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岁时,乔道三入本村私塾读书,学习明显胜其他孩子一筹。父亲乔时化认为他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特意从登封聘请名师来家执教,每日教他诵读“四书”“五经”。
前排正中为乔道三
乔道三,1915年出生,洛阳偃师县夹沟村人,耕读世家子弟。
他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也是整个家庭的掌上明珠。他天资聪颖,心细好学,最喜欢的就是绘画,拿起笔来画个小人儿,画个鸟儿像模像样。
7岁时,乔道三入本村私塾读书,学习明显胜其他孩子一筹。父亲乔时化认为他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特意从登封聘请名师来家执教,每日教他诵读“四书”“五经”。
少年乔道三对这种“味同嚼蜡的念经生活”颇为反感,愤然罢学,宁愿跟着姐姐学织布,拜乡间木匠学木工,和各种农活,不久,聪明好学的他就成为行家里手。这也为乔道三后来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多才多艺的人打下了基础。
父亲看他勤快、能干,而且非常孝顺,也就没有强迫他,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传统思想还是让他心中隐隐作痛。
1935年,乔道三入偃师中学插班二年级读书。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兴起抗日热潮,对偃师中学影响很大。1932--1935年间,共产党员吴芝圃、郭晓棠到偃师中学任教,秘密组织领导偃师地下党开展工作,偃师中学成为豫西共产党的大本营。
受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影响,乔道三阅读了许多革命书籍,有鲁迅、高尔基的作品,蒋光赤、邹韬奋主编的杂志和地下党出版的秘密刊物。他很快就“看清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乔道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的革命历程。
1938年初,乔道三经组织批准要到延安深造,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怎么也不舍得让家中唯一的男孩出远门,担心身体身体羸弱的他受不住外面的艰难困苦。乔道三耐心地说服父亲,给他讲了当前复杂多变的抗战局势,要他顾全大局、顺应时势。
父亲最终勉强地同意儿子的决定。与其说他被儿子说服,不如说是他彻底想通,无论如何,他是挡不住儿子毅然而然的决心。知子莫若父,儿子表面看上去文弱、内向,事实上性格坚毅,极有主见而。
1938年9月,乔道三踏上前往延安的漫漫征途。父亲望着儿子渐渐远去的身影还是心痛不已,眼角泛潮。
经过长途跋涉,乔道三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先进入陕北公学,后又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他不但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还发挥特长坚持学习绘画。
在生活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他不辱使命,从没叫过一声苦,在搞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学习上有长足进步,理论水平更是显著提高。更让人称道的是,不管什么时候,他都随身携带画具,稍有休息,就刻苦练习作画。
后来,乔道三随部队进入晋冀交界地区打游击,担任党总支委员和组织干事。他经常下乡,深入群众,向人民宣传革命形势,组织群众减租减息。乔道三说:“这样的锻炼,使我懂得了如何做实际工作,如何接近群众,环境越不好,越不能离开群众,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有所进步。”
无情未必真豪杰,乱世怜子情更深。乔道三是个特别有情有义的人,其感人事迹举不胜举。1945年,密县政府县长朱博黑的母亲被日军杀害,为了帮助战友,乔道三写信说服父亲将朱博黑的妹妹以及洛阳政府县长妹妹留在家中照顾,直到半年后,她们参军南下。
在紧张的工作与残酷的战斗间隙,乔道三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诉诸笔端。他见缝插针,写下一段段日记,把怀念亲人及与人谈话的妙语趣语、谚语都随手记下,他的家书总是满含深情。
战争期间,乔道三多次化名“一川”,鸿雁传书,告慰远方亲人。“一”是汉子书写的一横,也称一道;“川”是竖着的三,“一川”隐含着“道三”二字。
1947年,他写信给堂兄道圃说:“母亲为我伤心流泪,使我天天难安心,也许会有机会看她老人家。”另有一封家书里面写到:“想娘,能来一趟不?希能即日见面。”一个革命战争中的钢铁战士,一个堂堂五尺男儿,竟然是这样的柔情侠肠,可乱世儿女空多情,奈何?在日记本上,他写下一首《故乡》的诗歌倾诉着对远方母亲的思念。
从亲人辗转寄来的信中,乔道三得知伯母去世,非常难过,复信道:“我决定穿一年白鞋为伯母守孝。”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警卫员在回忆乔道三的文章中提到他爱穿白回力鞋,却不知道这其中藏着乔道三对长辈的思念。
乔道三牵挂着长辈,也记挂着不在身边的妻儿。他在河南新县沙窝镇工作时,时值中原突围前夕,他顾不上自己所处的环境劣,给妻弟牛中仁(1945年在他的动员下参加革命)的信中这样写道:
“中仁弟,你是否写了家信,我想念之宏,因为他比从前更顽皮,所以也更爱。他跟着咱们犯了抗日罪,跟着爷爷跑到陕西避难。他是个12岁的顽童,跑不动路会哭,想奶奶、想妈妈、想外婆,大概不会想我,因为他去年才认识我,也许会想你,如果有信了告诉我,我也写。”
