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真让人愣住,一个没上本科线的女孩,从高职走到清华讲台,她怎么做到的,这女孩叫邢小颖,她的起点不高,但她的步子很稳。
很久没有看电视新闻了,昨天一打开,便看到央视栏目《奋进的中国》讲述一个惊天的故事。
这真让人愣住,一个没上本科线的女孩,从高职走到清华讲台,她怎么做到的,这女孩叫邢小颖,她的起点不高,但她的步子很稳。
从新闻中,了解到邢小颖的感人故事,那年高考失手,分数卡在本科线下,家里有人劝复读,她想了想,转身去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材料成型这个专业,实训多汗水,翻砂要抬箱,对女生挺硬核,她也没退。
后来体能跟不上,实操拉了后腿,她就每天跟舍友跑步,早跑晚跑,腿疼也咬牙,结果呢,体能上来了,手也稳了,成绩慢慢追了回来。
三年里她扛住训练,她把基础打牢,综合成绩干到年级第一,这一步很关键。
接着一个机会来了,她拿到去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习的名额,第一次进北京,她没去打卡景点,她把时间全压在实验室。
前期压力很猛,讲课跟实操不同步,知识也不够用,她就啃书,看笔记,盯着前辈学节奏,学手势,学提问。
下班后她不走,她回到工位,对着空教室练讲,一遍一遍过流程,她把每个环节抠细,把每句提示捋顺。
睡前她还在脑子里跑流程,从开机到关机,从砂型到浇注,她背到顺口就停。
一个月过去,她迎来第一堂独立课,教一班清华学生,十来个人围着设备,噪音大,动作多,她提前写好要点,她一句一句抛出去,让每个人都能听清。
那堂课稳住了,学生点头,同事也认可,她心里那口气也顺了,这一下就打开了门。
半年实习期一过,她通过考核,留在清华做实践课老师,她的工牌挂上了,她的压力也跟着来了。
刚入职难免有议论,高职背景,清华讲台,行不行呢。
她没上嘴,她上手,她用课堂说话,这时你会发现,学历的牌子重要,但本事更硬不是吗。
她把术语掰开揉碎,她往生活里挂钩,讲抛砂她说像扣篮发力,讲撒分型砂她说像烤串撒孜然,一听就懂,一做就会。
她还把新东西拉进来,3D打印进实训,虚拟仿真配演示,学生上手更快,课堂也更好玩。
她的讲课视频火过一阵,网上播放冲上大数,不少人留言说接地气,说这才是实操该有的样子,你说这路子不香吗。
工作不停步,学习也不歇,她继续充电,她去读专升本,后来在北京的一所高校拿到工学学士,她把理论补齐。
接着她考了教师资格,方向就是热加工,她把证书拿稳,把能力坐实。
又过几年她评上工程师,那会她已经是宝妈,白天上课带队,晚上哄娃看书,她还盘算再读研,她说学习像跑步,不跑就掉速,这话不花哨,却顶用。
她的同事评价她踏实,爱岗,不摆花架子,把事干好,把人带好,一句话,靠得住。
她的经历也把一个问题抛出来,职校是不是退路,技能是不是次要,很多人心里打鼓。后来政策跟上,职教高考落地,技能待遇抬头,社会的目光慢慢变了,有人开始问,孩子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呢。
这些年她一直在清华的车间里,在砂箱边,在浇道旁,带着一茬又一茬学生,学翻砂,学铸造,学安全,也学对待手艺的认真。
学生看她的动作,也看她的耐心,有人说从她身上看见努力的样子,这话听着暖,做起来难。
学历的边界在她身上变模糊,技能的价值在她手里更清楚,这不就是另一种答案吗。
简单说,这条路不轻松,但走得通,从高职到名校讲台,不是神话,是长期主义。机会爱追风的人,也爱耐心的人,你准备好在自己的赛道上,跑久一点吗。
来源:朴实蛋糕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