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聚德2023年财报显示:外卖增长47%,堂食客单价却下滑12%。
“来北京不吃全聚德,就像去巴黎不看埃菲尔铁塔。
”——这句老话,现在听起来像一句讽刺。
全聚德2023年财报显示:外卖增长47%,堂食客单价却下滑12%。
数字背后,是老字号们集体面对的尴尬——年轻人愿意打卡,却不愿意回头;愿意拍照,却不愿意买单。
---
60年代,全聚德烤鸭套餐十几块,鸭、饼、汤、小菜全包,师傅现场片鸭108片,片片带皮。
今天,鸭坯统一预烤,鸭架汤另收费,片鸭师傅年薪15万仍一人难求。
砂锅居的“鞭猪”早换成肉联厂白条猪,褡裢火烧为了迎合重口,撒双倍辣椒面。
供应链先妥协——传统三河黑猪产能只够市场2%,不换成大白猪就得关门;
人力再妥协——片鸭、打火烧、擀烧麦皮,全是“时间换手艺”的慢功夫,年轻人熬不起;
最后口味妥协——麻辣一遮,食材本味让位,老灵魂被“重口味”活埋。
---
全聚德把烤鸭做成NFT,扫码能看鸭子“从农场到餐桌”的区块链日记;
都一处烧麦馆上线AR,手机一扫,师傅现场褶皮24折像放动画;
仿膳饭庄把108道满汉全席砍成598元“迷你体验”,一口鲍鱼一勺燕窝,拍照刚好。
流量来了,差评也同步上涨——小红书“北京老字号打卡”笔记一年翻两倍,差评率34%,关键词前三名:贵、淡、服务冷。
数字化让老字号“看得见”,却还没解决“吃得值”。
2024年3月,北京发布全国首个《老字号餐饮服务规范》:
- 菜品必须标克重,不能“看着给”;
- 至少保留3道传统招牌菜,做法要“非遗备案”;
- 后厨直播,前门大街6家试点,全聚德、便宜坊、都一处已上线。
市消协数据:2023年老字号投诉量同比增23%,其中“分量不足”占一半。
新规像给老掌柜们发了一张“不得偷工减料”的考试卷,能不能及格,还得看年底打分。
---
文化,不是情怀
很多人把“年轻人不买账”简单归结为“忘本”。
但大数据说得很直白:75%的90后、00后愿为“现场看手艺”多付20%,前提是“值得”。
他们愿意花598元吃“迷你满汉全席”,只要服务员能讲出“为什么叫‘抓炒里脊’”——可惜,只有41%的老字号员工能讲全菜品典故。
文化体验=故事+手艺+参与感,不是摆盘复古就能蒙混过关。
---
中国烹饪协会给出方案:
- 把最核心、最濒危的工艺划进“非遗保护区”,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挂炉烤鸭”“打火烧”手艺,开成“博物馆店”,限量、预约、高溢价;
- 日常餐饮线放开,用中央厨房、标准化口味做“社区食堂”,让炸酱面、卤煮回归20元吃饱的民生角色。
一句话:把文化留给游客,把味道留给邻居。
---
1. 想吃正宗,先查“非遗备案菜单”——北京老字号协会官网每年更新名单,挂炉烤鸭、三不沾、烧麦褶数写得清清楚楚。
2. 别迷信“总店”,手艺跟人走——2023年启动的“师徒传承计划”公布了20位青年师傅名单,他们在哪家店,就去哪家店。
3. 避开节假日“打卡高峰”——师傅片鸭极限120只/天,人多必然预烤复热,想现场片鸭,工作日11点前到店,基本稳。
---
老字号不是“老”就好,而是“老而活”才珍贵。
数字化、直播、NFT都可以有,但底线只有一条:
别让来北京的人,吃完只说“不过如此”。
留住那口酥皮、那口汤,才是留住北京城的魂。
来源:端庄优雅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