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0字】第1章 组胺:“熟悉的陌生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07:20 2

摘要:在日常生活的诸多场景中,我们的身体有时会毫无征兆地发出“抗议”。或许是漫步花海中喷嚏不断、皮肤瘙痒,又或许是品尝美食时肠胃突然“闹脾气”,这些看似平常却又扰人的状况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种关键物质——组胺。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探寻组胺的“邂逅”之旅。

【导入语】组胺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与它“邂逅”,感受到它带来的种种影响,但对它的真实面目却知之甚少。

在日常生活的诸多场景中,我们的身体有时会毫无征兆地发出“抗议”。或许是漫步花海中喷嚏不断、皮肤瘙痒,又或许是品尝美食时肠胃突然“闹脾气”,这些看似平常却又扰人的状况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种关键物质——组胺。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探寻组胺的“邂逅”之旅。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暖风轻拂,仿若大自然挥动画笔,勾勒出一幅绝美的春日画卷。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本想沐浴暖阳、畅游花海,可是没成想,刚踏入花海没几步,就不停地疯狂打喷嚏,眼睛刺痒难忍,泪水止不住地流,皮肤更是像着了火一样红肿起来,刺痒难耐。这些,正是典型的过敏症状。

——这春日花海里“过敏大主角”,究竟是谁?组胺悄然登场。漫天飘散、肉眼难辨的花粉诱发的过敏,与组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花粉接触人体,人的免疫系统便会过度反应,紧急“动员”,促使身体释放包含组胺在内的诸多炎性介质,作用于呼吸道、皮肤的毛细血管,使其扩张、通透性增加,于是便出现了打喷嚏、皮肤红肿刺痒等典型过敏症状,就此开启这场恼人的“过敏大战”。

夏日夜晚,街边烧烤摊热闹非凡,人们大快朵颐。可是,有些人吃多了烤串、喝了不少冰镇啤酒后,没过多久就感觉胃部翻江倒海,胃酸一股脑儿往上涌,喉咙火烧火燎地疼,还不停地打嗝儿,嗳气中带着酸臭味,同时肚子胀得难受,咕噜咕噜直响,腹泻不止,频繁跑厕所。

——这夏夜烧烤狂欢背后的“肠胃刺客”,究竟是谁?组胺再次现身。辛辣油腻的食物、冰冷的饮品,以冷热交替的饮食方式刺激胃部,促进组胺分泌,刺激胃酸大量分泌,胃酸反流,灼伤食管,致使喉咙疼痛,又扰乱肠胃的正常蠕动,引发腹胀、腹泻,让本应欢乐的夜宵时光,变成了一场肠胃不适的“混战”。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街头巷尾飘满了糖炒栗子的香甜气息,各类大闸蟹也纷纷上市。蟹肥膏满,引得人们食指大动。张大爷想着秋天正是滋补的好时节,便买了几斤螃蟹回家,打算美滋滋地享用。可没想到,刚吃完没多久,就感觉肚子一阵绞痛,紧接着开始拉肚子,身上还起了一片片的红疙瘩,瘙痒难耐。

——这秋天吃蟹时的“捣乱分子”,究竟是谁?没错,又是组胺在捣乱。秋季海鲜大量上市,但如果螃蟹等水产品捕捞后保存不当,细菌就会悄无声息地滋生繁衍,促使螃蟹体内的组胺含量急剧上升。张大爷食用了这样含有高浓度组胺的螃蟹,肠胃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免疫系统也随之“拉响警报”,原本美滋滋的秋补计划瞬间化为泡影,身体陷入极度的不适之中,只能心急火燎地跑去看医生,以求尽快缓解痛苦。

寒冬腊月,破晓时分,晨练达人赵大爷按时出门锻炼。他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便沿着公园熟悉的小道跑起来。刚起步时还算平稳,可没跑一会儿,他的心脏就像敲鼓般突然猛跳几下,心悸之感汹涌袭来,胸口仿若被巨石堵住,呼吸也急促沉重。他赶忙停步,靠向路边长椅歇息,本以为稍作停顿就能缓解,谁知心悸不但未减,反而愈演愈烈,头晕目眩、眼前发黑的症状也接踵而至。

——这冬日晨练时的“心悸幽灵”,究竟是谁呢?没错,还是组胺在作祟。寒冬清晨,气温极低,寒冷空气疯狂刺激人体的呼吸道、皮肤。身体为适应低温,促使组胺大量释放。组胺一方面致使外周血管骤然收缩,血压瞬间飙升,心脏只得拼命泵血维持循环,由此引发心悸;另一方面,它还扰乱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打乱节律,让心悸越发严重,生生打断赵大爷的晨练,还将他推向健康险境。与此同时,身体应激释放的肾上腺素等激素,会同组胺一起“兴风作浪”,进一步搅乱心血管系统。这无疑给广大中老年晨练爱好者敲响警钟。冬日晨练,务必充分热身,紧盯天气,适量运动,切不可让寒冷空气过度刺激身体,诱发健康困扰。

