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甘当“全球最大露天厕所”?政府治理难在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06:21 1

摘要:在印度,恒河的污染堪称一场生态灾难。作为印度的母亲河,恒河承载着宗教、文化与生活的多重意义,却也沦为污染的重灾区。在瓦拉纳西,恒河的河水被严重污染,河面上漂浮着各种祭祀残骸、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甚至还有动物尸体。每 100 毫升河水中的粪便大肠菌含量高达 1

在印度,恒河的污染堪称一场生态灾难。作为印度的母亲河,恒河承载着宗教、文化与生活的多重意义,却也沦为污染的重灾区。在瓦拉纳西,恒河的河水被严重污染,河面上漂浮着各种祭祀残骸、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甚至还有动物尸体。每 100 毫升河水中的粪便大肠菌含量高达 1 亿个,这一数字是中国农业用水标准的 25000 倍 ,连灌溉土地都不配,更别说饮用和洗澡了。据统计,每年大约有 4 万具尸体在瓦拉纳西火化,火化后的骨灰和未完全燃烧的尸体被直接投入恒河。此外,大量印度教徒在恒河沐浴,各种供品也被扔进河中,其中不乏塑料制品,导致恒河中的固体废品堆积如山。

而在印度首都德里,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清晨,居民推开窗,扑面而来的不是新鲜空气,而是混合着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焚烧秸秆气味的 “毒雾”。这里的 PM2.5 浓度常年超过世卫组织安全标准的 15 倍,2025 年监测数据显示,德里某些区域的 PM2.5 数值甚至达到 900 微克 / 立方米,相当于每呼吸一口空气,就吸入一把 “毒尘”。走在德里的街头,随处可见垃圾堆积如山,散发着阵阵腐臭。这些垃圾不仅影响市容,还滋生了大量细菌和病毒,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在德里的老城区,戴着三层口罩的商贩守着灰蒙蒙的蔬果摊,路边的流浪狗不断咳嗽,医院呼吸科走廊里挤满了因污染引发哮喘、肺炎的病人。数据显示,德里每年约有 10 万人因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过早死亡,相当于每天有 270 个生命被雾霾 “偷走”。

印度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 80% 的地表水受污染,1.4 亿人暴露于超世卫标准 10 倍的空气污染中,每年 20 万人因缺水丧生。在印度的许多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河流污染严重。同时,工业污染也是印度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恒河沿岸兴建了数千家工厂,如皮革厂、化工厂、纺织厂等,这些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严重污染了恒河及其支流。印度的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焚烧秸秆等排放物,使得印度的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在冬季,印度北部地区经常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能见度极低,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与印度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的癌症发病率却相对较低,仅为中国的 1/3。这一现象看似反常识,却引发了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医学研究指出,印度人普遍食用辛辣食物,其中的姜黄等香料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姜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为印度人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印度人的开挂式免疫力也可能是低癌率的原因之一。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印度人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身体也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此外,印度人的污染暴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适应了污染,这也可能使得他们的身体对癌症的抵抗力相对较强。

然而,这绝非政府放任环境恶化的借口。低癌率背后,是印度民众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身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虽然癌症发病率低,但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却居高不下。印度有 70% 的腹泻跟恒河有关系,每年至少有 60 万人因恒河水引发的疾病而死亡,其中很多都是儿童。每年还有 3 万多人因重金属超标而死亡。这些数据表明,印度的环境污染已经对民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护民众的健康。低癌率也可能与印度的医疗水平和癌症筛查意识有关。印度的医疗体系不完善,早期癌症筛查意识不高,很多轻症或者早期无症状人群,无法通过常规检查筛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体检过一次,这也导致了印度的癌症发病率统计数据相对较低。

印度 “脏乱差” 的环境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英国长达 200 年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了沉重的 “环境遗产”,成为印度环境恶化的重要历史原因 。

在殖民时期,英国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生态掠夺,给印度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19 世纪,英国为了满足国内对木材的需求,大量砍伐印度西海岸的柚木林,导致 90% 的柚木林被砍伐殆尽。这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还导致了水土流失加剧,恒河平原的水土保持能力急剧下降。英国还在印度强制推行 “毁林发展农业” 政策,砍伐大量森林,开垦农田,种植蓝靛、棉花、香料和鸦片等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破坏了印度的自然生态,还导致了粮食短缺问题的加剧。

为了加强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大规模修建铁路,并成立森林局,以保证铁路公司的木材供应。19 世纪 80 年代,铁路公司每年消耗 8 万 - 9 万吨木材,导致印度恒河和亚穆纳河之间地区的森林迅速消失。到 1947 年印度宣布独立时,印度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水源无法涵养,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携带垃圾流入河湖,逐渐淤塞。

