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半,北京朝阳区的老旧小区还浸在灰蒙蒙的晨光里。林晚轻手轻脚地推开厨房门,熟练地系上围裙,开始准备早餐。煎锅滋滋作响,金黄的蛋液慢慢凝固,她又煮了一小锅小米粥,切好一盘清爽的黄瓜丝,撒上少许盐和香油——这是姑姑苏敏最近胃口不好时,唯一能多吃两口的小菜。
第一章 北漂第九年,我是姑姑的“全职家人”
清晨六点半,北京朝阳区的老旧小区还浸在灰蒙蒙的晨光里。林晚轻手轻脚地推开厨房门,熟练地系上围裙,开始准备早餐。煎锅滋滋作响,金黄的蛋液慢慢凝固,她又煮了一小锅小米粥,切好一盘清爽的黄瓜丝,撒上少许盐和香油——这是姑姑苏敏最近胃口不好时,唯一能多吃两口的小菜。
今年29岁的林晚,已经在北京待了整整九年。九年前,她刚满20岁,从河北承德的小县城考上北京的专科学校,学的是护理专业。开学前,父母特意带着她去拜访了在北京工作的姑姑苏敏。苏敏是家里的骄傲,名牌大学毕业,在一家外企做财务总监,年薪丰厚,和姑父陈凯是丁克家庭,住着市中心一套120平米的房子,生活优渥。
那次见面,苏敏对这个远道而来的侄女还算热情,承诺会在她在北京求学期间多关照她。谁也没想到,半年后,姑父陈凯突发急性心梗去世,留下苏敏一个人。苏敏从小娇生惯养,婚后又被陈凯宠得十指不沾阳春水,陈凯的突然离世让她彻底崩溃,整日以泪洗面,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
林晚的父母得知消息后,急得团团转却分身乏术——家里种着十几亩果园,正是忙碌的季节,父亲的腿还有旧伤,无法长途奔波。看着电话里母亲焦急的哭腔,林晚咬了咬牙,主动提出:“妈,我去照顾姑姑吧,我在学校课程不算太满,能兼顾。”
这一兼顾,就是九年。
早餐做好后,林晚端着餐盘走进主卧。苏敏还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眉头微蹙。她今年52岁,三年前查出了糖尿病,去年又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时常肿痛,行动越发不便。
“姑姑,该起床吃早饭了。”林晚轻声唤道,伸手帮苏敏掖了掖被角。
苏敏缓缓睁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刚睡醒的迷茫,随即又染上惯常的依赖:“晚晚,我的手腕又疼了,穿衣服都费劲。”
“我来帮您。”林晚放下餐盘,小心翼翼地扶起苏敏,帮她穿上宽松的棉质睡衣,动作轻柔得像是在照顾易碎的瓷器。这些年,她早就练就了一身照顾病人的本事,苏敏的用药时间、饮食禁忌、情绪波动,她都了如指掌。
吃过早餐,林晚收拾好碗筷,又给苏敏测了血糖,记录下数值,然后拿出今天要吃的药物,分好剂量放在手心:“姑姑,该吃药了,记得多喝水。”
苏敏顺从地服下药物,靠在沙发上看电视。林晚则开始打扫房间,擦拭家具、拖地、清洗昨晚的衣物。这套房子是苏敏和陈凯婚后买的,地段绝佳,现在市值早已上千万。林晚每天都会把房子打理得一尘不染,就像照顾自己家一样用心。
上午十点,林晚还要去小区附近的超市买菜。她拿着早已列好的清单,仔细挑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苏敏糖尿病忌口多,又因为类风湿需要补充营养,林晚总是变着花样给她做营养餐,为此还特意报了线上的营养师课程。
从超市回来,林晚马不停蹄地准备午饭。十二点准时开饭,她给苏敏盛好饭,又夹了些清淡的菜肴放在她碗里。苏敏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没胃口,不想吃了。”
“姑姑,多少再吃点,您上午只吃了一点早餐,这样身体扛不住。”林晚耐心劝说着,又给她盛了小半碗粥,“喝点粥也好,养胃。”
苏敏不耐烦地皱了皱眉,但还是端起粥碗,慢悠悠地喝了起来。林晚看着她的样子,心里有些酸涩。这九年里,她早已习惯了姑姑的坏脾气和依赖。为了照顾苏敏,她放弃了很多:专科毕业后,她本来有机会去一家三甲医院实习,却因为要照顾姑姑而放弃;朋友给她介绍的对象,也因为她没时间约会而不了了之;前两年,她考上了本科的在职课程,却因为苏敏病情加重,不得不中途退学。
身边的朋友都劝她:“晚晚,你不能一辈子都围着你姑姑转啊,你得为自己打算打算。”