不分寒暑,电商主播小美为了抓住直播带货的黄金时段,经常凌晨才下播,白天又要忙着选品、对接商家。直播时,直播间灯光耀眼、设备发热,导致室内闷热,加上粉丝的弹幕评论刷个不停,小美的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一段时间后,小美出现了严重的睡眠障碍,晚上收工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全是直播时的场景、未完成的订单,难以入睡……好不容易进入梦乡,却频繁地被噩梦惊醒,梦到直播翻车、被粉丝投诉等,醒来后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皮肤状态也越来越差。

——这直播热潮背后的“睡眠刽子手”,究竟是谁?这次组胺再次有机可乘。原来是高强度的直播工作、不良的直播环境刺激身体产生组胺,使得神经递质传导紊乱,进而扰乱睡眠调节中枢,让小美的健康、事业都亮起红灯,她自己也意识到必须调整工作节奏了。

细细想来,无论是春日花海里花粉诱发的过敏症状,还是夏夜烧烤狂欢后的肠胃不适,抑或是秋韵吃蟹时身体的突发异样,甚或是冬寒晨练途中的心悸惊扰,哪怕是忙碌直播热潮之下的睡眠障碍,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生活场景中,实则都有组胺这个“幕后黑手”在兴风作浪。

不过,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虽说组胺在各个场景中都对人体造成了困扰,但组胺的来源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金秋吃蟹场景中,组胺是海鲜食物变质后滋生细菌所产生的“外来麻烦”,随着食物一同进入人体;而在其余场景之中,组胺则摇身一变,成为身体应激反应下的“自产隐患”。那么,组胺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能在不同情境下施展这般“破坏力”呢?

组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却不易被察觉的自体活性物质,在机体各项生理机能的精细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就人体而言,依据其来源有别,组胺可明确划分为内源性组胺、外源性组胺两个类别,它们如同隐匿在人体内部、默默操控机体运转的关键因素,各自有着独特的作用模式、影响路径。

内源性组胺由人体自身细胞(关于细胞的物质构成、人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详见2.4.1小节、2.4.2小节)生成,其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特定神经细胞等是其主要的产生与储存部位。这些细胞分布于人体各处,依据身体实时的生理需求,有条不紊地管控内源性组胺的合成、释放,对维持人体生理稳态意义重大。

对于免疫系统来说,当身体遭遇病毒等病原体(详见表4-1)侵袭,免疫应激反应启动之际,内源性组胺会迅速发挥作用。免疫系统拉响“警报”后,肥大细胞即刻释放组胺,它一方面激活周边诸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促使它们积极投入对抗病原体的战斗;另一方面,组胺还能对局部血管状态进行调节,优化免疫反应所处的微环境,为身体抵御病毒构建起稳固防线。——然而,免疫系统偶尔也会出现判断失误,误将外界的花粉、尘螨等无害物质当作威胁,进而引发过敏反应。此时,打喷嚏、皮肤瘙痒、流鼻涕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便会接连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消化系统内,组胺起着精准调控胃酸分泌的作用,它能够依据食物消化进程,恰到好处地调节胃酸分泌的速率、分量,保障肠胃内食物消化流程顺畅,助力身体从食物中高效摄取养分。——然而,一旦消化系统的调节机制失衡,组胺的分泌便可能陷入混乱。比如,当人们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之下,或是养成不良饮食习惯,进食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就会刺激胃部促使组胺过度释放。这不仅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腐蚀胃黏膜,引发胃痛、烧心、反酸等不适,还可能打乱肠胃正常的蠕动节奏,使得食物在肠道内的消化、传输受阻,进而出现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给身体健康蒙上阴影。

处于神经系统范畴,组胺又化身维持人体生物钟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它紧密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控,保障人体日常作息规律,让人们每天都能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生活、工作。——可是,要是神经系统由于外界因素受到干扰,组胺的平衡也会被打破。像是频繁倒班、长期熬夜加班,又或是长途跨时区旅行导致生物钟紊乱,身体为了适应变化会调节组胺的分泌。但这种调节往往难以精准把控,容易出现组胺分泌失调。此时,人们可能会陷入睡眠障碍,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即便入睡后也极易惊醒,睡眠质量大打折扣;白天则昏昏欲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

在心血管系统中,内源性组胺同样肩负重任。正常情况下,组胺能够依据身体需求,巧妙调控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当身体进行剧烈运动,肌肉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时,组胺便会适度释放,促使外周血管舒张,让血液更顺畅、快速地流向运动肌群,确保机体获得充足的氧分、能量,维持运动效能。同时,在遭遇突发的血压波动,如体位突然改变引发短暂性低血压时,组胺也能迅速反应,帮助血管适度收缩,稳定血压,防止因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眼前发黑等不适症状,保障心血管系统的平稳运行。——然而,当心血管内环境稳态失衡时,如长期压力大、作息乱等,组胺调控便会异常。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外周血管过度收缩,血压急剧升高,心脏负荷陡然增大,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引发心律失常,导致心慌、心悸等症状。此外,寒冷刺激、吸烟酗酒等不良因素也会打破组胺平衡,危害心血管健康。

