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长鑫双供应企业:后市为啥更有爆发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8:23 1

摘要:最近刷半导体行业新闻时,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行业人士都在关注那些同时给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供货的企业。有人说这是“抱上了两条优质赛道”,也有人觉得是“踩中了国产存储的节奏”,但很少有人把这事掰开揉碎了讲——到底“双供应”有啥特别的?这些企业真的能在后面的市

最近刷半导体行业新闻时,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行业人士都在关注那些同时给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供货的企业。有人说这是“抱上了两条优质赛道”,也有人觉得是“踩中了国产存储的节奏”,但很少有人把这事掰开揉碎了讲——到底“双供应”有啥特别的?这些企业真的能在后面的市场里更有力度地爆发吗?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全是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在逻辑,没那些绕人的术语,看完你说不定也能get到其中的门道。

首先得明确一点,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可不是普通公司,它们是咱们国内半导体存储领域的“核心力量”。长江存储主攻NAND闪存,像咱们手机里的存储空间、电脑的固态硬盘,核心部件很多都得靠它;长鑫存储则聚焦DRAM内存,电脑的内存条、服务器里的内存模块,它是国内目前最主要的玩家之一。这两家的分量到底有多重?看数据就知道:2024年全球半导体存储市场规模大概是1520亿美元,长江存储2024年的NAND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的12.5%,长鑫存储的DRAM产能也突破了全球8.2%,而且这两个数字还在持续上涨——简单说,它们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给它们供货的企业,相当于站在了一个正在快速扩大的“赛道入口”,起点本身就比别人高。

但光说赛道大还不够,“双供应”真正的优势,得从“抗风险能力”说起。咱们先举个身边的例子:如果一家企业只给其中一家存储厂商供货,万一这家厂商短期调整产能,或者某类产品需求有波动,供货企业的业绩就可能跟着“过山车”。但同时服务两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2024年下半年,长江存储因为要推300层以上的3D NAND新技术,对某类光刻胶的采购节奏稍微慢了点,而同期长鑫存储因为服务器内存需求激增,正好加大了同类光刻胶的采购量,那些同时给两家供货的企业,就靠着这种“需求互补”稳住了订单,业绩没受啥影响。这种情况不是偶然,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有家做存储封装测试设备的企业就公开了数据:给长江和长鑫的供货占比分别是35%和28%,一季度整体营收同比增长了22.3%,而同期只服务单一存储客户的同行,平均增速只有10.5%左右。你看,这“双供应”就像给企业加了个“缓冲垫”,市场波动的时候能扛住压力。

更关键的是,“双供应”还能让企业拿到“双重技术红利”。长江和长鑫虽然都是做存储,但技术路线和迭代节奏完全不一样——长江存储在3D NAND领域一直在堆“堆叠层数”,从2023年的232层,到2024年的300层,现在已经在研发400层的技术;长鑫存储的DRAM则在主攻“高速化”,2024年底已经实现DDR5内存的规模化量产,2025年还计划推出更高速的LPDDR5X版本。给两家同时供货的企业,相当于能接触到两种前沿技术需求,技术打磨得更全面。比如做特种气体的企业,既要满足长江存储3D NAND生产中对“高纯度氦气”的需求(纯度得达到99.9999%以上),又要配合长鑫存储DRAM制造里对“氖气纯度”的更高要求(杂质含量得控制在0.1ppm以下);再比如做晶圆载具的企业,得根据长江的NAND晶圆尺寸调整产品,还得跟着长鑫的DRAM晶圆工艺优化设计。这种“双重锻炼”会让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甚至能反过来打入国际市场——2024年,国内有家同时服务长江、长鑫的半导体设备商,就靠着在两家项目里积累的经验,拿到了韩国某存储企业的小批量订单,虽然量不算大,但这可是国产设备走出国门的重要一步,这就是“双供应”带来的额外机会。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双供应”能让企业更快吃到“国产替代”的政策红利。最近两年,国家对半导体产业链的支持政策一直很明确,2024年10月,工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存储芯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里面明确说“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鼓励设备、材料、零部件企业为国内主流存储芯片制造企业提供稳定供应”。这里的“国内主流存储芯片制造企业”,核心就是长江和长鑫。那些同时给两家供货的企业,更容易符合政策支持的条件——比如2025年1月,某省对半导体材料企业的补贴政策里就规定,“为国内前两大存储芯片企业年供货额超过1亿元的,可享受5%的研发补贴”,这里的“前两大”就是长江和长鑫。而且政策支持不只是给钱,还有产业链资源的倾斜:比如“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2024年就投资了3家同时服务长江、长鑫的企业,帮它们扩产和搞研发。这种“政策+市场”的双重驱动,是只服务单一客户的企业很难拿到的,相当于多了个“助推器”,发展速度自然更快。

