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求实看济宁|港产城并进,运河之都焕发时代新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0:54 1

摘要:改革风正劲,济宁勇争先。在山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济宁锚定“事争一流,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以“敢担当、勇争先”之姿,聚焦重点领域系统集成、持续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济宁篇章。

编者按:

改革风正劲,济宁勇争先。在山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济宁锚定“事争一流,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以“敢担当、勇争先”之姿,聚焦重点领域系统集成、持续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济宁篇章。

凤凰网山东特推出“向新求实看济宁”系列报道,聚焦济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创新实践,从文化“两创”引领、为民服务增效、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展现其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动力的担当与成果,见证济宁发展新步伐。

2019年12月31日,济宁召开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这次会议上,济宁提出了组建港航集团,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

随后,“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的发展蓝图迅速步入实施阶段。五年多的时间,济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描绘出一幅港产城共生共荣的城市跃升新图景。

目前,济宁内河航道总里程、货物吞吐量,均居全省内河首位。与此同时,数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拔地而起,临港产业强势突破,运河之都济宁焕发时代新韵。

五年,在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短同一瞬。但这五年,济宁港产城融合故事,波澜壮阔;230公里,在大运河3200公里的绵延浩荡中,距如咫尺。但这230公里,济宁城市进阶的蝶变路径,极具参考价值。

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奋力向上的积极作为,正是济宁“走在前、挑大梁”的最生动实践。

01 立足实际的主动求变

位于鲁西南的济宁,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兴。但伴随着资源的枯竭,这座城市同样面临转型考验。

济宁当地一名政府人士对凤凰网山东表示,济宁大部分煤矿正在枯竭,经济发展遭遇新的挑战。以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为例,煤炭枯竭之后,百亿营收将如何维持,1万多名职工又将何去何从?

必须尽早谋划转型,寻找新的产业支点。为统筹全市发展大局,2019年12月,济宁作出了“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的决策部署,并把组建港航集团的重任交到了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手中。

小范围来看,借助运河发展物流及相关产业,是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二次创业、谋求升级的现实需要。大范围来看,以港产城融合为抓手,是新时代济宁争先进位、实现新跨越的最强力引擎。

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230公里,占大运河通航总里程24%、山东省的80%。发展内河航运,济宁有着先天优势: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运力在京杭运河沿线12个港口城市中居第1位,是国家确定的京杭大运河6个重点建设港口之一,京杭多式联运项目入围省重点建设项目。

彼时,国家正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新的规划,中国水运步入复兴时代。

济宁的战略举措可谓恰逢其时。2020年5月,济宁市港航发展集团成立;同年8月,《济宁港总体规划》获得部省联合批复;2021年9月,济宁公布了内河航运的宏伟蓝图,并立志在2035年前在多个航运领域取得突破,目标是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绿色智慧安全、港产城融合及航运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为此,济宁举全市之力破局。在济宁市港航发展集团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先后整合了3家全市优质港口资源,形成货物吞吐能力3300万吨/年;全国最大的钢结构储煤棚建成投用;组建全市第一支LNG新能源船队,开辟省内外货运航线8条……

一场极富发展意义的港产城融合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02 科学谋划的强势突破

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从元大都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成为第一个走完大运河全程的外国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大篇幅记述了运河的繁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比向往。

相信马可·波罗如果见到今天运河之都济宁的复兴,同样会发出惊叹,因为短短五年多的时间,济宁港航产业已发生巨变。

全市聚力之下,济宁港航物流的发展日新月异:港口货物吞吐量成功超过威海、潍坊、滨州等沿海城市大港,成为全省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

今年1—7月份,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6533.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5.5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11.2%和22%,稳居全省内河港口首位,物流贸易覆盖全国20个省份、150多个城市。

亮眼成绩背后,是济宁不遗余力推动港口能级提升。近年来,济宁先后整合了龙拱、梁山、跃进、太平、顺达、春江、济州等港口,并重点打造梁山港、任城港、微山港三大亿吨级港口群,各个港口自建设之初就锚定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目标定位,果敢迈步现代港口建设。

以龙拱港为例,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场景随处可见。作为全国内河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示范港,龙拱港凭借北斗导航、5G通信、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感知,实现了车辆任务分配、路径自动规划。2023年,龙拱港完成了12万标准箱的集装箱吞吐量,而在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22.5万标准箱。

再以梁山港为例,作为长江以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内河港口,梁山港发挥内河航运优势,打造“公、铁、空、水”立体通道,2024年,梁山港全年集疏港量突破3200万吨,同比增长58%;营业收入完成90.8亿元,同比增长41%。当年还创下集装箱综合接卸能力达到单日840标箱、煤炭单日装船最高5.19万吨、铁路单月最高接车2.33万节等多项运营指标之最。

通道的突破不止于水路。梁山、龙拱、顺达3条铁路线入选国家“一港一策”集装箱铁水联运重点项目。今年上半年,济宁新开通龙拱—南京龙潭等3条内河集装箱航线,累计达29条;同时开辟了济宁至青岛、内蒙古至济宁、德州至徐州等多式联运新通道,龙拱港堆场纳入中欧班列集装箱共享堆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日趋完善。

对济宁而言,这是一次深远的变革。“公铁水空” 立体交通网络不止是交通设施的简单相加,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它强化了济宁与周边城市、海港、国际枢纽的合作,能够更深入地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这进一步放大了济宁的竞争优势。

03 深度融合描绘全新未来

济宁港航的发展,为什么能被称之为城市突破的现象级事件,并能在城市竞逐中释放极大参考价值?

底层逻辑就在于创新路径极大提升了城市能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脉络,济宁以港口优势资源汇聚航运要素,牵引适港产业大发展,港产城深度融合塑造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新能船业被视为济宁深度拥抱适港产业的创新案例,这也是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联合中集集团、宁德时代、武汉理工大学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公司首创船型通过技术成果集成,实现了新能源动力、低阻力、船机桨匹配、船体结构轻量化4项突破。今年6月,新能船业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运输船正式开工,这是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的首次出海……

济宁临港产业拔节生长,成绩瞩目。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济宁以七大港口作业区为支点,差异化建设“七大百亿临港园区”,构建核心港产融合区,强力辐射带动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织就一张港、产、城共生共荣的新图景。

以梁山港煤钢物流园区为例,作为七大百亿临港园区的重要一环,积极布局金属材料公司钢铁物流加工基地、山东曙岳产业园区等港航装备制造项目,重点培育煤炭物流、钢材物流、港航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让港口功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鱼城港莱赛尔纤维物流园区则深度聚焦新材料赛道。园区分两期建设4条世界单线体量最大的15万吨莱赛尔纤维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将成为国内产能最大的莱赛尔新材料生产基地,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20亿元,带动“莱赛尔纤维—纺织—高档面料—服装和生活应用产品”全产业链发展。

数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茁壮成长,进一步提升着济宁工业的含金量,推动济宁加速迈向新型工业化。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如今,济宁港产城融合正迎来全新机遇。随着《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3-2025年)》的出台,济宁港的“核心港”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省级战略的加持将赋予济宁港产城融合更大空间。

8月6日,济宁市召开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推进会议,市委书记温金荣表示,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济宁的重大使命,全市上下将锚定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这一目标,把济宁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公铁水空衔接的多式联运中心、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中心、具备全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服务中心、绿色智能化的船舶制造中心“五个中心”,持续擦亮“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品牌。

“五个中心”目标的提出,是济宁发展的新愿景,更是这座城市再攀高峰、持续突破的全新动力。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