在人们日常享受美食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一个潜在健康隐患——外源性组胺。它与人体自产的内源性组胺来源迥异,主要通过日常饮食渠道进入人体。

一些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如青皮红肉的海鱼,虾、蟹、贝类等海鲜,以及经过发酵处理的特色食品,如果在储存环节出现问题,微生物就会在食物中大量滋生,将组氨酸转化为组胺。一旦不小心食用了这些组胺含量超标的食物,人体健康便可能面临威胁。

通常来讲,外源性组胺进入人体后,胃肠道是最先受到影响的部位。食用了组胺超标的食物后,胃肠道黏膜上广泛分布的组胺受体能迅速感知并与组胺结合,紧接着胃肠道平滑肌便会发生剧烈收缩,由此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让人身体不适。这是因为胃肠道黏膜上存在大量组胺受体,它们对外源性组胺极为敏感,一旦结合便会触发平滑肌的强烈反应,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进入体内的组胺排出体外。

不仅如此,外源性组胺的影响还会波及心血管系统。当大量外源性组胺进入人体后,血管会出现过度扩张现象,血压随之急剧下降,为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心脏不得不加快跳动频率,进而引发心悸、头晕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其根本原因在于,外源性组胺打破了身体原本稳定的血管调节平衡机制,致使心血管系统陷入功能紊乱状态。

幸运的是,健康人群体内拥有一套有效的防御机制来应对外源性组胺的侵袭,其中二胺氧化酶(DAO)起着核心作用,它能够快速分解外源性组胺,使其失去活性,从而保障人体内部生理环境稳定。

但是,由于遗传或疾病等因素影响,部分人群体内DAO活性不足,面对摄入的组胺时无法及时有效代谢,进而出现头痛、皮肤潮红、恶心等不耐受症状,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除了内源性组胺的自主调控、外源性组胺的饮食渗透外,还有一类因素悄然影响着组胺的代谢格局,那便是人们绕不开的药物。在日常用药过程中,不少人专注于药物的治疗功效,却未曾留意到部分药物正不动声色地在组胺代谢的舞台上“兴风作浪”,给身体的内环境稳定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接下来,就让我们揭开药物影响组胺代谢的神秘面纱,洞察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

在众多药物里,吗啡这类镇痛药表现得较为典型。当它进入人体后,犹如一把“钥匙”,能够直接开启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阀门”,促使肥大细胞源源不断地释放组胺。这突如其来的组胺增量,打破了身体原本维持的组胺平衡状态。想象一下,身体内部原本平静的组胺“湖水”,因吗啡的介入而掀起波澜,过量的组胺开始在体内“四处游走”,寻找着可以作用的“靶点”。

与此同时,一些抗生素也不甘示弱,成为影响组胺代谢的“捣乱分子”。像某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它们会通过抑制DAO的活性,使得组胺分解的“流水线”陷入瘫痪。如此一来,组胺无法及时被代谢清除,只能在体内不断蓄积,浓度持续攀升,给身体带来极大的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霉素等药物还潜藏着引发过敏反应的巨大风险。一旦使用不当,它们就可能触发IgE(免疫球蛋白E,详见表4-1)介导的过敏反应,这就像是在身体里拉响了“组胺释放警报”,引发体内组胺呈爆发式大量释放。刹那间,体内组胺水平急剧升高,各个器官系统瞬间被这汹涌而来的组胺“洪流”冲击,陷入一片混乱。

尽管这些药物引发的组胺变化起始于外部刺激,但考虑到组胺最终是由体内细胞所释放,在医学领域依旧将此类情况归为内源性变化范畴。在用药过程中,人们务必高度重视药物对组胺平衡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谨慎选择药物,合理用药,以此降低健康风险,维护身体健康。

至此,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日常饮食摄入的外源性组胺,还是身体自身按需产生的内源性组胺,乃至药物对组胺代谢的干扰,组胺始终与人体健康紧密相连。了解这些知识,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健康状况时,多一份警醒,多一些应对的智慧,为守护自身的健康筑牢根基。

在了解组胺的内源性、外源性来源,以及药物对其代谢的影响后,接下来,我们来认识组胺相关疾病的两大类型:组胺中毒、组胺不耐受。它们都与人体内组胺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但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当外源性组胺短期内大量涌入人体,超出身体正常代谢负荷时,一场急性危机——组胺中毒——便可能随之爆发,给身体带来迅猛且剧烈的冲击。

病症定义:组胺中毒通常是由于食用了富含组胺的食物,导致机体摄入过量组胺而引发的中毒反应。

病症特点:发病迅速,一般在食用相关食物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症状;症状较为严重,可累及多个系统,包括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哮喘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危及生命。

诊断情况:根据明确的高组胺食物摄入史、典型症状,诊断相对容易。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液或尿液中组胺含量升高。

治疗情况:催吐、导泻以排出体内毒物;使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能使中毒症状迅速缓解;严重者需进行急救处理,如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吸氧等。

与组胺中毒的急性发作不同,组胺不耐受是一种长期的慢性健康问题,根源是人体自身组胺代谢系统出现异常,无法有效处理日常饮食中的组胺。全球约有1%~5%的人深受组胺不耐受的困扰。

