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钟里的中年人,总有自己的活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02:06 3

摘要:对于常年与父母异地分居的人来说,妈妈的到访,就像一位刚正不阿的大判官对你的生活来一次突击检查,稍有不慎,就会让你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果然,刚进屋几分钟,她就对我习以为常的日子下了判词——

前不久,母上大人莅临我在北京五环外的出租屋。

对于常年与父母异地分居的人来说,妈妈的到访,就像一位刚正不阿的大判官对你的生活来一次突击检查,稍有不慎,就会让你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果然,刚进屋几分钟,她就对我习以为常的日子下了判词——

“三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跟个小孩似的?”

从出租屋的蛛丝马迹里,她揪出诸多“实在不像样”之处:沙发上堆满玩偶,没有完整的空位可以落座;冰箱里少有生鲜食材,却有很多雪糕和饮料;客厅电视格外大,电视旁摆放的switch,则是长辈眼里标准的“游戏机”。

“我在你这个年纪,都把你养到上小学了。”妈妈一边帮我补全冰箱里的蔬菜水果,一边唠叨着笑我。

仔细一想,我们这代人的“延迟成年”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总喜欢把“谁还不是个宝宝”挂在嘴边,但如果以年龄为标尺,许多人其实早已“人到中年”,却依然活不成长辈们眼里“中年人的样子”。

为什么长不大呢?我一时无法回答妈妈的问题。直到这几天刷小红书,我在心理咨询师张春的一个vlog里,得到了一个“理直气壮”的回答:

她今年43岁了,年龄称得上标准中年,但比起“成为大人”,她更在意的是“享受生命”。“我很喜欢现在,可以冰箱里塞满西瓜和冰淇淋,可以躺在床上吃炸鸡,可以一天看12集电视剧,这是我小时候无法想象的美景。”听到这句话,我和冰箱里的雪糕仿佛得到了救赎。

年龄增长带来的焦虑,当然也是没有的。相反,张春觉得大家应该换一种“年龄骄傲”的心态:每个人能顺利长到现在的年纪,都很不容易,值得为自己骄傲。

图源@张春酷酷酷

回顾近年来的舆论场,我们似乎不停谈论着中年话题,后辈嫌弃前辈爹味姨味,前辈批判后辈拒绝成长,同辈之间又被中年焦虑互相影响……话题越辩越多,但对“中年”的定义,却似乎始终模糊不清。

所以,所谓“中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妈妈的判词带着传统视角,张春的回答不失为一种参考——但我始终觉得,还应当有更多答案。

人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能抵达了中年?或许从一次身体的敏锐感知开始。

身体从来不会说谎。在小红书上,科普作家@河森堡 从个人经验出发 ,列举了几条他30岁之后陆续出现的身体变化。

对冷和热的敏感度大大增加;

更容易疲劳,有时整天都想躺着休息;

过去让你激动的娱乐方式,如电影和游戏,很多都变得乏味;

锻炼时更容易受伤,受伤后恢复得很慢,一旦受伤就很难完全康复;

放松思绪变得很难,即便不工作,脑海中仍会反复思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各种琐事;

……

与身体挑战同时而来的,还有打不完的生活补丁。很多人会感慨,中年的日子好像一场大型打地鼠游戏,好不容易按住了这头,那头的麻烦又突然冒出来。

有人事业受挫,创业失败欠了不少钱,每天一睁眼想的就是如何还债,结果越想越焦虑。

图源@文续老吴

有人结完了婚、生完了孩子,也有了车子房子。本以为人生清单里check掉这几项后会轻松许多,但在漫长的亲密关系磨合中逐渐领悟,婚姻不止是check,更重要的命题是学会维持与经营。

@Melody刘恭显

有人40岁之后消失在朋友圈,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能说的话越来越少。不想让父母操心,不想被领导质疑,不想被别人议论 ,最后不动声色地把喜怒哀乐收进心里。

以上种种,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传统中年叙事。好像人一到某个年龄段,一个叫作“中年危机”的机关就会被自动开启,关于健康、家庭、事业、婚姻的种种困难接踵而至,令你疲于招架,人生仿佛驶入了U型曲线的谷底。

人到中年,真的如此可怕吗?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年其实还有别的活法?

前段时间,小红书·心理上线了活动“人生中场而已”,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所有中年人。不要“别人觉得”,小红书·心理希望鼓励在互联网上稍显沉默的中年群体,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当下真实的中年状态。

为此,小红书·心理还和三联一起,邀请易立竞拍摄了一支视频《人生中场而已》,请她聊一聊自己的中年人生状态。

点击观看视频

当我们把上面两个问题抛给易立竞,她干脆利落地给出回答:

“不,这是刻板印象。中年怎么了?中年就不能雀跃、不能喜悦、不能轻盈吗?”

