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分家产:姨太每人6万银元,儿子得股票7万,却败光家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0:52 1

摘要:他的目光扫过跪在床前的九个儿子,最终定格在长子袁克定身上。这位曾经的"洪宪皇帝"用尽最后力气攥住儿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余辛苦半生...积财一百数十万磅...尔曹啖饭无忧矣!"

1916年6月6日的清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内弥漫着浓重的中药味。袁世凯躺在雕花木床上,脸颊深陷,呼吸急促。

他的目光扫过跪在床前的九个儿子,最终定格在长子袁克定身上。这位曾经的"洪宪皇帝"用尽最后力气攥住儿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余辛苦半生...积财一百数十万磅...尔曹啖饭无忧矣!"

这句话成了袁氏家族的命运谶语。当时谁也没想到,这笔相当于今天数十亿元的巨额财富,竟会在短短二十年间被挥霍一空。

更令人唏嘘的是,曾经锦衣玉食的袁家公子们,晚年竟有人沦落到啃窝头度日,连丧事都要靠风尘女人凑钱操办。

袁世凯的财产堪称晚清至民国的财富缩影。据档案记载,其遗产包括:

现银300余万元、黄金20万两、河南彰德和辉县的4万亩良田、北京和天津的5处豪宅,还有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等企业的股票

最特别的是他在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200万法郎秘密存款,这笔钱直到分家时才被子女发现。

分家过程犹如一场精密的政治谈判。由袁世凯的义弟、北洋元老徐世昌主持,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了三次家庭会议。

姨太太们为多分一根金条争得面红耳赤,儿子们则紧盯著最值钱的煤矿股票

最终方案显示:六位姨太太每人分得6万银元加30两黄金,庶出儿子各得8万银元加40两黄金再加7万银元股票,而嫡长子袁克定独得40万现银,还秘密继承了法国存款。

分得6万银元的姨太太们,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理财观念。三姨太金氏将银元兑换成金条藏于墙缝,每天都要摸一摸才安心;五姨太杨氏却投资了前门大栅栏的商铺,靠收租金细水长流。

最精明的是朝鲜籍的二姨白吴氏,她用这笔钱送儿子袁克文出国留学,这笔教育投资后来证明比黄金更保值。

这些姨太太的月例原本是200两银子,突然拿到相当于20年收入的巨款后,她们的消费选择折射出乱世中的生存哲学。

有人买下整箱的苏州绣品保值,有人囤积名贵药材,还有人悄悄托人在租界买地皮。这些细节被记录在《袁氏家务账本》中,成为研究民国女性经济活动的珍贵史料。

分家后的袁家公子们,上演了比《红楼梦》更真实的败家故事。长子袁克定沉迷复辟帝梦,花重金收买报纸鼓吹"袁氏当兴",一次就给某记者5000银元封口费。

他定制的紫檀木马车镶着西洋玻璃,马镫都是纯银打造,光是养马夫就要每月支出300银元。

次子袁克文更是挥霍无度。这位"民国四公子"之一曾包下整座戏园为名伶捧场,一晚打赏就是2000银元。

他收藏的宋版书堆满三间书房,最贵的一本《周易集解》价值5000银元。更荒唐的是,他染上鸦片瘾后,专门雇人用沉香木雕刻烟枪,连烟灯都要景德镇定制。

在众多子女中,六子袁克桓成为例外。他拿到开滦煤矿股票后没有变现挥霍,反而深入矿井调研。

当发现煤矿运输受制于铁路时,他果断投资平绥铁路债券。这种产业链思维让他的财富在十年内翻了三倍,抗战时期更用工厂掩护过三万难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一子袁克安。这个留学美国的海归公子,回国后迷恋好莱坞明星,花重金购买进口轿车追求上海影星。

1935年他投资电影血本无归,连父亲留下的田契都抵押给银行,最后沦落到在天津租界教英文为生。

分家方案中最吃亏的是13个女儿。每人仅得1万银元嫁妆,相当于儿子们的八分之一。

庶出女儿袁仲祯的遭遇尤为典型,她被迫嫁给袁世凯部下的残疾儿子,用嫁妆给夫家买官。丈夫死后,她带着2000银元残款独居上海亭子间,靠缝补度日。

三女儿袁静雪打破了命运。她用嫁妆进入北平女师读书,后来成为第一批女记者。1930年她报道过"中原大战",用笔名发表《烽火中的女性》系列文章。

这位袁家三小姐活到89岁,晚年常对孙辈说:"父亲给的银元会花完,自己认的字永远花不完。"

袁家财富的蒸发速度惊人:1921年还有后人开福特汽车逛东安市场,到1937年已有人捡菜叶充饥。

这种剧变背后,是乱世中理财观念的缺失。当时最保值的方式本该是购买租界地产,上海法租界地价在1916-1926年间涨了七倍,但袁家子女多数选择了即时享受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教育断层。袁世凯自己靠科举出身,却让子女全盘西化。留学生回国后高不成低不就,比如学过会计的袁克权宁可在家唱京剧也不愿去银行上班。

这种"半吊子精英教育"制造出一批"文化流浪者",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迷失了方向。

当袁家骝成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时,这个家族完成了从权力到知识的转型。耐人寻味的是,袁家骝留学的费用并非来自遗产,而是母亲变卖最后一件嫁妆所得。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家族传承不是金银堆砌的保险箱,而是融入血脉的生存智慧。

如今在河南安阳的袁林,墓碑前常有人摆放新书而非纸钱。导游总会指着墓道前的石像生说:"这些石马石人守住了袁世凯的遗体,却没守住他留给后人的教训。"夕阳西下时,石刻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关于财富与教育的永恒命题。

《袁氏家务账本》(1917-1936年手抄本)

《徐世昌日记》中关于袁家分家的详细记录

天津市档案馆藏《启新洋灰公司股东名册》

河南省档案馆藏《彰德地产变更登记簿》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