病症定义:组胺不耐受是由于机体缺乏分解组胺的酶,导致对正常饮食中的组胺不能有效代谢,从而在体内蓄积,引起类似过敏等的症状。

病症特点:症状相对较轻,但长期反复出现,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持续影响。症状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包括胃肠道症状(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便秘)、呼吸道症状(流涕、打喷嚏)、皮肤病(瘙痒、潮红、荨麻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发作与饮食中组胺摄入量、个体代谢能力等因素有关,发作时间、频率不固定。

诊断情况: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较为困难。常需综合病史(如饮食与症状的关系)、症状评估、低组胺饮食试验、血清DAO酶活性检测等方法进行判断。

治疗情况:主要包括饮食管理,严格采用低组胺饮食;补充DAO酶补充剂;进行益生菌/肠道调理,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必要时采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但通常难以完全治愈,需要进行长期综合管理。

总之,组胺中毒主要是因为摄入大量高组胺食物导致的,而组胺不耐受则是机体自身代谢组胺的能力不足造成的。组胺中毒症状严重且急性发作,而组胺不耐受症状相对较轻但慢性反复。组胺中毒诊断相对容易,组胺不耐受则因缺乏统一标准而诊断困难。组胺中毒通过及时治疗可迅速缓解,预后较好;组胺不耐受则难以完全治愈,易复发,需要进行长期综合管理。

在前文中,我们一路追踪组胺的“足迹”,目睹了它在春季花海、夏夜烧烤、秋天吃蟹、冬日晨练乃至忙碌直播等诸多种生活场景下的“登场表演”,明晰了内源性组胺、外源性组胺这两大“阵营”各自的生成奥秘、独特作用,也认清了组胺中毒、组胺不耐受这两类组胺相关疾病的“真面目”。此刻,我们已然知晓组胺就像一位隐藏在幕后,却时刻左右着身体“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然而,组胺的“故事”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深知,在人体这一精妙复杂的“生命大舞台”上,激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宛如备受瞩目的“明星”,各自大放异彩,掌控着不同的关键“戏份”……虽说组胺平日里颇为“低调”,但它与这些“明星”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属生物胺家族的组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分子结构同源,“血脉相连”;而激素则以独特的内分泌方式,与组胺在调节机体功能的“版图”上频繁“会师”。

【知识拓展】

多巴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神经递质,主要在中脑的黑质、腹侧被盖区等区域合成,在运动控制、奖赏机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当人体进行自主运动时,多巴胺能神经元会被激活,释放多巴胺,调节运动的协调性、流畅性。在奖赏机制中,如进食美味食物、获得成就时,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被激活,带来愉悦感,激励个体重复相应行为。

然而,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例如,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患者会出现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典型症状。

此外,多巴胺系统的异常还与成瘾行为密切相关,毒品、酒精等成瘾物质会干扰多巴胺的正常传递,使大脑对奖赏的感知失衡,进而使人陷入成瘾的泥沼。

【知识拓展】

肾上腺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分泌。它在人体应对紧急情况、调节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人体遭遇危险或处于紧张、激动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增加心输出量,为身体各组织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能量。同时,它还能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保证重要器官如心脏、大脑等的血液供应。此外,肾上腺素还能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以应对紧急情况。

在情绪调节方面,肾上腺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当人处于兴奋、紧张等情绪状态时,体内肾上腺素水平会升高,使人产生兴奋感、警觉性,提高反应速度。

然而,肾上腺素分泌异常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肾上腺素长期分泌过多,可能导致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例如,一些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肿瘤会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出现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相反,如果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可能会导致身体在应对应激情况时出现反应迟钝、血压下降等问题,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探索组胺的道路上,生物胺是无法绕过的关键存在,恰似溯源河流时不可或缺的源头。组胺是生物胺“大家族”中的一员,认识一下整个生物胺“大家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组胺。

(1)胺与氨

胺(àn)、氨(ān)发音相近,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吗?是的,胺是由氨衍生的有机物;氨是无机物,是胺的合成基础。有机物,全称为“有机化合物”,指除碳酸盐、碳的氧化物等简单的含碳化合物之外的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元素以外通常还含有氢、氧、氮、硫、磷、卤素等;无机物,全称为“无机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也包括碳酸盐、碳的氧化物等简单的含碳化合物。

具体来说,胺是氨分子(NH3)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而成的基团,通常用R表示;烃是碳氢化合物)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根据烃基的不同、氢原子被取代数目的不同,胺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质。

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低级胺(分子量较小的胺,如甲胺、乙胺等)多为气体或易挥发液体,具特殊的氨味或鱼腥味,高级胺多为固体,且气味较弱;低级胺可溶于水,高级胺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其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烃类高,但比醇类低。在化学性质上,胺中的氮原子具有孤对电子,使胺具有碱性、亲核性,且能发生氧化反应,可与酸反应生成盐,能与亲电试剂发生反应,以及被氧化成不同产物。

胺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功能,在医药领域,可用于药物合成,许多药物都含有胺基,如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在农业领域,可用于合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以及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乙草胺、多效唑等;在工业领域,可作为塑料、橡胶的抗氧剂、光稳定剂等助剂,如受阻胺光稳定剂,还可作为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等。