林晚总是笑着回应:“姑姑就我一个亲人了,我不照顾她谁照顾她?等她身体好点了,我再考虑自己的事。”
她心里其实也有过委屈和迷茫。有时候深夜里,看着窗外北京繁华的夜景,她会想起老家的父母,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可每次看到苏敏脆弱的样子,她又狠不下心来离开。苏敏不止一次抱着她说:“晚晚,幸好有你,不然姑姑真不知道该怎么活。等姑姑百年之后,这套房子就留给你,算是姑姑对你的补偿。”
这句话,成了林晚九年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柱。她不是贪图这套房子,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能被认可,这份亲情没有被辜负。
下午,林晚要陪苏敏去医院复查。她提前收拾好病历本、医保卡和常用药物,搀扶着苏敏下楼,拦了一辆出租车。医院里人满为患,林晚跑前跑后地挂号、排队、取药,忙得满头大汗。苏敏则坐在休息区的椅子上,一边玩手机一边抱怨:“人真多,早知道就不今天来了。”
林晚没有反驳,只是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没事,复查完就好了,医生说您最近血糖控制得不错。”
从医院回来,已经是傍晚。林晚做好晚饭,照顾苏敏吃完,又帮她洗漱完毕,扶她上床休息。等做完这一切,已经快晚上九点了。林晚回到自己住的小次卧,这是家里最小的房间,只有七八平米,放了一张床和一个书桌就再也容不下其他东西。她简单洗漱了一下,坐在书桌前,翻开手机里老家的照片,看着父母的笑脸,眼眶忍不住红了。
她已经快半年没回老家了。上次回去还是春节,只待了三天就匆匆赶回北京——苏敏说自己一个人在家害怕。父母虽然理解,但言语间的思念还是让林晚心里充满了愧疚。
“再坚持坚持吧,等姑姑身体稳定了,就回家多陪陪爸妈。”林晚在心里对自己说,然后拿出手机,开始查看明天的菜谱,为姑姑的饮食做准备。
第二章 九年付出,藏着不为人知的委屈
林晚的手机响了,是闺蜜张倩打来的视频电话。张倩是她的专科同学,现在在一家私立医院做护士,两人虽然都在北京,却因为林晚没时间,很少见面。
“晚晚,你这大忙人终于接电话了!”视频里,张倩夸张地喊道,“我跟你说,下周末我们同学聚会,你一定要来啊!毕业五年了,大家都想见见你。”
林晚的眼神暗了暗,有些为难:“我恐怕去不了,姑姑最近身体不太好,我走不开。”
“又是你姑姑!”张倩的语气瞬间沉了下来,“林晚,你能不能为自己活一次?这九年,你为了她放弃了多少?医院的工作、深造的机会、还有那些本来能成的恋爱……你看看你现在,29岁了,还围着一个不相干的人转!”
“姑姑不是不相干的人,她是我的亲人。”林晚低声反驳道。
“亲人?她把你当亲人了吗?”张倩激动地说,“上次我去找你,亲眼看到她对你呼来喝去,你忙得脚不沾地,她连句谢谢都没有。还有她承诺给你的房子,你真的信吗?我劝你还是留个心眼,别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倩的话像一根针,扎进了林晚的心里。其实她不是没有过疑虑,只是她不愿意相信,自己九年的付出会被轻易辜负。
“好了,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现在真的走不开。”林晚匆匆结束了通话,心里五味杂陈。
她想起了去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那天她重感冒,发着高烧,浑身酸痛,却还是强撑着给苏敏做了早餐。苏敏发现她脸色不对,不仅没有关心,反而抱怨她做的粥太稀了。林晚实在撑不住,回到房间躺下休息,迷迷糊糊中听到苏敏给朋友打电话,语气轻松地说:“我那侄女就是太老实,我一说不舒服,她就什么都肯干。”
那一刻,林晚的心像被冰锥刺了一下。她强忍着眼泪,告诉自己是听错了,姑姑不是那样的人。
还有一次,林晚的父亲腿伤复发,需要做手术。父母怕她担心,一开始没告诉她,后来还是邻居不小心走漏了消息。林晚急得不行,想回老家照顾父亲,苏敏却拉着她的手哭道:“晚晚,你走了我怎么办?我的药谁给我配?我的饭谁给我做?你爸爸有你妈妈照顾,可我只有你啊!”