在信页末的空白处,他还画有落泪的娃娃脸。这封读来有些心酸的家书,更使我们明白了像乔道三这样的革命者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无私精神。
最使乔道三用情至深的是他给同宗兄弟乔世泰的信。乔世泰,颇有才干,在国民党统治区任过副县长。1948年,乔道三以兄弟情缘和共产党人的双重身份给乔世泰写了信。信中写道:
七弟世泰:亲爱的弟弟,各奔前程已经13年了,无有相会之日,你对我有介意吧!我同前一样,还是好说好闹,高兴时爱说笑话,不同的是脸上多长了几根毛,并不是“黄毛”,更不是“红毛”……所以不敢理直气壮,大概不会是毛硬刺人吧(笑话)。
兄弟们离别各奔前程本来是一件寒心的事情,若单纯为饭碗、为荣誉尚能谅解,否则,当自省。我处事多人少,整日闹得不可开交,弟弟若无要务,望来相助!就来天天玩也好,带徒弟更好!天就明了,这些不能等到明天再干!问弟妹们好,侄、侄女们好!一川。”
这封信语调轻松,又不失原则立场,出于安全,用语谨慎,令局外人只读到亲情,而七弟世泰能阅之了然,用心良苦。事后,乔世泰托辞辞职返回故里偃师夹沟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封封包含深情的家书写出了乔道三无私的革命情怀,更显出他不是一个严肃刻板的人,而是一个有谋有识、德才兼备的、深具影响力的革命者。
乔道三总是身穿蓝布长衫、带着近视眼镜,言谈举止颇有文人风度,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都感到他亲切、热忱、稳重。著名记者周原在写给乔道三的儿子乔之宏的信中写道:“他是一个温文尔雅从不会大声说话的人,在战场上,敌人的子弹再密集,他也不会狂奔大呼,能快走几步,连连喊几声谁,也就显得他十分慌张了。”
1944年,乔道三与朱博黑一起返回豫西,一路上,朱博黑讲了很多带领武工队打击日本鬼子的事情,这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呀,乔道三说等新中国成立后,要好好写这些感人故事。但可惜,他一直很忙,这个愿望始终没法完成。
1946年6月26日,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率中原军区三大主力向西突围,皮旅担负掩护主力迷惑敌人的任务。乔道三带领干部连跟随皮旅一团在白雀园一带抗击敌人,三日后即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又随皮部执行东进计划。
他们从刘家冲整队出发,向南虚晃一枪,然后以九十度大转弯向东疾过,穿过大山,徒涉激流,打土顽,击蒋军,走山道,越铁路,经过24天的征战,粉碎敌人两千多里的追击阻击,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的盱眙附近。
乔道三在这次行军打仗中,勇敢顽强,百折不挠。在一次夜行军中,他的近视镜被树枝挂掉了,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吃尽了苦头,后来见到老战友朱博黑时说:“老朱,可苦了!”“但是他从未掉队,并且模范遵守党纪、处处关心同志。
过铁路时,新战士陈大年非常好奇,弯下腰来摸铁轨。此时敌人正用密集火力封锁铁路,稍一停留,就有危险。乔道三急忙在他屁股猛击一掌说:“快走!”刚过去,敌人一梭子子弹打在铁路上。后来,部队里流传着乔道三一巴掌救活了一条命的故事。
1946年8月,乔道三所在的干部连改称“豫皖苏干部大队”,在吴芝圃的率领下,开到阳谷县,进入冀鲁豫党校学习“七大”文件,为南下开辟豫皖苏根据地作准备。
1947年初夏,乔道三等同志越黄河,南下成功,被豫皖苏区党委分配到沈鹿淮县任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做艰苦的开辟工作。
沈鹿淮县刚刚建立,机构不健全,干部奇缺,又处于拉锯局面,再加上蒋军常来,土顽猖獗,广大人民对党的政策还不理解,不敢接近子弟兵,因此需做艰苦细致的发动工作。乔道三同志与干部战士深入群众,用拉家常,干农活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
乔道三做了大量的建设基层政权的工作。他带领部分干部在小赵寨搞建政试点、培养积极分子,对地主赵万顷开展说理斗争,把旧保甲制度改成行政村,建立基层政权,组织农民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组织民兵武装,扩大县大队武装力量,工作很有成效。
为了保证刘邓大军顺利通过沈鹿淮县境,乔道三同志与县书记吴忠培、县长马捷,带领干部战士,在黄泛区修道路,在界首至槐店的沙河沿岸,发动群众,搭建浮桥,使大军顺利通过沙河,保障了大军按时顺利通过。
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乔道三同志在杨集做当地土豪杨显卿的工作,希望他支持革命事业,建立统一战线。不料杨显卿自恃有土顽做靠山,与人民反自为仇,故为民主政府所逮捕。
杨的亲友却勾结土顽数百人,偷袭民主政府所在地张保园村。乔道三沉着机智,带领部分战士声东击西,冲出重围,并救出一些同志。但终因寡不敌众,在此养伤的项城县长胡凌云等数8位同志未被救出,惨遭杀害。乔道三极为悲痛,后来带领县大队扫荡土顽,对为首的几个作恶分子给以严厉的镇压。
1947年10月1日,陈粟大军解放界首,乔道三被任命为市委书记兼界首市市长。
1951年7月9日,乔道三因积劳成疾,年仅36岁。
2015年,界首市为首任市长乔道三召开了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会上还举行了《乔道三传》《乔道三画册》《乔道三书法艺术作品展》首发式。如果不是战争年代,乔道三大概率会成为画家、书法家、作家。
2025.8.4
来源:晚上没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