基于来源、功能、生物活性来考虑,胺可以分为天然胺(生物胺)、合成胺(药物合成胺、工业合成胺、农业合成胺)等。组胺属于生物胺,接下来将只讲生物胺。

生物胺是一类在生物体内由氨基酸等物质经代谢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或与生物活动相关环境中的低分子量有机胺类化合物。

从结构上看,根据结构特点,生物胺有单胺类、多胺类、杂环胺类等,如表1-1所示,这里暂时先不对举例的生物胺的功能进行介绍。

表1-1生物胺的结构分类

分类核心结构、功能关联代表生物胺单胺类儿茶酚胺类苯环上连有两个羟基(邻苯二酚),氨基侧链有差异。羟基增强亲水性,使此类化合物易与靶受体结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吲哚胺类由吲哚环(苯并咪唑)与羟基取代基构成。吲哚环的刚性结构稳定生物活性,羟基影响其与受体的相互作用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色胺苯乙胺类苯环与乙胺基团(-NHCH₂CH₃)直接相连。苯环的电子效应影响碱性(如酪胺的对羟基增强亲核性)苯乙胺酪胺多胺类短链多胺简单的直链结构,易被氧化腐胺尸胺长链多胺含多个氨基,通过氢键与DNA结合,稳定染色质结构亚精胺精胺杂环胺类咪唑类氮原子位于五元环的第二位,孤对电子使其成为强亲核试剂(如组胺与H₁受体结合)组胺

【知识拓展】

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在血清中发现了某种能引起血管收缩的物质,误以为它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所以命名为血清素。不过,后来证实,血清素主要存在于肠道、大脑中,血液中的血清素实际由血小板携带,而非血清本身。但是,名称沿用至今。

不同的生物胺在生物组织或与生物活动相关环境中内各司其职,发挥着多样且关键的作用。

在食品领域,生物胺的身影尤为突出。某些微生物在食品发酵或腐败过程中,会大量产生生物胺。像在奶酪成熟过程中,乳酸菌等微生物代谢活动促使酪胺、组胺等生物胺含量上升。这不仅影响着食品的风味、色泽与质地,过量的生物胺还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成为食品安全领域不可忽视的隐患。

而在人体内部,生物胺参与着神经传导、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病理过程,是生命活动的关键分子。具体来说,生物胺涵盖神经递质、激素、代谢产物、免疫调节介质/炎性介质等多种角色,如表1-2所示。

表1-2常见生物胺的功能

功能分类名称主要来源生理功能相关疾病/异常神经递质多巴胺肾上腺髓质、黑质纹状体(大脑);由酪氨酸生成运动控制、参与奖赏机制、调节内分泌、调节情绪帕金森病(含量不足)、精神分裂症(过度活跃)、成瘾行为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末梢、少量肾上腺髓质;由多巴胺生成调节应激反应,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休克(分泌不足)、焦虑症(分泌过度)5-羟色胺肠道(90%)、血小板、脑干核团;由色胺生成稳定情绪、调节睡眠、控制食欲、肠道功能抑郁症(含量过低)、肠易激综合征(含量异常)组胺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由组氨酸生成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失眠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由去甲肾上腺素生成参加“战斗或逃跑反应”,调节心血管系统,即升高心率、加快心率等低血压(分泌不足)、高血压(分泌过量)代谢产物与细胞调节剂尸胺腐败食物(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由赖氨酸生成异常气味物质;可能与炎症反应相关食物中毒(腐败食物中含量过高)免疫调节介质/炎性介质组胺肥大细胞释放;由组氨酸生成介导过敏反应等过敏性疾病(荨麻疹、哮喘)其他色胺香蕉、坚果、肠道菌群代谢;由色氨酸生成5-羟色胺的前体;某些致幻剂(如裸盖菇素)的前体药物滥用(与致幻剂相关)

在表1-2中,有的生物胺具有多种功能,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既是神经递质又是激素,却各有侧重,表格中优先体现其核心功能,而不重复列举;组胺既是神经递质,又是免疫调节介质/炎性介质,这些功能同等重要,所以分两项来列举。

在前面探寻生物胺的功能时得知,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充当神经递质。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神经递质是一种在神经细胞之间或神经细胞与效应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之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形象地说,神经递质是构建起体内神经网络的精密“电信号导线”,负责在神经元之间飞速传递指令,让大脑能快速、灵敏地指挥身体各部位行动。

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细胞合成并储存于其轴突末梢的囊泡中,当有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囊泡中的递质以出胞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然后经扩散,作用于突触后靶细胞(神经细胞或效应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引起突触后靶细胞产生一系列功能活动的改变。神经递质可以引发快速的生理反应,使得神经信号可以在神经系统中精确传导,调节机体的感觉、运动、认知等功能。

神经递质多种多样,已被鉴定的有百余种,按化学性质可分为生物胺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多肽和蛋白质类、胆碱类、嘌呤类、脂质类、气体类等,常见的如表1-3所示。其中,生物胺类的常见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单胺类),以及组胺(咪唑类),在前面的表1-2中已有介绍,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关于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胆碱、嘌呤、脂质的概念,详见2.4.1小节。

