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10月21日,开拓者随队记者在播客栏目中公开回应了将中国新星杨瀚森下放至发展联盟的决定。
北京时间10月21日,开拓者随队记者在播客栏目中公开回应了将中国新星杨瀚森下放至发展联盟的决定。
这一安排并非如外界猜测的“放弃信号”,而是球队精心设计的短期培养计划。
记者强调,杨瀚森在季前赛展现了进攻端的天赋,但场均5.3次犯规的致命短板让他难以在NBA轮换中稳定发挥。
球队期望他通过发展联盟的实战打磨防守习惯,预计仅需十余场比赛即可回归常规赛阵容。
这一回应揭开了下放背后的战略考量——不是终点,而是新人成长的加速器。
季前赛的冰火两重天:高光与犯规困境
杨瀚森的四季前赛旅程充满戏剧性。首战勇士,他初登NBA赛场仅得4分4篮板,却以6犯离场告终,防守端的手部动作和站位问题暴露无遗。
然而第二场对阵国王,他迎来爆发:单节5投全中砍下14分,三分、策应和盖帽全面开花,主教练比卢普斯称赞他“找到了节奏”。
这种高光并未持续,随后两场他再陷犯规泥潭。 收官战对阵爵士,他仅打15分钟便领到6犯,场边镜头捕捉到他低头擦拭眼角的画面。
四场比赛场均18.4分钟内,他贡献8分3.5篮板1.3盖帽,但犯规次数高达5.3次,失误2.8次,成为阻碍其留驻轮换的最大障碍。
下放决定的核心原因:适应规则与规避内线竞争
开拓者随队记者在播客中指出,犯规习惯是下放的直接导火索。
NBA吹罚尺度远严于CBA,杨瀚森在防守选位和手部控制上的弱点被放大。 更深层原因在于球队内线的激烈竞争。
开拓者已确定克林根为新赛季首发中锋,替补席还有罗威、里斯等经验丰富的球员。
在如此拥挤的轮换中,杨瀚森若留队,每场仅能获得零星出场时间,反而不利于成长。
发展联盟则能提供场均25-30分钟的上场机会,让他专注解决防守端的关键问题。
球队的长期投资:四年合同与18个月培养计划
下放决定背后是开拓者对杨瀚森的长期看好。
球队与他签下四年2140万美元的保障合同,并制定了一份为期18个月的详细改进计划,内容包括将三分命中率提升至35%以上、增强挡拆终结能力、增加肌肉力量等。
比卢普斯教练在季前赛中多次公开维护杨瀚森,甚至在球员犯满离场后仍耐心指导,这种“允许犯错”的态度凸显了球队的耐心。
管理层认为,发展联盟的历练能让他远离聚光灯压力,逐步适应北美篮球节奏。
发展联盟的角色转变:从“冷宫”到人才跳板
NBA对发展联盟的定位已彻底革新。
过去三个赛季,超过一半的首轮新秀曾在此锻炼,包括塔图姆、杰伦·布朗等球星。
开拓者计划让杨瀚森在NBA与发展联盟之间“来回奔波”,既能参与一线队合练,又能在低强度比赛中实战演练。
例如,球队为他设计专项训练,如用VR模拟防守场景,实时纠正手部动作。
这种模式曾帮助卡佩拉、周琦等国际球员成长——周琦在发展联盟场均数据显著提升,为其后期回归NBA奠定基础。
杨瀚森的回应:新人心态与务实目标
面对下放,杨瀚森展现出成熟心态。 他公开表示:“我只是一个新人,不会急于求成,需要专注防守和体能提升。 ”
这种态度与球队的规划不谋而合。
技术层面,他的传球视野和三分投射(季前赛三分命中率40%)符合现代NBA对空间型五号位的需求,但防守移动速度和犯规控制仍需打磨。
发展联盟的战术体系以高位策应和空间拉开为主,恰好能放大他的技术特点。
球迷争议与行业视角
下放消息引发国内球迷两极反应。 部分人质疑“是否意味着失败”,甚至建议其回CBA。
但更多声音认为这是合理投资。 NBA历史显示,帕克、西亚卡姆等全明星均曾通过发展联盟蜕变。
同时,另一名中国球员林葳被独行侠下属球队选中,凸显发展联盟已成为国际球员的新通道。
对于中国男篮而言,杨瀚森在发展联盟打球可能更利于国家队征召——11月世界杯预选赛期间,若他在NBA坐冷板凳,篮协或难征召,而发展联盟赛程灵活度更高。
来源:豫哥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