看着苏敏哭得伤心的样子,林晚最终还是没能回去。她给家里寄了一笔钱,每天打电话询问父亲的情况,心里的愧疚却越来越深。直到父亲手术成功,她才趁着周末回去了一天,看到父亲苍白的脸和母亲疲惫的眼神,她忍不住哭了。
“傻孩子,哭什么?”母亲抱着她,心疼地说,“照顾你姑姑也是应该的,我们不怪你。你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别太累了。”
父母的理解让林晚更加自责。她觉得自己既不是一个好女儿,也不是一个好侄女——她没能好好照顾父母,也没能让姑姑真正满意。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林晚依旧重复着照顾苏敏的日常。她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每天忙得停不下来,却很少有时间思考自己的未来。
这天,苏敏的大学同学来看望她。两人坐在客厅里聊天,林晚在厨房准备茶水。
“苏敏,你这侄女可真孝顺,现在这么贴心的年轻人不多了。”同学羡慕地说。
“可不是嘛,多亏了晚晚,不然我这身体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苏敏的语气带着一丝得意,“我以后百年之后,这套房子就留给她,也算是对她的补偿了。”
林晚端着茶水走出来,听到这句话,心里暖暖的。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姑姑心里是有她的。
同学离开后,苏敏心情很好,拉着林晚聊了很久,还主动说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林晚认真地听着,偶尔插几句话,房间里的气氛难得地温馨。
“晚晚,等我身体好点了,带你去买几件新衣服。你看你,整天穿得这么朴素,都不像个29岁的小姑娘。”苏敏笑着说。
“不用了姑姑,我衣服够穿。”林晚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她不是不想穿新衣服,只是她的工资大部分都用来给苏敏买营养品和支付部分医药费了,自己根本没剩下多少钱。这些年,她几乎没买过什么新衣服,身上穿的还是几年前的旧款。
苏敏没有坚持,只是叹了口气:“委屈你了,孩子。”
林晚摇了摇头:“不委屈,能照顾您是应该的。”
她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姑姑身体好转,或者自己有能力兼顾更多。可她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会彻底打破她九年的坚持和幻想。
第三章 意外发现的遗嘱,击碎九年的信仰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苏敏午睡醒来后,突然说想吃市中心那家老字号的糕点。那家店距离小区很远,需要坐地铁换乘两次。林晚本来想叫外卖,但苏敏说外卖送过来就不新鲜了,坚持让她亲自去买。
“姑姑,您等我一下,我很快就回来。”林晚无奈,只好换好衣服出门。
临走前,苏敏特意叮嘱她:“对了晚晚,我书房的抽屉里放着一份文件,你回来的时候帮我拿出来,我明天要给我的律师寄过去。”
“好的姑姑。”林晚答应着,转身出了门。
买完糕点,林晚匆匆赶回家里。她先把糕点递给苏敏,然后去书房找那份文件。苏敏的书房收拾得很整齐,书桌的抽屉里分类放着各种文件和资料。林晚按照苏敏的描述,在最下面一层抽屉里找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
信封没有封口,林晚拿起它,准备拿去给苏敏。就在这时,一张纸从信封里掉了出来,飘落在地上。
林晚弯腰捡起那张纸,无意间扫了一眼,瞳孔瞬间收缩。
那是一份遗嘱。
立遗嘱人:苏敏。
遗嘱的内容清晰地写着:本人名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XX小区XX号楼XX单元1201室的房产,以及名下银行存款、股票等所有财产,在本人去世后,全部捐赠给本市的一家慈善机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林晚的手开始颤抖,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反复看着遗嘱上的内容,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刀,刺穿了她的心脏。
九年,整整九年。她从20岁的青涩少女,变成了29岁的成熟女性。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爱情和亲情,日复一日地照顾着苏敏,忍受着她的坏脾气和依赖,支撑她走下去的,就是苏敏那句“百年之后房子留给你”的承诺。
可现在,这份遗嘱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狠狠打在她的脸上。她的九年付出,在苏敏眼里,竟然如此不值一提。她甚至没有被提及一句,苏敏宁愿把所有财产都捐给慈善机构,也不愿意分给她一丝一毫。
“为什么?”林晚喃喃自语,泪水不受控制地掉了下来。她想起了苏敏每次生病时,她彻夜不眠的照顾;想起了自己放弃医院工作时的决绝;想起了父亲手术时,她没能回去的愧疚;想起了苏敏无数次说过的“晚晚,幸好有你”……
原来这一切,都是假的。
苏敏听到书房里的动静,走了进来:“晚晚,文件找到了吗?”