表1-3常见的神经递质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

γ-氨基丁酸(GABA)

由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化而来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参与调节神经元的活动水平、睡眠‐觉醒周期等

癫痫、焦虑症、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与GABA能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如癫痫患者脑内的GABA水平可能降低

谷氨酸主要由谷氨酰胺在神经元内水解生成,也可通过三羧酸循环等途径合成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学习、记忆、神经发育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在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中起关键作用谷氨酸水平异常升高可能导致兴奋性毒性,与脑缺血、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神经元损伤有关甘氨酸由丝氨酸在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在脊髓、脑干等部位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参与调节肌肉张力、感觉传递等甘氨酸受体突变或功能异常可导致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甘氨酸脑病等疾病,表现为肌肉痉挛、智力障碍等症状多肽和蛋白质类脑啡肽由脑内神经细胞的核糖体合成具有镇痛作用,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还参与调节情绪、心血管活动等与药物成瘾、慢性疼痛等有关。在药物成瘾过程中,脑啡肽系统可能参与了对奖赏通路的调节胆碱类乙酰胆碱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下合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在周围神经系统,介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递,引起肌肉收缩,还能调节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的功能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胆碱能神经元退化,导致乙酰胆碱减少,进而引发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症状;重症肌无力患者因乙酰胆碱受体受攻击,从而不能有效引发肌肉收缩,出现肌肉无力症状

嘌呤类

腺苷三磷酸(ATP)

由细胞通过呼吸作用等代谢过程产生

不仅是细胞的能量货币,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ATP可与嘌呤能受体结合,参与神经信号传递,调节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等

ATP释放或受体功能异常,可能与一些疼痛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有关。例如,在某些慢性疼痛状态下,ATP的释放可能参与了痛觉敏化过程

腺苷

由细胞内的ATP在5'-核苷酸酶等作用下逐步水解生成

是一种抑制性神经调质,可通过与腺苷受体结合,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参与睡眠调节、脑血流调节等生理过程,还能抑制炎症反应

腺苷系统异常,可能与睡眠障碍、偏头痛等疾病有关。咖啡因通过拮抗腺苷受体而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长期大量摄入咖啡因可能影响腺苷系统功能

脂质类内源性大麻素由神经元膜磷脂代谢产生作为逆行性信号分子,通过激活受体抑制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调节疼痛、食欲、记忆、情绪与成瘾、焦虑、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外源性大麻素,滥用可干扰内源性系统气体类一氧化氮(NO)由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下生成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在学习、记忆、神经发育等过程中发挥作用,还能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NO合成或作用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在心血管疾病中,NO生成不足,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血栓形成等;在神经系统中,NO过度产生,可能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

在探究完生物胺、神经递质的奇妙功能后,相信大家对生命的调控机制有了深刻认识。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激素,看它是如何作为独特的生命律动“信号兵”,精准地将调节信息传递到身体各处,协调着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的。

我们知道,生物胺家族成员的功能多样,激素、神经递质便是其中两大重要分支。当我们聚焦于它们时,有趣的现象映入眼帘:褪黑素作为典型激素,沉稳地调控着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等,能以神经递质的身份闪电般传递冲动。更有甚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如同全能选手,依据机体所处情境,或作为激素影响全身代谢,或作为神经递质驱动局部快速反应。虽激素、神经递质都肩负着传递调节信息的使命,但仔细甄别,从化学结构的复杂程度,到分泌触发的关键信号,再到作用范围的宽窄之分,都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别,如表1-4所示。

表1-4激素、神经递质的关键差别

化学结构包含生物胺、多肽或蛋白质、类固醇、脂类(类固醇激素、类花生酸)等多种类型以小分子生物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小分子为主,结构相对简单分泌主体内分泌腺(如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内分泌细胞神经元突触前膜(如交感神经末梢释放肾上腺素)释放信号稳态变化(如低血糖触发胰高血糖素分泌)电信号触发(动作电位引发突触小泡释放)运输载体依赖血液循环运输至全身各处(如肾上腺素随血液到达肝脏,调控糖原分解)依赖突触间隙扩散(如肾上腺素在交感神经‐心肌接头传递)作用范围全身性(如甲状腺激素调控各器官代谢速率)局部性(如组胺在过敏部位引发血管扩张)作用时效分钟至小时级(如胰岛素持续调节血糖数小时)毫秒至分钟级(如多巴胺传递愉悦信号后迅速被回收)信号终止机制肝脏/靶细胞代谢灭活(如皮质醇在肝内还原失活)突触重摄取或酶降解(如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水解)功能定位维持长期生理稳态(如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发育)介导瞬时信息传递(如乙酰胆碱引发肌肉快速收缩完成即时动作)典型代表肾上腺素(激素态)、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神经递质态)、多巴胺、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组胺病理关联糖尿病(胰岛素缺乏或作用异常)、甲亢(甲状腺激素过量)帕金森病(多巴胺缺乏)、阿尔茨海默病(乙酰胆碱缺乏)、癫痫(γ-氨基丁酸能抑制不足)

