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十年才懂:那些“渡”过的学生,最后都成了我的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09:45 2

摘要:教书十年,从“用力教”到“用心渡”,才明白“渡人渡己”的深意。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那些曾被“渡”的学生,用他们的蜕变与温暖,反哺了教师的灵魂。本文以十年教学生涯为轴,探讨“渡人渡己”的教育哲学。

教书十年,从“用力教”到“用心渡”,才明白“渡人渡己”的深意。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那些曾被“渡”的学生,用他们的蜕变与温暖,反哺了教师的灵魂。本文以十年教学生涯为轴,探讨“渡人渡己”的教育哲学。

一、前五年:用力教,却总差了点“温度”
刚教书时,我像一台“知识输送机”:备课到凌晨,改作业到手酸,连学生上课走神都要立刻纠正。我总想“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尖子生”,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人厌学,有人抵触,甚至有家长说:“老师,您太严格了,孩子怕您。”

那时的我困惑极了:明明付出了所有,为什么换不来理解?直到某天,一个学生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老师,您讲题时总皱着眉,我们都不敢问问题。”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教育不是“我教你学”的单向输出,而是“我懂你难”的双向共鸣。前五年,我忙着“渡学生”,却忘了先“渡自己”:放下“必须成功”的执念,学会用温度代替力度。

二、五年后:从“渡学生”到“与学生共渡”
转变从“允许慢”开始。我不再逼学生“立刻听懂”,而是说:“没听懂?我们再讲一遍,或者换个方式?”;我不再要求“作业全对”,而是批注:“这道题思路很棒,下次注意计算细节。”

慢慢地,课堂变了——学生敢举手了,敢说“我没听懂”了,甚至敢和我讨论“老师,您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这样改进?”。

更意外的是,他们的反馈成了我的“成长课”。有学生说:“老师,您上次说我‘作文里有温度’,我现在写日记都想着这句话。”有学生毕业后写信:“您教我的不是知识,是‘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

原来,“渡人”不是“我拉你一把”,而是“我陪你走一段,然后你带着我的光,继续往前”。五年后,我懂了:教育是师生互相“渡”的过程——我渡他们走出迷茫,他们渡我找到意义。

三、第十年:“渡己”的答案,藏在学生的眼睛里
教书第十年,我越来越少说“我为学生做了什么”,越来越多想“学生教会了我什么”。

他们教会我“耐心”——那个总写错字的学生,后来成了书法爱好者,说“老师,您当年没说我‘笨’,我才敢一直练”;
他们教会我“接纳”——那个曾被嘲笑“口吃”的学生,现在成了辩论队队长,说“老师,您让我知道‘不一样’也可以很精彩”;
他们教会我“希望”——那个因家庭变故消沉的学生,后来考上了师范院校,说“老师,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十年前,我以为“渡人”是教师的使命;十年后,我明白“渡己”才是教育的馈赠。那些被“渡”过的学生,用他们的成长、坚持与爱,反哺了我的灵魂——让我在疲惫时重燃热情,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自我怀疑时听见“你很重要”。

四、“渡人渡己”: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互相成就”
如今,我常对学生说:“我不是来‘教’你们的,是来和你们一起‘学’的。”教育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我把你教成了什么样”,而是“我们一起变成了什么样”。

那些曾被我“渡”的学生,有的成了医生、工程师、教师,有的只是普通职员,但无论他们在哪里,都带着一份“被看见”的底气——“我曾经被一个人认真对待过,所以我也能认真对待世界。”

而这份底气,最终也成了我的光——当我被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时,想起他们眼里的信任;当我对教育感到迷茫时,想起他们递来的那句“老师,谢谢您”

“渡人渡己”,不是玄妙的哲理,而是教育的日常:我们渡学生走出困境,学生渡我们找到意义;我们渡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他们渡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结语
教书十年,终于明白:“渡人”是起点,“渡己”是终点,而中间的路,叫“共同成长”。那些被“渡”过的学生,不是教育的“成果”,而是教育的“伙伴”——他们用蜕变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从来不在“改变”,而在“唤醒”;教育的回报,从来不在“成绩”,而在“彼此照亮”。

愿所有教育者,都能在“渡人”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因为那束光,终会照回来,温暖我们的一生。

来源:雯婷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