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东政策大变天!200美军接管加沙重建,以色列主权遭架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1:07 1

摘要:这场突如其来的议会投票,让刚在以色列待了几天的美国二号人物颜面尽失,也让外界看清了华盛顿与耶路撒冷之间的新较量。

美国副总统万斯24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准备离境时,对着镜头直言"感到受侮辱"。

就在他结束访问的前一天,以色列议会竟以25票赞成、24票反对的微弱优势初步通过约旦河西岸吞并法案。

万斯当场发火,称这是"极其愚蠢的政治噱头",并明确表示特朗普政府的立场就是不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

这场突如其来的议会投票,让刚在以色列待了几天的美国二号人物颜面尽失,也让外界看清了华盛顿与耶路撒冷之间的新较量。

说起来也挺戏剧性,以色列反对派推进这项法案显然是想趁万斯还在以色列时让内塔尼亚胡难堪。内塔尼亚胡办公室随后也批评这是"反对派蓄意制造的政治挑衅"。但不管怎么说,这事确实让美国人很不爽。

美军已经开始抵达以色列,建立联合协调中心监督加沙停火协议的执行。派往以色列的200名士兵专门从事运输、规划、后勤、安全和工程工作。

这些美国大兵不会进加沙,但他们在以色列南部设的这个"军民协调中心",却实打实地握着加沙重建的主导权。

国务卿卢比奥紧接着也飞到了以色列,他24日在这个协调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组建稳定加沙的国际部队、哈马斯解除武装等提议。美国的意图很明确,要在加沙战后安排上拥有绝对话语权。

10月9日,以色列和哈马斯签署全面停火协议,该协议于10日生效。10月13日,以色列释放了1986名巴勒斯坦被扣押人员。看上去战事终于告一段落,但加沙的现实状况依然触目惊心。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3日指出,加沙地带医疗体系遭受严重破坏,36家医院中仅有14家仍在部分运作,没有一家医院能够完全正常运转。医疗系统几乎全线崩溃,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普通百姓。

一位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官员最近去了趟加沙,回来后说看到的景象像"反乌托邦电影布景"。以军的持续袭击已造成200多名记者和媒体工作者死亡。

这些巴勒斯坦记者一边饿着肚子报道饥荒,一边自己也流离失所。他们拿着摄像机记录孤儿的故事,转眼间自己的孩子也成了孤儿。

记者尚且如此,普通民众的处境更加艰难。

孕妇没法去医院,只能在帐篷里、在废墟旁、在路边分娩。新生儿降生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特朗普政府对加沙的安排其实早就开始筹划了,今年8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就披露过一份内部计划,美方将控制加沙地带至少10年,并希望将其重建为"旅游胜地和制造业中心"。

按照计划,加沙地带的约200万民众将在重建过程中被迁移至其他国家或加沙内部的有限地区。

这份被称为"加沙重建、经济加速和转型信托基金"的方案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和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10日晚就发表联合声明,坚决拒绝任何"外国监管机构"接管加沙地带。

卢比奥现在推动的国际稳定部队方案,也面临着类似的阻力。

他说这支部队的士兵要来自让以色列"感到放心"的国家,但没说具体是哪些国家。海湾国家愿不愿意派兵?派了之后能不能镇得住场子?这些都是未知数。

以色列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一边要听美国的指挥,一边国内右翼势力又不服管。

那个约旦河西岸吞并法案虽然只是初步通过,但已经让华盛顿很不高兴了,沙特阿拉伯外交部发表声明,完全反对以色列"扩张主义侵犯行为"。

连一向和以色列走得近的沙特都公开批评,可见这事闹得有多大。

内塔尼亚胡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既要安抚国内的强硬派,又得应付美国人的压力。

以色列媒体把美国官员最近这一连串密集访问称为"比比看护",意思是把内塔尼亚胡当小孩一样看着,生怕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万斯在和内塔尼亚胡的联合记者会上还特意澄清:"我们不希望以色列成为附庸国,以色列也不是附庸国。我们需要的是伙伴关系,是盟友关系。"

话是这么说,但200名美军已经驻扎在以色列南部,加沙的未来由华盛顿说了算,这到底算不算"附庸"?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

美国想主导重建,以色列想保住地盘,巴勒斯坦各派别不愿接受外国管控。

各方利益纠缠在一起,谁也不肯让步,不过至少现在炮火停了,老百姓能喘口气至。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