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播邹韵:接棒撒贝宁龙洋首次亮相文化节目,网友评价却很普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06:27 2

摘要:原本大家只习惯了看撒贝宁和龙洋在各种文化类节目里花式抢镜,这次却突然杀出个邹韵,不少人都忍不住刷着弹幕:新闻主播也能来搞文化综艺?

新闻主播邹韵:接棒撒贝宁龙洋首次亮相文化节目,网友评价却很普通

要说最近央视新节目里最让人“有点意外”的主持人变动,非《中华考工记》第4期莫属。

原本大家只习惯了看撒贝宁和龙洋在各种文化类节目里花式抢镜,这次却突然杀出个邹韵,不少人都忍不住刷着弹幕:新闻主播也能来搞文化综艺?

是不是走错片场了?

邹韵的出现,其实是央视选人用人的一次新尝试,也是节目组刻意给观众“换口味”。

你要知道,她原来就是做时政新闻的,属于那种一板一眼、逻辑清楚、问答有深度的新闻型主持。

像《高端访谈》《24小时》,她一上来,气场先拉满,新闻圈子里都说她是“国际范儿”。

但这回到了《中华考工记》这样强调工业文化、艺术与技术交融的节目,观众就明显觉得“气氛不一样了”。

节目第4期主要聊的是中国纺织业,话题很大——从以前的“妇功”讲到现在“智造”,既要讲历史,又要聊技术,还得有些文艺小表演。

你让新闻主播邹韵来hold住这么多场面,说实话真不容易。

她的专业能力没问题,梳理信息、追问嘉宾、把复杂的技术说清楚,这些基本操作她都做得很到位,比如在采访专家、学者的时候,能问出纺织背后的技术细节,又能照顾到普通观众的兴趣。

跟胡兵这些艺人互动时也算自然,没有尬聊。

但问题来了,邹韵身上的那种“新闻范儿”太重,场子里的气氛始终偏正式,大家觉得少了点综艺节目该有的活跃和亲切。

说白了,很多观众其实想看主持人能跟嘉宾更随意地聊聊,甚至调侃几句,让节目有点“家常感”。

而邹韵就像是带着“新闻播报”的包袱,始终在做专业输出,哪怕是现场互动,也更像是采访而不是朋友聊天。

这种感觉,在网友评论区特别明显,大家说她“庄重有余,亲和力不足”,甚至有人拿撒贝宁和龙洋当参照,说:“文化节目需要点人情味,有点烟火气。”

不过换个角度看,邹韵被安排到这个舞台,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央视其实一直在尝试主持人跨界发展,想打破那种“谁管哪类节目就只做那一类”的老套路。

你看撒贝宁,早年也是法律新闻专业的,后来转到综艺、文化节目,大家还不是看得津津有味。

龙洋也是从财经新闻一路做到文化类,被观众认可。

现在让邹韵试试,既是给节目带点新鲜感,也是希望她自己能“破圈”。

咱们别忘了,央视这些年在文化节目上一直在创新。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典籍里的中国》,都在找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让新闻主播来主持文化节目,表面看是个“混搭”,实则是给节目注入新的思考角度。

毕竟,有新闻底子的主持人,逻辑梳理和深度挖掘更强,也许能把工业文化的复杂内容讲得更明白,甚至还能拉开跟国外同类节目差距,让中国的工业故事更有国际竞争力。

但目前来看,网友的反馈还是比较真实。

大多数人觉得邹韵还没完全适应文化类节目的节奏,没有像撒贝宁、龙洋那样能把学术话题和娱乐氛围平衡好,互动时也稍显拘谨。

不少老粉丝甚至在弹幕里建议:“能不能多点生活化表达,让嘉宾和观众都轻松些?”也有观众理解央视培养人才的思路,觉得给邹韵机会是好事,但希望她能慢慢找准自己的风格。

这种跨界主持,其实也反映了整个电视行业的变革。

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是只想看“报幕员”了,大家更喜欢主持人有点“人味”,能聊能逗,还要懂点专业。

哪怕是央视,也得顺应这种潮流,让自己的主持队伍更有弹性。

邹韵这次虽然首秀表现一般,但如果她能继续突破以前的“新闻范儿”,慢慢融进文化综艺的氛围,说不定下一次就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最后,央视这步棋其实就是在给所有主持人更多成长空间。

哪怕你是专业新闻人,也可以来尝试各种题材,说不定哪天就能成另一个“跨界标杆”。

观众也在期待,谁能真正做到既专业又接地气,让节目变得更有温度、更好看。

邹韵目前还在摸索,也许再过几期,大家就会看到她的变化。

至于节目组,未来也许还会不断“混搭”,希望能让更多观众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综艺“新体验”。

来源:摘星日记综艺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