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手机只是表象!教育部新规核心是心理,家长要抓住这4个重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0:43 1

摘要:近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正式落地,“严禁手机进课堂”再次成为家长们热议话题。

近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正式落地,“严禁手机进课堂”再次成为家长们热议话题。

但您真的理解政策深意吗?

禁止手机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为孩子筑起心理健康的“防护墙”。

真正要防的,是网络沉迷、信息茧房、网络暴力这些隐形的“心理杀手”。

我想提醒家长:配合政策,才是对孩子好的前提,以下4个重点,越早抓住,孩子越受益。

“孩子偷玩手机被没收就大吵大闹,是不是太任性?”

“不让玩就不写作业,是不是威胁?”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抵触简单归结为“不听话”,却忽略了背后的心理诉求。

教育部政策里明确提到“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加强情感关怀”,孩子沉迷手机,往往是现实需求缺乏的表现。

案例参考:一位初二男生因父母忙生意,每天放学独自在家。渐渐迷上游戏直播,实则是渴望有人陪聊、被认可。妈妈发现后,没急着没收手机,而是每周抽出两天陪他打羽毛球、聊聊游戏里的话题,逐渐小宇把这份情感需求转移到现实互动中,手机使用时长直接减半。

家长行动指南:

每天留出“无评判倾听时间”,问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今天学校有什么开心/烦恼的事?”而非“作业写完没?”

观察孩子沉迷手机的场景:是写作业累了想放松?还是偷摸的打游戏?需要针对性满足需求。

“孩子说‘凭什么只禁止我,你们大人却一直在玩手机’?”

政策强调“有限带入校园”“家校协同”,本质是引导孩子学会与网络安全健康的共处,而不是对抗网络。

与其把手机当“洪水猛兽”,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契约”。

实操模板:

时间:平日写完作业后可玩指定时间的时间(设闹钟提醒),周末可以相应的增加使用时间;

场景:全家不在餐桌上、上厕所、睡觉前1小时等情况使用手机;

关键原则:规则要具体、可执行,且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您自己吃饭时也刷视频,孩子很难不玩手机。

孩子经常刷到动不动就月入10万的视,会对社会产生误解。

搜学习资料总弹出低俗广告,真怕带坏他!

政策提到“禁止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内容”“推广未成年人模式”,但家长更要做孩子的“网络过滤器”。

孩子需要的不是“绝对安全”的真空环境,而是辨别信息、应对负面内容的能力。

具体方法:

定期和孩子一起看他的浏览记录,问:“这个视频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真实吗?”引导孩子批判性思考,质疑真实性;

教孩子用工具:开启“青少年模式”,收藏权威科普账号,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遇到不良信息不回避,直接告诉孩子:“这是错误的价值观,我们不认同。”

家长“学校搞‘息屏行动’,我在家该怎么配合?”

政策明确“家校协同”“健全三级心理服务体系”,因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从来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

家长要主动成为学校的“盟友”,而不是和孩子一起成为“对抗者”。

家长可以做的事:

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了解常见信号,比如突然厌学、失眠、情绪暴躁等;

定期和班主任沟通,不要只问成绩,更要问“孩子最近和同学相处怎么样?”“课堂参与度高不高?”;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情绪低落,主动联系学校,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写在最后:政策,藏在“护心”的细节里

禁止手机进课堂,只是教育部十条措施中的一条。

翻开全文会发现:从保证“体育每天2小时”到“关注特殊学生”,从“AI心理助手”到“社区服务平台”,每一项都在围绕“让孩子心里健康”而展开的。

家长的角色,不应该是政策的“对抗者”,而是“孩子心灵的守护人”。

来源:不凡安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