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10 月 16 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官网的一则赛程公示,让沉寂五个月的体育圈瞬间沸腾 , 18 岁的全红婵将代表广东队出战女子团体、双人及单人 10 米跳台三项赛事。
刚宣布复出没到一周,全红婵就又捅破了跳水的难度天花板!
拿遍世锦赛、奥运会冠军的姑娘,被网友喊 “天才” !
2025 年 10 月 16 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官网的一则赛程公示,让沉寂五个月的体育圈瞬间沸腾 , 18 岁的全红婵将代表广东队出战女子团体、双人及单人 10 米跳台三项赛事。
这个消息像投入湖面的巨石,她的短视频账号单日涨粉超 300 万,粉丝总量直奔 1800 万,一条训练视频收获 380 多万点赞,评论区被 “等你跳水花” 的呼声淹没。
距离宣布复出仅 6 天,更震撼的消息传来:9 月 30 日曝光的队内测试视频中,全红婵完成了 109C(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这一高难度动作,落水时几乎未激起水花,裁判组给出三个 10 分满分。
这个被跳水界称为 “地狱难度” 的动作,此前国内仅有 3 人能完成,而全红婵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消失五个月,直接把难度拉满了!” 国家队教练在视频下的评论,道出了圈内人的惊叹。
这场惊艳的复出,藏着外人看不见的血泪。
时间拉回 2025 年 5 月,北京世界杯超级总决赛的领奖台上,全红婵第三次不敌陈芋汐获得亚军,21.45 分的分差创下两人交手最大差距。
赛后体检报告更令人揪心:脚踝距腓前韧带损伤伴关节腔积液,腰椎腰肌劳损,而比伤病更棘手的是 “发育关” 的暴击。
从东京奥运会夺冠到 2025 年,全红婵身高疯长 7 厘米,体重增加 7 公斤。对跳水运动员而言,这意味着空中转速减慢 0.7 秒,入水角度偏差可能超 14 度。
她曾在训练日记里写:“以前跳起来像飘着,现在刚翻腾就砸向水面,手都来不及伸平。”5 月的全国冠军赛,她因动作失误退赛,随后宣布休战,回到广东老家养伤。
那段时间全红婵的康复计划精确到分钟:清晨 6 点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上午接受德国高压氧舱治疗,下午在 AI 辅助设备上打磨动作细节,晚上还要用中医针灸缓解肌肉酸痛。
饮食被严格控制,奶奶做的红烧肉只敢尝一口,外出必带电子秤,一天称重 10 次成了常态。“最难的是重建动作记忆,以前靠本能跳,现在每个细节都要重新算。”
教练组透露,为适配新体型,她把 207C 动作的起跳角度调整了 3 度,光这一个细节就练了 2000 多次。
全红婵的破局,让跳水皇后高敏三年前的采访再次被翻出。
2022 年全红婵刚经历第一次发育波动时,高敏就在节目中直言:“女运动员的发育期是道鬼门关,技术和力量脱节就会恶性循环,挺过去是强者,挺不过就是遗憾。”
她还特别提醒:“别只叫她天才,要看到她要扛的重量。”
这番话像精准的预言,当网友因全红婵世界杯失利质疑 “天才陨落” 时,高敏在社交平台发声:“她在跟自己的身体打仗,这比赢比赛难十倍。”
而全红婵休战期间,高敏又支招:“发育期不能硬练力量,要先重构动作动力链。”
这些建议,恰恰成了全红婵康复计划的核心 —— 教练组放弃了传统的体能强化,转而用骑行、划船等趣味训练重建身体协调性。
“高敏前辈说‘再见面就用强者称呼她’,现在真的做到了。” 暨南大学迎新会上,全红婵腼腆地回应。
这个刚入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姑娘,正用行动印证高敏的另一句话:“知识和技术一样重要,都是运动员的护身符。”
学校为她成立 “二沙精英班”,苏炳添亲自指导学业规划,让她在训练之余兼顾成长。
全红婵的复出之路,也是公众对运动员认知的进化之路。在她休战的五个月里,舆论场经历了从质疑到共情的转变:
最初有网友看到她变胖的训练照,留言 “是不是不努力了”;当退赛消息传出,甚至有极端声音揣测 “想退役捞钱”。
但随着伤病和发育困境被曝光,风向逐渐逆转。“18 岁要扛伤病、改动作,还要面对全网放大镜,太难了”“以前只看分数,现在才懂运动员的苦”,类似评论在热搜下刷屏。
复出消息公布后,网友的关注点更趋理性。有人算过她的赛程:11 月 2 日至 10 日要打 7 场比赛,3 天面临单日双赛,纷纷呼吁 “别给她太大压力”。
看到 109C 的满分视频,更多人惊叹的是 “五个月没白熬”,而非 “天才回归”。就连此前苛刻的体育博主也坦言:“以前觉得她拿冠军天经地义,现在才明白,每一次起跳都是和命运的较劲。”
这种转变在全红婵的评论区尤为明显。从东京奥运时的 “天才妹妹”,到如今的 “全姐加油”,称呼的变化里藏着理解:“她不是永远 14 岁的神童,是在长大的运动员。”
全红婵用 109C 动作刺破的,不仅是技术天花板,更是 “天才神话” 的枷锁。她的故事里,没有 “天生无敌” 的剧本,只有 “死磕到底” 的韧劲 ——
当同龄女孩在为穿搭烦恼时,她在跳台上重复上千次起跳;当伤病让她疼得睡不着时,她在日记本上写 “再练 50 次就好”。
当外界喧嚣时,她把高敏的话贴在训练服内侧:“强者不是从不跌倒,是跌了还能站在跳台上。”
11 月 2 日,广东奥体中心的跳台即将迎来她的复出首秀。
无论最终能否拿下 “三金王”,全红婵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体育精神从不是永远站在巅峰,而是在低谷时仍敢向上起跳。
正如高敏在最新转发的视频里写的:“她证明了,比满分更可贵的,是把破碎的自己拼回来的勇气。”
而那些从 “催金” 到 “懂痛” 的网友,那些为她的坚持热泪盈眶的观众,也在完成一场认知升级:真正的偶像,从不是完美的冠军符号,而是在逆境中生长的生命力量。
看着全红婵为调3度起跳练2000次,还扛过发育关跳出109C,你是不是也被这股韧劲打动了?要是你遇到这样的坎儿,能像她一样死磕吗?来评论区聊聊呗~
来源:无才先生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