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由高校与乡镇政府共同发起的“书香润乡村”工程,将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源与山区学校的迫切需求对接,打破了空间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再静默于书架,而是化作流动的知识甘泉,滋养着山区孩子的心田,也在深山的褶皱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自今年4月第一座“流动图书室”正式揭牌至今,岱岳区黄前镇已有3所小学建成了这样的图书室,来自泰山科技学院的70余万册书籍资源被引入山区校园。
这场由高校与乡镇政府共同发起的“书香润乡村”工程,将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源与山区学校的迫切需求对接,打破了空间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再静默于书架,而是化作流动的知识甘泉,滋养着山区孩子的心田,也在深山的褶皱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如何让山区孩子从“借书难”变为“选书易”?泰山科技学院与黄前镇政府的合作为此提供了解法。双方构建“高校—乡村”资源循环体系,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根据小学师生的网络点单精准选送图书,每季度定期轮换500册精选读物。“点单配送”模式将传统图书流动中“我们给什么,孩子读什么”的固有思维转变为“孩子想读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的以人为本理念。这种尊重儿童阅读兴趣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当山区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书籍时,阅读便不再是被动任务,而是成为主动探索的快乐之旅。
“流动图书室”不仅覆盖了3所山区小学,还延伸至村级农家书屋,形成“镇级总站+村级服务点+校园流通站”的三级网络。将大学书架与乡村课桌、田间地头相连,这种资源下沉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阅读习惯的培养实现“造血”。当山区孩子在科普书籍中种下科学梦想、村民从农技书籍里找到致富路径时,书籍便已成为滋养乡村发展的不竭源泉。这场“书香革命”不仅破解了山区阅读资源匮乏的难题,还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桥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而阅读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山区孩子与城市孩子最大的差距往往不是天赋,而是机会和资源。“流动图书室”的价值正是体现在它用书籍为山区孩子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口,让他们能与城市孩子站在同一条知识起跑线上。
当然,要让书籍真正点亮山区孩子的童年,仅靠图书流动还不够。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唯有将书籍的“流动性”转化为阅读的“持续性”,才能让知识内化为成长的力量。而且,真正的阅读赋能应该始于书籍却不能止于纸页。为此,泰山科技学院的志愿者化身“阅读领航员”,用“大手牵小手”的方式提供阅读辅导服务。更令人欣喜的是,志愿者还会通过机器人、机器狗展示和大气压力等科学实验演示,带领山区孩子近距离感受科技的力量,实现纸质阅读与科技实践的有机融合,让孩子们亲手触摸科学的奥秘。这种“书籍+活动+实践”的模式,不仅让山区孩子爱上了阅读,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为他们构建起比大山更广阔的世界。
当知识的溪流穿过山峦、高校的藏书与山区孩子的求知渴望相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书香的流动,更是希望已放飞、梦想被照亮。
评论员:李娈鸾
来源:泰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