不同于大众叙事里伴随社会时钟而来的中年焦虑,易立竞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甚至比年轻时更好。“我的中年就像清晨的大雾被吹开,然后眼前越来越清明,有了那种平静的喜悦。”

人到中年,易立竞依旧保持对户外运动的热爱,点开她的小红书主页,不是在分享工作,就是在不同的山野中穿行。人到中年,她也保持着打坐冥想的习惯,从中看清一些原本“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易立竞的这两个爱好有一个共性:含人量都很低。无论在户外,还是在冥想,远离人群之后向内探索,方能清晰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

关于“中年的活法”,道理也是如此。易立竞认为,人到中年,就更需要学会摒弃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外界给中年人的标签很多,但清除人群喧嚣的杂音之后,真正决定你中年活成什么样的,是你心中对生活的那份期待:

“中年不是年龄数字,而是度过生命的方式。你用什么方式来度过你的中年,它就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但我们想要强调的是,活出不一样的中年,并不是所谓成功人士或某些群体的特权。在“人生中场而已”活动里,小红书·心理把抛给易立竞的问题,同样抛给了各色各样的中年人——

很快,我们看到了五彩斑斓的答案。

谁说人生没有回头路?有人在人生中场,又重新走回了上半场的学生时代。53岁的@阿向爱学习,在小红书记录着自己从零开始学日语的每一天。她背着书包赶早课,对着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老师背课文,每周还会开启日语朗读团直播,是一位妥妥的高能量学生。

图源@阿向爱学习

@叫我Sally 在中年被裁员,来不及悲伤,也没有内耗,一转身就去读了博,圆自己年轻时的梦。中年人返学,通常没有特定的目标,不为考过哪一门试或是入读哪一所学校,他们的心态,更多就像@叫我Sally 描述的那样:

“我想证明自己还没有被生活磨平棱角。当你在跟ddl死磕的时候、无数次论文被打回的时候,或许结果并不重要,但这份坚持和韧劲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图源@叫我Sally

有人下定决心,从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中脱身,去拥抱一个崭新的下半场。41岁的摄影师@三良老宋,此刻正行走在西班牙朝圣之路上。促使他裸辞环游世界的,是一年前在某个普通的夜晚突然醒来——

“逐渐退化的身体和生命的脆弱提醒我,人生真的已经进入下半场,自由这张退休卷,我不想等到最后才兑现,更不想在病床上回想空洞的前半生。”

图源@三良老宋

@橘妈 的逃离和重启,是勇敢走出不幸福的婚姻。四十多岁,她离了婚,和闺蜜一起干建筑、干家政,一起买了房。她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间,“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方向盘我在自己手上。”

图源@橘妈

当然,也有人很满意现在的状态。但他们也在努力为自己的中年生活,平添更多小确幸的精彩时刻。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老梁的快乐生活 的日子过得很规律,接送孩子、上班下班、照顾一家人,但他还是会为自己留出空间,和朋友定期打打篮球, “出一身汗,压力没了,坏心情散了,身体也结实了。”

图源@老梁的快乐生活

@黎姐有点甜 今年40岁,她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生活。最近她给自己的惊喜,是去北京朝阳公园一个人玩“落日飞车”。

图源@黎姐有点甜

所以,当我们谈起中年,它不止一种形状,而是千姿百态。

它很珍贵,因为那是人生少有的双向视角,可以回望过去,可以转向新生。所谓“人生中场”,是命运给每个人的一次暂停键——让你有机会按下,重新成为自己人生的教练。

作家张怡微在自己的小红书上,讲述了一个她曾经感受到的暂停时刻。

“我在为一次活动写自我介绍的时候,出版社的朋友突然问我,你有没有想过,把青年作家里的‘青年’两个字去掉?”

那一刻,从青年升级成中年,张怡微并没有感到沉重,反而是一种开心,“我觉得它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把我引向更多原来没有做过的事。”

图源@张怡微

正如张怡微所说的,“中年”这个词并不沉重,当我们跳出社会时钟强加的刻板印象,它至少不应该是个贬义词。所谓的“中年焦虑”“中年困境”,换个角度来说,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

这些客观存在的中年危机,应当被看见,也可以被解决,甚至有机会转换成一次“中年觉醒”。小红书心理博主@亚亚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解释:

荣格说过,人生有两个半场,前半场是我们构建人格面具、学习如何去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然而面具戴久了,热情会消退,意义会模糊,甚至会陷入虚无——这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

但在荣格看来,中年危机并不是崩塌,而是一种觉醒。当外界的成功再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你的灵魂会呼唤你去迈向新的阶段。它要求你去直面那些过去被压抑和被否认的阴影,去尝试接纳这些阴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我。

而当我们最终突破阴影,迎接一个自由崭新的自己,你会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所谓中年,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心理账号@KnowYourself 在“人生中场而已”活动中总结的《中年人才能体会到的7种快乐》:

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KnowYourself

不同于大家印象里“属于年轻人”的小红书,日益庞大的中年群体,也正在小红书上主动讲述、提问、分享,他们不再只是被定义的那一群人。

小红书希望成为大家的“中场搭子”,看见每个人的中年故事,提供专业的心理知识,帮助大家用兴趣和情绪找到彼此——让人与信息、人与人、人与意义相连,愿每个中年人都活出精彩的下半场。

【今日话题】

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中年?

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编辑 排版丨孙思

作者丨三北

图片来源丨小红书

出品人|李伟

监制|刘刚 宋彦

策划|黄乔

商务统筹|葛京娴

商务助理|魏铭玥

艺人支持|张鼎堃

导演|于昌禾

制片|木籽

摄影|高皓天

灯光|宋健

录音|玉猫

美术|蒋溪吟

道具|鸿飞

剪辑|二媛

调色|刘国强

包装|大蒜糖

混音|玉猫

DIT |张世恒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实验室》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来源:三联中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