在了解了激素、神经递质的这些关键差别后,我们不禁好奇,到底该如何给激素下一个精准定义呢?——激素由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是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异性靶器官,在分泌细胞与靶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并可以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都分布着许多能分泌物质的腺体,具体来说,它们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组织或器官。在这些分泌腺中,凡是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的,称为“外分泌腺”,如汗腺、唾液腺、胃腺等;凡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丰富的毛细血管中,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称为“内分泌腺”,如人的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生殖腺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内分泌组织也可以,我们对二者做一下区分。内分泌腺是由内分泌细胞聚集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器官,有明确的解剖位置、相对独立的组织形态,通常被包膜包裹。内分泌细胞除了可以大量聚集而组成内分泌腺外,也可以以细胞团分散于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内,像下丘脑、脂肪、心血管、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等都有内分泌细胞的存在,它们也能分泌激素,通过旁分泌、自分泌等方式对邻近细胞或自身细胞发挥作用。

激素作为生命律动幕后的“指挥信号兵”,有着属于自己的庞大“家族”,各个成员分工明确,又协同作用,主宰着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诸多关键进程。

人体内的激素“指挥信号兵”究竟是如何排兵布阵,主宰各项关键生理进程的呢?这就得系统了解各个主要“家族成员”了。在人体这座精妙复杂的“生命工厂”里,不同部位就像一个个分工明确的“车间”,各自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激素。这些激素凭借着多样的化学结构——胺类、多肽和蛋白质类、脂类(主要为类固醇激素、类花生酸)——各显神通,从调控基础代谢让身体有条不紊地运转,到精心雕琢生长发育的每一个细节,再到把关生殖繁衍的关键环节,无一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内的常见激素,如表1-5所示。

表1-5人体内的常见激素

泌部位常见激素结构类型主要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多肽类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蛋白质类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生长激素多肽类促进蛋白质合成、骨的生长松果体褪黑素胺类调节睡眠节律;抗氧化,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胺类包括甲状腺素(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调节机体基础代谢率,影响生长发育。胎儿期、婴幼儿期缺乏,会导致呆小症;成年后分泌异常,会引发甲亢等甲状腺滤泡旁细胞降钙素多肽类降低血钙,维持血钙浓度稳定;减少骨钙释放,促进钙在骨骼沉积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多肽类促进骨钙溶解,使血钙升高(血钙过低会导致机体发生酸中毒);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血钙升高,抑制对磷的重吸收,降低血磷水平胰岛胰岛素蛋白质类作用于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维持机体血糖稳态。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关键调控分子胰高血糖素多肽类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肾上腺皮质皮质醇类固醇类调节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应激时升高血糖,提供能量;抗炎、抗过敏;抗休克,保障机体稳定醛固酮作用于肾脏,保钠排钾,维持水盐平衡,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胺类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应激能力睾丸雄激素类固醇类促进生殖器官发育、生殖细胞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卵巢雌激素、孕激素

在对组胺“相关周边”的探究之旅中,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让组胺的形象逐渐清晰。以生物胺为切入点,了解胺与氨的关系,知晓生物胺的多样结构,以及生物胺在食品、人体中的关键作用,突出了组胺作为生物胺一员的独特性。在神经递质层面,明确组胺像精密“电信号导线”般传递信息,关联睡眠、情绪等机能,凸显其重要地位。聚焦于激素时,洞察生物胺不同成员作为分子信使的差异化使命,厘清了激素、神经递质的多维度差异。如此层层递进,原本陌生的组胺,通过与多巴胺、肾上腺素、激素等的对比,全方位展现出了其独特魅力,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它在生命活动诸多环节中的关键意义。

前面介绍的包括生物胺、神经递质、激素等在内的生物活性物质,要想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体液这个至关重要的微观“舞台”。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体液。

当探究人体时,首先要提及机体生存的大背景——外环境。在生理学上,“外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阳光雨露、四季更迭,社会环境里的人际交往、文化氛围,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衣食住行到心理情绪无一不与之息息相关。

与机体对应的是细胞,而与外环境相对的则是细胞的“栖息之所”——内环境。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石。机体由众多细胞构成,不同类型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各异,它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由于细胞直接接触、生存的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所以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这一命名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它犹如一个精密调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无机盐,如钠、氯、钾、钙、镁、碳酸氢等盐,恰似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基石”,维持着渗透压平衡、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糖、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为细胞的生长、代谢等活动提供能量与物质基础;氧、二氧化碳、细胞代谢产物,则在细胞呼吸、物质代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正常细胞通过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精细地把控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确保细胞生命活动有序进行。

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70%,它又可以分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约2/3的体液存在于细胞内部,即“细胞内液”,它为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提供必要条件,保障细胞内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线粒体产生能量等生理活动稳定有序。另外约1/3的体液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它是细胞与外界沟通的媒介,涵盖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关键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体内还有一些特殊的液体,像胃、肠道、汗腺管、尿道、膀胱等部位内的液体,虽处于体内,却因与外环境直接连通,不属于内环境的范畴。它们各自承担着独特的使命,如胃内液体参与食物消化,肠道内液体协助营养吸收与残渣排泄,汗腺管内液体帮助调节体温,尿道、膀胱内液体负责排泄废物等。