独立后的印度,急于追赶西方国家的发展步伐,走上了 “先污染后治理” 的工业化道路。在 1950 - 2000 年期间,印度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激增 400%,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导致印度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印度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加剧。这些问题的积累,使得印度的环境承载力彻底透支,生态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

英国殖民统治不仅给印度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还留下了一套僵化的官僚体系,成为印度环境治理的一大障碍。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时期的行政体系,这套体系至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印度的公务员体系中,1850 万公务员中仅有 11% 服务基层,大部分公务员都集中在高层,导致基层治理能力薄弱。三级政府之间的权责不清,也使得环境治理政策难以有效实施。“清洁印度” 运动在 2014 年发起,旨在改善印度的环境卫生状况,然而,由于官僚体系的僵化和治理黑洞,这一运动在很多地方沦为了口号,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印度的官僚体系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也阻碍了环境治理的进程。2019 年的审计显示,印度 60% 的城市清洁资金被挪用,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豪华公车、修建办公设施等,而不是用于环境治理。在孟买的某个区,甚至用治污款购买了豪华公车,导致基层环卫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基层环卫工的待遇也十分低下,月薪不足 800 元,这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垃圾清运效率仅达 40%。

在这样的制度性失衡下,印度的环境治理政策难以有效实施,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印度需要进行深刻的制度改革,提高官僚体系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基层治理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在印度,恒河被印度教视为 “女神化身”,承载着印度教徒的信仰与精神寄托 。每年,超过 1 亿人在恒河中沐浴,他们相信恒河水具有净化罪恶、洗涤灵魂的神圣力量。恒河也是印度教徒实行水葬的重要场所,每年约有 5 万具尸体在这里进行水葬。在印度教徒的心中,恒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恒河水是纯净的象征,无论受到怎样的污染,都不会影响其神圣性。

这种宗教信仰与现实的污染形成了强烈的冲突,给恒河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17 年,莫迪政府启动了一项高达 50 亿美元的治河计划,旨在改善恒河的水质,减少污染。然而,这项计划却遭到了来自宗教和商业利益的双重阻力。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被沿岸的 300 万祭司视为对传统宗教仪式的侵犯,他们强烈反对这一规定,认为焚烧秸秆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限制工业排污的措施,也触动了工厂主的利益,他们担心这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发展。在祭司和工厂主的联合反对下,恒河治理项目推进缓慢,4 年时间仅完成了 12%。而恒河的污染问题却愈发严重,大肠杆菌含量超标 200 倍,河水变得污浊不堪,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宗教信仰在印度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使得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宗教因素。一些宗教仪式和传统习俗,如露天焚烧祭祀品、在恒河中倾倒供品等,虽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但由于其在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政府难以对其进行限制。印度教的一些仪式中,会使用大量的鲜花、水果等供品,这些供品在仪式结束后,往往被直接倒入恒河,导致恒河的污染加剧。印度教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在恒河中沐浴、饮用恒河水等,也使得印度教徒对恒河的污染视而不见,他们认为恒河水是神圣的,不会被污染。这种宗教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恒河治理陷入了困境,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在印度,露天排便的现象十分普遍,令人震惊。联合国数据显示,印度有 6.26 亿人仍保持着露天排便的习惯,这一数字占到了印度总人口的近一半。印度并非缺乏厕所,2019 年,印度政府大力推进 “厕所革命”,已经修建了 1.1 亿座厕所 ,然而,这些厕所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很多人依然选择在露天环境中解决生理需求。

这种现象背后,是印度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宗教观念在作祟。在印度教的传统观念中,室内排泄被认为是一种不洁净的行为,会污染神圣的家庭空间。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很多印度人对室内厕所存在抵触情绪。一些农村地区的长辈,宁愿摸黑去田野排便,也不愿使用家里的厕所。在一些家庭中,政府修建的马桶甚至被改造成了储水箱,完全失去了其原本的功能。在德里的贫民窟,由于公共厕所的卫生条件差,维护不善,居民们宁愿付费使用所谓的 “厕所银行”—— 一种由私人经营的、提供干净厕所服务的场所。这一现象暴露了印度在改变人们传统观念方面的艰难,文化改造难以在短时间内战胜百年的习惯。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提供补贴,鼓励人们修建和使用室内厕所等。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在一些地区,政府虽然修建了大量的厕所,但由于缺乏配套的设施和维护,这些厕所很快就被废弃。一些厕所没有水,无法冲洗,导致粪便堆积,臭气熏天;一些厕所没有门,缺乏隐私保护,使得人们不愿意使用。印度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了人们对卫生习惯的接受程度。在一些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和教育资源,难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露天排便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印度的环境卫生,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露天排便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如腹泻、霍乱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印度,政治与环境治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选票逻辑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吸引制造业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莫迪政府将 200 个经济特区列为 “环境监管豁免区”。在这些区域内,企业可以免受严格的环境监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古吉拉特邦的化工企业在获得豁免后,肆意偷排废水,导致当地地下水重金属超标 30 倍,严重威胁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在 2024 年大选前,政府更是为了避免污染数据影响选民情绪,暂停实施《空气质量指数公开法案》。这一做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人认为政府为了政治利益,忽视了民众的知情权和健康权益。德里的空气质量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然而在大选前,政府却选择隐瞒数据,使得选民无法了解真实的环境状况。这种短期发展压倒环境治理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印度的环境形象,也让印度在国际环保舞台上备受指责。

