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定调内需:提振消费扩投资 破除堵点激活经济新动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06:02 1

摘要: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一句“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锚定了关键方向。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内需拉动作用凸显的背景下,这一部署既回应了“需求收缩”的现实挑战,更勾勒出“建设强大国

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一句“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锚定了关键方向。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内需拉动作用凸显的背景下,这一部署既回应了“需求收缩”的现实挑战,更勾勒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清晰路径——通过打通流通堵点、激活消费潜力、优化投资结构,中国经济正以“双轮驱动”之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为何此时强调“内需双轮”?破解经济转型的“关键命题”

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60%左右,已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引擎;投资则在补短板、调结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当前,内需增长仍面临两大“梗阻”:

消费端,居民消费意愿与能力受收入预期、社会保障、消费环境等因素制约。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4.2%,虽高于GDP增速,但剔除基数效应后,服务消费(如文旅、教育)恢复快于商品消费,大宗消费(如汽车、家电)增长乏力,反映出消费结构升级与供给适配性不足的矛盾。

投资端,部分领域存在“无效投资”倾向:传统基建边际效益递减,新兴产业投资仍面临技术转化瓶颈;民营资本因市场预期不稳、准入限制等问题,参与度偏低。数据显示,2025年1-8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8%,反映出投资“内生动力”有待激活。

与此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废止妨碍统一市场的规章1200余件),但仍存在隐性壁垒:部分地方以“环保”“安全”名义搞地方保护,物流成本占GDP比重(14.7%)远高于发达国家(8%-9%),要素跨区域流动不畅……这些“卡点堵点”如同经济循环的“血栓”,阻碍着内需潜力的充分释放。

二十届四中全会将“提振消费、扩大投资”与“破除统一大市场堵点”并列部署,正是抓住了“需求端”与“供给端”的联动关系——只有打通流通堵点,消费才能“畅起来”;只有优化投资环境,内需才能“强起来”

二、提振消费:从“量”到“质”,让老百姓“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

全会提出“大力提振消费”,绝非简单刺激短期需求,而是瞄准“消费升级”与“消费公平”的双重目标,构建更具韧性的消费体系。

1. 增收入:让“钱袋子”鼓起来,夯实消费基础

消费的根本动力是收入。全会明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指向三大关键: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技能培训、灵活就业支持(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在初次分配中强化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主力领域;强化转移支付:加大对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投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意愿。

例如,浙江已试点“技能提升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组合政策,预计年内新增技能人才50万,带动相关群体收入增长10%以上。

2. 优供给:让“好产品”多起来,激发消费活力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需求牵引供给”。全会强调“扩大优质消费供给”,重点在:

服务消费提质:推动文旅、康养、教育等服务标准化,发展“银发经济”“亲子经济”等新场景;商品消费创新:支持国货品牌高端化(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培育“中国智造”消费标签;农村消费挖潜:完善县域商业体系,通过“快递进村”“直播助农”让优质工业品下沉,同时推动农产品上行,形成“双向流通”。

江苏某县域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通过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整合超市、影院、维修点等业态,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8.5%,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

3. 稳预期:让“敢花钱”成常态,消除消费顾虑

消费信心的恢复,关键在“安全感”。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直击养老、医疗、住房等“后顾之忧”:

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覆盖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大病医疗支出负担;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政策,推动“租购并举”,减轻住房压力。

这些举措将直接转化为居民消费的“底气”——当“养老有保障、看病少花钱、住房无压力”,消费自然从“谨慎”转向“积极”。

三、扩大有效投资: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激活经济“新动能”

全会强调“扩大有效投资”,核心是让投资更“有效”:既避免低效重复建设,又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的领域。

1. 聚焦“新质生产力”:投资向创新要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未来增长的“发动机”。全会明确“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投资”,重点投向:

基础研究:提高财政对“卡脖子”技术(如芯片材料、工业软件)的研发投入,力争基础研究经费占比5年内达8%;先进制造业:支持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揭榜挂帅”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基建:布局5G基站、工业互联网、算力中心等,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打基础。

广东已率先行动:2025年安排1000亿元省级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预计带动社会资本超3000亿元。

2. 畅通“要素流动”:投资向市场要活力

有效投资离不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会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意味着:

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的隐性壁垒,如取消地方对本地企业的补贴偏好、统一招投标标准;推动“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明确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优化民间投资环境,通过“负面清单+正向激励”,让民企敢投、愿投。

山东某民营装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感慨:“以前投标地方项目总被‘量身定制’门槛,现在清单之外无限制,我们今年已中标3个跨省工程,订单增长40%。”

3. 强化“民生导向”:投资向短板要空间

补民生短板,本身就是有效投资。全会要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重点包括:

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升级、海绵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冷链物流、数字农业、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污染治理、节能降碳项目。

这些投资不仅拉动当期需求,更将为长期发展攒足后劲——例如,农村冷链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使农产品损耗率从20%降至5%,带动农民增收超千亿。

四、破除统一大市场堵点:打通“任督二脉”,释放经济“乘数效应”

全会将“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单独强调,因其是内需潜力释放的“关键变量”。当前,破局的关键在“三破三立”:

1. 破行政壁垒,立规则统一

针对“地方保护”,将全面清理歧视性政策:取消要求企业在本地设立分公司、强制采购本地产品等行为;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避免“监管套利”。

2. 破流通梗阻,立高效网络

物流成本高是企业“痛点”。未来将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推广“干支仓配”一体化模式;发展多式联运(如铁水联运、公空联运),力争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以下。

3. 破要素限制,立自由流动

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将推动:

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缓解发达地区用地紧张与欠发达地区指标闲置矛盾;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数据确权与交易试点,激活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

结语:内需强则全局稳,流通活则发展兴

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提振消费、扩大投资、破除堵点”的部署,既是一场针对当前经济短板的“精准施策”,更是一次面向长期发展的“系统重构”。当消费从“量”向“质”跃升,投资从“大”向“效”转变,市场从“分”向“统”整合,中国经济的内需引擎必将更加强劲。

对企业而言,这是“机遇窗口”——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参与新质生产力布局、融入全国统一市场,方能在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对个人而言,这是“利好信号”——收入增长、保障完善、选择更多,美好生活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正如全会所强调:“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内需的“一池春水”被充分激活,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