体液的具体构成、形成机制、主要功能,如表1-6所示。

表1-6体液的构成、形成机制、主要功能

体液构成形成机制主要功能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

细胞内的物质交换、代谢活动,持续、动态地调整细胞内液成分,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场所,保障细胞的物质合成、能量转换,维持细胞结构完整,为细胞生存、增殖、分化等提供稳定内部环境

各种离子(钾、钠、钙、镁等阳离子,磷酸氢根等阴离子)生物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质等生物大分子,单糖、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等生物有机小分子)代谢中间产物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

血浆(血液中除血细胞、血小板之外的部分,为半透明、淡黄色液体。约90%为水,约7%~9%为蛋白质,约1%为无机盐,还有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激素、气体,以及各种代谢废物)

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氧气、内分泌腺等分泌的激素等经血液循环进入血液,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会进入血液

在心血管系统循环,运输营养物质至全身组织细胞、运走代谢废物,运输激素调节机体代谢、生理功能,参与凝血、免疫防御等过程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绝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少)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少部分会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为细胞直接提供营养物质、氧气,接收细胞代谢废物、二氧化碳,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保障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淋巴液(成分类似血浆,但蛋白质含量少;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免疫细胞)由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汇聚而成,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后经颈根部的淋巴导管注入大静脉血浆中淋巴液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脑脊液(成分以水为主,还含有钠、钾等离子,以及葡萄糖、少量蛋白质、尿素、氨基酸、酶类、少量淋巴细胞)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脉络丛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被动扩散等方式,将血浆中的水、电解质、其他小分子物质转运到脑室系统形成脑脊液。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回流的动态平衡中缓冲保护脑和脊髓,减少外力冲击损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供应营养,带走代谢废物;调节颅内压,维持压力稳定;参与神经内分泌调节

关于细胞内液的构成部分,后面2.4.1小节中另有详细介绍,所以这里不再过多叙述。接下来,重点介绍一下细胞外液的构成部分。

①血浆。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一条繁忙的运输通道,在全身循环往复,运输着各类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以及众多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血浆中维持着特定的浓度、微妙的平衡。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的生物活性物质由特定细胞按需合成并释放进入血浆,外源性的若进入人体也会融入其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等,能与部分生物活性物质发生可逆性结合,既限制其过度活性,避免在体内无序作用,又能在身体局部需要时适时释放,精准调控其去向。

②组织液。组织液浸润在每一个细胞周围,宛如细胞的“贴身管家”,为细胞直接提供生存所需的养分,并带走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众多生物活性物质在组织液中的浓度变化,往往反映着局部的生理或病理状况。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炎症等情况时,相关细胞会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到组织液中。这些物质会促使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让免疫细胞、营养物质等快速到达炎症部位,参与免疫反应和组织修复等过程。

③淋巴液。淋巴液沿着淋巴管缓缓流动,担当着免疫系统“忠诚卫士”的角色,收集组织液中的病原体、异物、部分代谢产物,运往淋巴结进行处理。部分生物活性物质也能进入淋巴液,在淋巴系统内参与免疫调节。当身体遭遇感染,免疫系统被激活时,淋巴液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可能发生波动,协助激活淋巴细胞,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助力身体抵御外敌入侵。

④脑脊液。脑脊液是为中枢神经系统特制的“保护屏障”,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回流的动态平衡中。它为大脑和脊髓营造稳定、安全的环境,保障神经信号的精准传递。脑脊液的成分与细胞外液相近,能通过物质交换协助维持内环境稳态,与血浆、组织液等协同运作,确保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体液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pH值)、渗透压,对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体血浆的pH值通常稳定在7.35~7.45这一相对狭窄的范围内,适宜的酸碱环境有助于维持生物活性物质的正常结构、功能,使其稳定发挥生理调节作用。一旦酸碱平衡失调,生物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就可能会发生改变,影响其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干扰正常的生理信号传递,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打乱身体机能的有序运行。

渗透压同样至关重要,它关乎细胞的“生存环境”。正常的渗透压确保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功能。当体液渗透压发生变化,如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细胞会处于“脱水”状态。此时,身体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其中涉及部分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调节,它们通过作用于血管、肾脏等器官,试图恢复渗透压平衡,但调节失衡时可能引发不适症状,甚至影响心血管系统稳定。

总之,体液是众多生物活性物质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深入了解体液的理化性质对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微观层面更透彻地洞察人体奥秘,为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探索有效治疗策略奠定坚实基础。

至此,我们初步认识了组胺这位“熟悉的陌生人”,知晓了它会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频繁“现身”,带来不同影响;还厘清了其两大类型、作用差异;了解了组胺相关疾病的两大类型,二者在病症定义、特点、诊断、治疗上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比“相关周边”进一步明晰了组胺的特性;知晓了体液是包括组胺在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发挥作用的微观“舞台”,体液的理化性质深刻影响着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