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非洲,大家都争着要独立,唯独有个地方,一边是烈日、椰树、蓝色海峡,另一边却是欧元、福利和法语广播。别说独立,它还主动“贴”着法国,连联合国都拿它没辙。
在非洲,大家都争着要独立,唯独有个地方,一边是烈日、椰树、蓝色海峡,另一边却是欧元、福利和法语广播。别说独立,它还主动“贴”着法国,连联合国都拿它没辙。
这事儿,听着挺离谱——非洲小岛竟然宁愿当法国人?
在莫桑比克海峡,有四个散落的小岛,像被风吹开的四颗珍珠,被称作“印度洋四明珠”。
这四兄弟原本是一家,后来法国来了,先“收养”了最南边的马约特岛,又花了几十年,把剩下的三座岛也一并吞下。
但法国统治马约特岛的时间,比其他三岛早整整40年。
这40年,就像一道文化鸿沟。法国在马约特岛建学校、修路、推行法语教育,还搞了那套熟悉的“温水煮青蛙”模式。 一代代人下来,马约特人说法语比说阿拉伯语还溜,货币用法郎(后来换成欧元),甚至连度量衡都法国化了。
而其他三座岛就不一样了,虽然也被殖民,但法国化没那么彻底。那边人还保留着阿拉伯式的信仰与生活习惯,对法国感情嘛,更多是“被迫共处”。
时间一晃到1975年,非洲大陆迎来独立浪潮。 法国表面上挺民主,说:“那行吧,咱搞个投票,谁想独立谁独立。”
听起来挺公平,但法国心里门儿清——马约特岛肯定选我。 果不其然,其他三岛一股脑儿投票脱离法国,而马约特岛却有六成人坚决表示:不走!要留!
就这样,科摩罗共和国成立了,独缺马约特。科摩罗气得不行,直接把法国告上联合国。
联合国也开会表态——15个安理会成员,14个都支持科摩罗,唯独法国自己投了反对票。 但偏偏,这法国那一票是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
于是,14票白投,科摩罗“要岛梦”瞬间泡汤。
那问题来了——为啥马约特人这么死心塌地?
说白了,就俩字:生活。
独立后的科摩罗,国家小、资源少、经济完全靠香草、丁香这些农作物。穷得叮当响,连稳定都保不住。
而马约特岛呢?法国每年往那砸钱,修公路、建学校、铺网线。岛民用欧元、享法国医保、领社会福利。 人均收入是科摩罗的好几倍。
两边差距大到什么程度? 科摩罗人宁可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到马约特打黑工。每年都有船翻人亡的新闻,但偷渡潮一年比一年猛。
这不是信仰法国,而是信仰有饭吃、有保障的日子。
2009年,法国又搞了个投票,问马约特人:“要不要正式升格成法国海外省?” 结果——95.2%的人投了赞成票。 两年后,马约特岛真的成了法国的第101个省,和巴黎、马赛平起平坐。
这时候,科摩罗再去抗议,就更没戏了。
你要说法律上,科摩罗的确有理。 四岛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法国硬生生拆开,怎么看都像“分而治之”。 联合国大会也多次承认:马约特属于科摩罗。
可现实上,岛民选择法国的日子已经半个世纪,他们孩子在学法语、拿欧元、交法国税。你真让他们回去过苦日子,他们肯定不愿意。 这就是“民主与主权”的死结。
法国用钱和制度把马约特岛稳稳绑住,岛民尝到甜头后,自然不会再松口。 而科摩罗越穷,这岛就越不可能回头——典型的“贫穷越穷,富的更富”。
这事儿不是民族情感问题,而是生活质量问题。 你让一个拿欧元、有医保、有学区房的小岛居民去投票,他还能选穷兄弟?这就像问一个在巴黎喝拿铁的人,要不要回老家种椰子。
在我看来,马约特岛问题是殖民遗产的缩影。 国际法讲主权统一,现实政治讲民心向背,结果两边都没法各退一步。
法国嘴上讲“自由民主”,手里却握着否决权;科摩罗喊“领土完整”,却养不起自己的岛。 理想被现实打了个结,结还挺死。
“谁养你,你就听谁的。” 马约特岛的选择,也许就是这么现实。五十年过去,法国赚了面子,科摩罗丢了地,岛民则夹在两头,成了最清醒也最无奈的群体。
各位领导,你们怎么看?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