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深夜震撼一幕:各族百姓肉身护塑像,这才是最动人的民心答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09:43 2

摘要:1982年秋夜,喀什人民广场寒气袭人,一道“拆除毛主席塑像”的指令,让这座屹立20年的24米高建筑迎来生死考验。

1982年秋夜,喀什人民广场寒气袭人,一道“拆除毛主席塑像”的指令,让这座屹立20年的24米高建筑迎来生死考验。

可谁也没想到,施工队的卡车还没驶进广场,就被密密麻麻的人墙拦住——维吾尔族老人拄拐席地而坐,卖馕师傅提着面团守在基座旁,汉族青年横车挡路,各族群众默契围出层层人墙,用沉默书写了一段跨越民族的守护传奇。

这不是偶然的热血,而是深埋喀什人心中的感恩回响。

时间倒回1952年春天,土改的春风吹到帕哈泰克里乡,世代为奴的农民第一次摸到属于自己的土地。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跪在田埂上,双手抚着界桩泪流满面,这份获得尊严的喜悦,让各族群众自发联名给北京写信。

收到的回信被装裱在村小学,成了激励一代人的精神火种。

1960年代建广场时,“让毛主席来到祖国最西端”的提议一呼百应。

退休管线员捐出全部积蓄600元,工程师献出全年奖金,学生们攒起零用钱,捐款簿上不同民族的名字和手印,让这座塑像从诞生起就刻满“民心”二字。

它见证的,是农民从奴隶到主人的蜕变,是孩子走进学堂的希望,是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变迁。

面对拆除指令,施工队早已暗流涌动:队长沉默抽烟迟迟不动,副队长直言“这活儿不能接”,八名焊工集体拒绝施工。

而广场上的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没有口号,没有冲突,只是静静围坐,用眼神传递坚定。

当施工队负责人看到基座上“这座像属于全体喀什人民”的字条,终于收起图纸挥手收队。

这一夜,执行者的良知与群众的坚守,共同留住了这座精神地标。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喀什人民广场上的塑像依旧挺拔。

清真寺的唤礼声与广场广播声每日交织,百姓家中毛主席画像与民族装饰和谐共存,做完礼拜的老人会自然向画像颔首。

正如当地教师所说:“香妃墓是文化的根,毛主席塑像是幸福的源。”

这座被守护的塑像,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真正的丰碑从不用钢筋水泥堆砌,而是用民心铸就。

喀什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造福百姓的举措,终将在人民心中永恒;

那些跨越民族的坚守,终将汇聚成复兴的力量。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地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优雅高山8b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