)来缓解供应压力。这些措施让中国买家在与巴西的谈判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迫使巴西出口商调整报价。

总结:巴西大豆“坐地起价”的本质

巴西大豆的价格上涨是市场需求集中、供需错配、成本推动及出口商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作为巴西大豆的最大买家,其需求的高度集中让巴西掌握了定价主动权,但这种优势是短期且脆弱的——一旦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如增加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的大豆进口)或释放战略储备缓解了供应压力,巴西的大豆价格将面临下跌风险。此外,中美贸易摩擦的缓解(如美国大豆关税取消)也可能让中国重新转向美国市场,进一步削弱巴西的定价权。

从长期来看,巴西大豆的“坐地起价”行为可能会推动中国加速大豆产业升级(如提高国内大豆产量、推广豆粕替代品),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例如,中国农业部计划到2027年将饲料中的豆粕占比从15.3%压降到12%,通过推广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替代,降低对大豆的需求。这些措施将逐步削弱巴西大豆的市场地位,让其“坐地起价”的空间越来越小。

来源:博学清闲的橘子i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