不过话说回来,“双供应”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对企业的要求可不低。首先是产能得跟得上——长江和长鑫的产能都在快速扩张:长江存储武汉基地2024年新增了一条产线,2025年计划再扩产20%;长鑫存储合肥基地2024年的产能已经达到每月12万片晶圆,2025年还在建新厂房,预计年底产能能到每月15万片。这就要求供货企业得提前规划产能,不能等订单来了才着急扩产。比如国内有家做存储芯片封装基板的企业,2023年底就预判到长江和长鑫的扩产需求,提前在江苏建了新工厂,2024年正好赶上两家的订单增长,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2%以上,营收跟着涨了不少;而有些反应慢的企业,因为产能不足,反而丢了部分订单,等后来扩产完成,机会已经错过了。

其次是品控得过硬——存储芯片制造对上游产品的精度要求极高,稍微出点问题就可能导致整批晶圆报废。比如光刻胶,杂质含量得控制在“ppm级”(百万分之一以下),要是杂质多了,芯片的性能就会受影响;再比如晶圆切割用的刀片,硬度和精度不够,就会把晶圆切坏。同时给两家供货,意味着企业得同时满足两套严格的品控标准,长江有长江的检测流程,长鑫有长鑫的质量要求,这对生产管理和质量体系的要求更高。不过反过来想,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企业,本身就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相当于经过了“双重考核”,后面再拓展其他客户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信任。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后市爆发力”,咱们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看。从短期看,2025年长江和长鑫的扩产计划都很明确:长江存储的3D NAND产能预计增长25%,主要用来满足国内手机、固态硬盘厂商的需求——现在国内很多手机品牌都在加大国产存储的使用比例,2024年某头部手机厂商的国产NAND使用率是30%,2025年计划提到50%;长鑫存储的DRAM产能预计增长30%,重点供应服务器和汽车电子市场——随着AI服务器的需求增加,对DRAM的需求量也在涨,2024年全球AI服务器用DRAM需求同比增长了45%,2025年预计还会涨35%以上。这意味着给两家供货的企业,2025年的订单量大概率会稳步增长,业绩有了基本盘,爆发力自然有支撑。

从中长期看,全球存储市场的需求也在回暖。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2025年2月发布的报告,2025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18.3%,2026年可能达到20.5%以上,而国内存储芯片的需求增速会更高,因为手机、电脑、服务器等终端产品的“国产化率”还在提升。比如2024年国内笔记本电脑厂商使用国产DRAM的比例只有15%,2025年计划提升到25%,2026年可能到35%,这背后就是长鑫存储的产能支撑;固态硬盘方面,2024年国内厂商使用国产NAND的比例是22%,2025年预计提升到30%,长江存储的产能是关键。终端产品国产化率的提升,会直接带动上游供货企业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是持续增长的,这就给“双供应”企业提供了长期的增长空间,爆发力也能更持久。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关注这些“双供应”企业,会不会太晚了?其实不算晚,因为国产存储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才刚刚开始显现。2024年以前,长江和长鑫的上游供应链里,很多环节都依赖进口,比如高端光刻胶、特种气体里的某些品种,进口比例超过80%;但到2024年底,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60%左右,2025年还会继续降。这意味着国内供货企业的市场空间还在扩大——比如某类用于存储芯片的抛光材料(CMP浆料),2023年长江存储的进口比例是70%,2024年已经降到50%,其中给长江供货的国内企业里,有两家同时也在给长鑫供货,这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0%涨到了2024年的25%,2025年还有望涨到35%。这种“进口替代+双供应”的叠加,就是后市爆发力的核心逻辑,现在入局还能赶上这波趋势。

不过这里必须提醒一句:咱们聊的是产业链趋势,不是推荐具体企业或者股票。毕竟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企业虽然是“双供应”,但可能存在负债率过高、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后面不一定能接住增长的需求;有的企业虽然只服务一家存储厂商,但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了绝对领先,比如某类专用设备,技术壁垒很高,也能发展得不错。所以不管是投资者还是行业观察者,都得具体企业具体分析,不能只看“双供应”这一个标签就下判断,得看企业的产能、技术、品控这些硬实力,还有管理层的规划,这样才能看得更准。

但从大趋势来看,在国产存储产业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那些能同时满足长江、长鑫两家核心需求,并且在技术、产能、品控上都过硬的企业,确实更容易抓住机会。毕竟它们既踩住了国产替代的政策风口,又跟上了两家头部存储厂商的扩产节奏,还能在技术迭代中不断提升自己,这样的企业在后市自然更有爆发力——这不是凭空猜的,是从市场需求、政策支持、技术迭代、产能扩张等多个角度推导出来的,有实实在在的行业数据和案例支撑。

最后想跟大家互动下:你们平时会关注半导体产业链的消息吗?有没有发现身边哪些看似普通的企业,其实在默默给长江、长鑫供货?或者你们觉得,除了设备、材料这些环节,国产存储产业链还有哪些领域值得关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看法,咱们一起交流学习。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