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这种分化在环境问题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新德里,富人区与贫民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人区配备了独立的净水系统和空气净化穹顶,居民可以享受到清洁的水和空气。高种姓官员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更是采用了先进的空气净化设备,PM2.5 过滤标准达到欧盟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些设施和措施,使得富人阶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离污染,形成了一个 “污染隔离带”。

相比之下,贫民区的居民却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却无力改变现状。2023 年泄露的政府报告显示,87% 的环保预算流向了精英聚集的大城市,而农村地区连垃圾桶都难觅踪迹。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也使得环境治理的难度加大。在孟买的贫民窟,居民们只能在垃圾堆积的街道上生活,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和清洁水源,疾病肆虐。而在富人区,人们却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对贫民区的困境视而不见。这种阶级分化导致的 “隔离式生存”,使得印度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在国际舞台上,印度在环境问题上的立场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 COP28 谈判中,印度拒绝设定煤电淘汰时间表,理由是 “需解决 14 亿人脱贫”。印度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环境问题上不能操之过急。这种 “环境倾销” 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换来了外资的青睐,2024 年印度吸引制造业投资超 500 亿美元,但却让全球 1/3 的塑料垃圾滞留印度,形成了 “穷国买单、富国获利” 的生态殖民新形态。

印度的这种做法,在国际上引发了争议。一些发达国家指责印度在环境问题上缺乏责任感,只顾自身发展,忽视了全球环境的整体利益。而印度则认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现在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同样的责任,这是不公平的。印度的这种立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印度不得不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而如何在国际博弈中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印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印度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印度的民间力量正在逐渐觉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印度的环境改善带来了一丝希望。在德里的街头,一位 12 岁的少年每天放学后都会拿着铁夹,穿梭在垃圾堆中,捡拾塑料瓶。他将捡来的塑料瓶卖掉,换来的钱用来补贴家用。他的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反映了印度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在班加罗尔,一群市民自发组织起来,众筹建造了一座社区 compost 站。他们将有机垃圾转化为肥料,用于社区的花园和菜地,不仅减少了垃圾的产生,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孟买的贫民窟,一家名为 “微笑基金会” 的 NGO 发起了一项 “厕所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的活动。居民每使用一次厕所,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这项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短短 3 年时间里,该贫民窟的露天排便率下降了 65%。这一活动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卫生状况,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这些微观行动表明,当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失灵时,民间自治正在填补治理真空。印度的民间力量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印度的环境改善贡献力量。他们的行动虽然微小,但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为印度的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印度在环境治理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中国的治理经验。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印度提供了可复制的清单。中国的 “河长制” 与 “蓝天保卫战” 等经验,对印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计划在 2025 年试点 “污染警长” 制度,赋予地方官直接关停超标企业的权力,以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印度还引入了类似支付宝式的 “绿色账户”,市民分类垃圾可兑换地铁票。在试点城市,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月参与率突破 30%。

印度在借鉴中国经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印度的官僚体系惰性较大,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存在一定的困难。印度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中国不同,如何将中国的经验与印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印度需要在借鉴中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治理政策,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当新德里的雾霾再次 “爆表”,当恒河的泡沫漫过祭祀台阶,印度的脏乱差早已不是简单的卫生问题,而是殖民遗产、宗教传统、发展焦虑交织的治理困局。政府的 “视而不见”,本质是在选票、资本与信仰间的利益权衡。但正如游客小 K 在垃圾山旁看到的整理空瓶的少年 —— 这个国家从不缺乏改变的力量,缺的是让力量汇聚的制度破局。或许,真正的清洁革命,始于打破 “脏乱差 = 印度特色” 的集体心理认同,始于承认:干净的街道与发展的速度,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