当她看到林晚手里的遗嘱和她泪流满面的样子时,脸色瞬间变了,下意识地想把遗嘱抢过来:“你怎么能偷看我的东西!”
林晚猛地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绝望和愤怒:“姑姑,这就是你对我的补偿吗?九年,我照顾了你九年,你就是这样对我的?”
苏敏的眼神有些躲闪,语气却依旧强硬:“晚晚,你听我解释,这遗嘱是我早就立好的,我只是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解释?还有什么好解释的?”林晚打断她,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你说过,等你百年之后,房子就留给我,你说这是对我的补偿。可现在呢?你把所有财产都捐了,我九年的付出,在你眼里就一文不值吗?”
“我没说过这样的话!”苏敏矢口否认,“晚晚,你别无理取闹。你照顾我,是因为你是我的侄女,这是你应该做的。我供你在北京读书,给你提供住处,已经仁至义尽了!”
“供我读书?给我提供住处?”林晚自嘲地笑了起来,“我读的是专科,学费是我父母交的。我住的这个小房间,是我用九年的青春和付出换来的!你生病的时候,是谁陪你去医院?你吃不下饭的时候,是谁变着花样给你做营养餐?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谁耐心安慰你?苏敏,你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这些年,我对你还不够好吗?”
苏敏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她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冷冷地说:“反正遗嘱我已经立好了,你再闹也没用。如果你觉得委屈,你可以走,我不需要你照顾了。”
这句话,彻底击碎了林晚最后的希望。她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姑姑,心里充满了失望和厌恶。九年的亲情滤镜,在这一刻彻底破碎。
“好,我走。”林晚擦干眼泪,眼神变得坚定,“苏敏,从今天起,我们断绝关系。你以后的生老病死,都与我无关。”
说完,她转身回到自己的小次卧,开始收拾东西。她的东西很少,一个行李箱就装完了。她没有再看苏敏一眼,也没有带走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拉着行李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这套她住了九年的房子。
走出小区大门,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林晚站在马路边,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突然不知道该去哪里。北京很大,却没有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地方。
她掏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她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妈,我想回家……”
第四章 决绝离开,开启新的人生
林晚的父母接到电话后,连夜从老家赶来了北京。当他们看到女儿红肿的眼睛和疲惫的样子时,心疼得不行。
“傻孩子,受委屈了。”母亲抱着她,不停地安慰着,“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家里永远是你的港湾。”
父亲拍着她的肩膀,沉默了很久才说:“当初让你去照顾她,是我们考虑不周。以后别再傻了,要为自己打算。”
在父母的陪伴下,林晚处理了在北京的后续事宜。她辞去了之前兼职的护工工作——为了补贴家用,她在照顾苏敏之余,还找了一份兼职。然后,她和父母一起,踏上了回老家的火车。
回到承德的小县城,林晚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老家的空气清新,节奏缓慢,父母的关爱让她受伤的心渐渐得到治愈。她每天跟着父母去果园干活,虽然辛苦,却觉得无比踏实。
朋友们得知她回来的消息,都来看望她。张倩也特意从北京赶了过来,看到她状态不错,欣慰地说:“这才对嘛,早就该回来了。你这么优秀,在哪里都能发光。”
林晚笑了笑:“以前是我太执着了,现在想通了,与其在别人的生活里当配角,不如在自己的生活里当主角。”
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后,林晚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她不想放弃自己的护理专业,于是报名参加了县里医院的招聘考试。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护理经验,她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县医院内科的一名护士。
工作后,林晚非常努力。她对待病人耐心细致,专业能力也很强,很快就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她还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报考了本科的在职课程,继续完成自己未竟的学业。
日子一天天变好,林晚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围着别人转,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她会和朋友一起去逛街、看电影,会在周末的时候去爬山、旅游,会认真地学习和工作,为自己的未来打拼。
与此同时,北京的苏敏,日子却变得一团糟。
林晚走后,苏敏尝试着自己照顾自己,却发现根本无从下手。她不知道怎么做饭,不知道怎么整理房间,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按时吃药。她打电话给朋友求助,朋友们虽然会来帮忙,但也不可能天天陪着她。
无奈之下,苏敏只好请了一位住家保姆。可保姆的照顾远不如林晚贴心,饭菜不合口味,家务做得马马虎虎,还经常偷懒。苏敏换了好几个保姆,都不满意。
更让她头疼的是身体状况。没有了林晚的精心照料,她的血糖控制得很不好,类风湿关节炎也时常发作,疼得她整夜睡不着觉。她想起了林晚的好,想起了她每天变着花样做的营养餐,想起了她耐心地给她按摩关节,想起了她深夜里陪她去医院的身影。
有一次,苏敏病情加重,独自去医院看病。她排队挂号、取药,累得气喘吁吁,看着身边其他病人都有家人陪伴,心里充满了孤独和后悔。她想给林晚打电话,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林晚拉黑了。她又给林晚的父母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劝劝林晚,却被林晚的母亲冷淡地拒绝了:“苏敏,我们家晚晚已经受够了委屈,你就别再打扰她了。当初你怎么对她的,你自己心里清楚。”
挂了电话,苏敏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忍不住哭了起来。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照顾自己的侄女,更是一个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她立遗嘱的时候,确实有自己的考量——她觉得自己是丁克,财产留给慈善机构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能避免亲戚之间因为财产产生纠纷。她以为林晚照顾她是理所当然的,却忽略了她九年的付出和牺牲。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她的遗嘱已经生效,她的财产注定要捐赠给慈善机构。而她,只能在孤独和病痛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林晚偶尔会从亲戚那里听到苏敏的消息,得知她过得不好,心里没有丝毫波澜。她不是冷血,只是九年的付出和伤害,让她无法再原谅。她明白,真正的亲情,是相互付出和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和背叛。
第五章 新的生活,新的遇见
林晚在县医院工作得很顺利。她负责的病人大多是老年人,病情复杂,护理难度大,但她总是耐心细致地照顾着每一位病人。
有一位叫李大爷的病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来看望他。林晚不仅在护理上格外用心,还经常陪他聊天,给他买水果和点心。李大爷非常感动,经常对她说:“小林护士,你真是个好孩子,比我的亲闺女还亲。”
李大爷的儿子李伟,是一名医生,在市里的医院工作。他每次回来看望父亲,都会看到林晚在细心地照顾父亲,心里非常感激。一来二去,他和林晚渐渐熟悉起来。
李伟比林晚大五岁,成熟稳重,待人真诚。他知道林晚的经历后,非常佩服她的坚强和善良,也为她感到不平。他经常主动约林晚吃饭、看电影,对她展开了追求。
林晚一开始有些犹豫。九年的照顾经历,让她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产生了一定的抵触。但李伟的真诚和耐心,渐渐打动了她。
李伟会在她下班的时候,准时出现在医院门口接她;会在她生病的时候,细心地照顾她;会在她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耐心地辅导她;会在她想念父母的时候,陪她一起回家看望他们。
在李伟的追求下,林晚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接受了他的感情。两人在一起后,感情非常好。他们会一起规划未来,一起努力工作,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
“晚晚,我知道你以前受了很多苦,但以后有我在,我会好好照顾你,不会让你再受委屈。”李伟抱着她,认真地说。
林晚靠在他的怀里,感受着他的温暖,眼眶湿润了。她知道,自己终于遇到了那个懂得珍惜她的人。
半年后,林晚通过了本科的期末考试,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她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父母和李伟欣慰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是她第一次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并实现,这种感觉让她无比自豪。
与此同时,她的工作也有了新的发展。县医院准备派一批优秀护士去市里的大医院进修,林晚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其中一员。
进修期间,林晚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她虚心向市里的专家请教,努力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和技术。她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进修结束后,她回到县医院,被提拔为内科的护士长。
成为护士长后,林晚的工作更加忙碌了,但她却觉得很充实。她带领着科室的护士团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她还经常组织团队开展学习和培训活动,帮助年轻护士成长。
生活越来越好,林晚也渐渐放下了过去的伤痛。她不再怨恨苏敏,只是把那段经历当成人生的一个教训,提醒自己以后要学会爱自己,要懂得分辨真正的亲情和友情。
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苏敏的报道。报道中说,苏敏因为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慈善机构派人来照顾她,但她的生活依旧很孤独。她曾经试图联系林晚,希望能得到她的原谅,但始终没有成功。
林晚看完报道后,沉默了很久。她没有联系苏敏,也没有再关注她的消息。她知道,有些人和事,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回头也没有意义。她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幸福,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第六章 老家的温暖,治愈过往的伤痛
林晚的工作越来越忙,但她总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她知道,以前自己为了照顾苏敏,忽略了父母太多,现在她要好好弥补。
周末的时候,她会带着父母去县里的公园散步、赏花,会陪他们去逛街、买衣服,会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父母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为女儿的成长和变化感到无比骄傲。
“晚晚,你现在越来越优秀了,爸妈真为你高兴。”父亲笑着说,“以后遇到合适的人,就好好把握,别再错过了。”
“爸,我知道了。”林晚笑着回应,心里想起了李伟。她和李伟的感情很稳定,已经开始谈婚论嫁了。
李伟的父母对林晚也非常满意。他们觉得林晚善良、懂事、有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儿媳。两家父母见面后,很快就敲定了婚礼的日期。
婚礼定在第二年的春天。林晚和李伟一起,精心准备着婚礼的各项事宜。她没有邀请太多人,只邀请了双方的亲朋好友。她希望自己的婚礼简单而温馨,充满了爱和祝福。
婚礼当天,林晚穿着洁白的婚纱,挽着父亲的手,缓缓走进婚礼现场。李伟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站在红毯的尽头,眼神里充满了爱意和期待。
看着眼前的一切,林晚的眼眶湿润了。她想起了九年在北京的艰辛付出,想起了离开时的绝望和痛苦,想起了回老家后的迷茫和努力。现在,她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婚礼上,张倩作为伴娘,激动地对她说:“晚晚,恭喜你!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我就知道,你值得最好的。”
“谢谢你,倩倩。”林晚抱着她,真诚地说,“这些年,多亏了你的关心和支持。”
婚后,林晚和李伟的生活非常幸福。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在工作上共同进步,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林晚依然在县医院做护士长,李伟也在市里的医院发展得很好。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回双方父母家看望老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一年后,林晚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成为母亲后,林晚更加懂得了父母的辛苦和伟大,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她把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她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高级护理师的证书,还参与了县里的医疗扶贫项目,经常跟着团队去偏远的乡村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她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能用来照顾家人和病人,还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偶尔,林晚会想起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那段日子充满了艰辛和委屈,但也让她学会了坚强和独立,让她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她知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段经历都能让自己成长。
她不再怨恨苏敏,也不再为那段付出感到后悔。她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她的选择,让她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七章 最后的消息,各自的结局
林晚的女儿三岁那年,她收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电话接通后,对方自称是苏敏的律师。
律师告诉林晚,苏敏已经去世了。她在去世前,修改了自己的遗嘱,把一部分存款留给了林晚,希望能弥补自己当年的过错。律师还说,苏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都在后悔,后悔自己当初的自私和冷漠,后悔失去了林晚这个侄女。
林晚听完律师的话,心里很平静。她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只是觉得有些感慨。
“谢谢律师的通知。”林晚淡淡地说,“那笔存款,我不需要。请你按照她最初的遗嘱,把所有财产都捐赠给慈善机构吧。”
“林小姐,你不再考虑一下吗?这是苏敏女士的一片心意。”律师劝说道。
“不用了。”林晚坚定地说,“我和她已经断绝关系了。她的财产,与我无关。”
挂了电话,林晚抱着女儿,坐在沙发上,陷入了沉思。她想起了苏敏生病时脆弱的样子,想起了她偶尔流露出的依赖和温情,也想起了遗嘱被发现时的绝望和愤怒。
这些情绪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慢慢退去。她知道,苏敏的去世,为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画上了一个句号。而她,也早已走出了那段阴影,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没有告诉父母和李伟苏敏去世的消息,她不想让这件事影响到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她只是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过去的都过去了,好好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苏敏的葬礼,林晚没有参加。她听说,葬礼很简单,只有几个老朋友和慈善机构的代表参加。苏敏的财产最终全部捐赠给了慈善机构,实现了她当初的愿望。
而林晚,继续过着自己幸福的生活。她和李伟一起,把女儿抚养长大,看着女儿一天天懂事、进步。她在工作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县里有名的护理专家。她还经常带着家人去旅游,去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她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实,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幸福的生活。
她也明白,亲情是宝贵的,但不是所有的亲情都值得珍惜。对于那些只会索取、不懂感恩的人,要学会勇敢地说不,要懂得保护自己,要为自己而活。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林晚带着女儿和李伟,来到了老家的果园。果园里的果树郁郁葱葱,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父母正在果园里干活,看到他们来了,开心地迎了上来。
女儿欢快地跑向爷爷奶奶,一家人的笑声在果园里回荡。林晚看着眼前幸福的一幕,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她知道,只要一家人互相珍惜、互相扶持,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回忆,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果园里,洒在一家人的身上。林晚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人生,终于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来源:简单水滴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