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Z 35mm F1.8 S 镜头评测——旅行与日常全能镜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5 08:45 2

摘要:尼康Z 35mm F1.8 S采用“铝金属+塑料”混合材质打造,具备防尘防泼溅密封设计,搭配F1.8大光圈,堪称“旅行与日常全能镜头”。此外,镜头搭载“近乎静音的步进马达”与“内对焦系统”,对焦呼吸效应极轻微,对视频拍摄也十分友好。整体而言,这款尼克尔Z 35

尼康Z 35mm F1.8 S采用“铝金属+塑料”混合材质打造,具备防尘防泼溅密封设计,搭配F1.8大光圈,堪称“旅行与日常全能镜头”。此外,镜头搭载“近乎静音的步进马达”与“内对焦系统”,对焦呼吸效应极轻微,对视频拍摄也十分友好。整体而言,这款尼克尔Z 35mm F1.8 S在“外观与性能”间实现了精妙平衡,能在各类场景下输出出色画质。

焦距:35mm(全画幅)

光圈范围:F1.8-F16

光圈叶片:9片(圆形光圈)

光学结构:11片9组

特殊镜片:2片ED(超低色散)镜片+3片非球面镜片

镀膜:纳米结晶镀膜+超级集成镀膜

对焦系统:步进马达,内对焦设计

光学防抖(VR):无

防风雨密封:支持

最小对焦距离:25cm

滤镜接口:62mm

重量:370g

1.核心优缺点

- 优点:锐度出色、对焦过渡顺滑、无对焦呼吸效应、对比度优秀、色彩渲染自然、焦外柔美、自动对焦快速

- 缺点:高对比度场景下“角落存在色差”“焦外边缘有色边”、全开光圈暗角明显、微对比度略弱、相比其他F1.8镜头体积偏大

2.补充说明

尼康本可进一步优化这款镜头的画质,但这必然导致“体积与重量大幅增加”。经过长期使用,笔者认为它在“艺术风格、体积、重量与画质”间的平衡十分出色。若你需要“全能、小巧轻便的35mm镜头”,它是强烈推荐之选——笔者用它拍摄各类题材,且25cm的近摄距离对产品拍摄与视频录制也十分友好。

谈论这款镜头时,需明确其定位——“高品质F1.8镜头”,而非尼康、佳能过去推出的“廉价F1.8镜头”,许多单反用户可能仍对尼康的这一转型存在误解。

如今F1.8镜头常被视为“入门级/爱好者级廉价镜头”(佳能RF系统仍延续这一定位);索尼虽有多款优秀35mm镜头,但笔者观察发现,尚无一款能在“综合性能”上超越这款尼康镜头。新款索尼35mm F1.8体积重量略小,对“全职街头摄影师”而言可能更易操控。

在“全能35mm镜头”领域,尼康Z 35mm F1.8 S的“ raw性能”目前堪称标杆,索尼35mm F1.8则是有力竞争者——两款镜头均采用内对焦设计,且均无对焦呼吸效应问题。

(拍摄参数:感光度100,光圈F1.8,快门1/1000秒)

对笔者的拍摄风格而言,35mm焦段下F1.8光圈已足够用——全画幅机身搭配F1.8,能实现“理想的浅景深”。笔者本也能接受“更小体积、F2光圈、更低价格”的版本,但尼康显然希望通过“F1.8光圈+Z系列相机1/8000秒快门”,让用户在户外强光下无需ND滤镜即可拍摄,突破曝光限制。

在笔者拥有的三支Z卡口定焦镜头(35mm F1.8、50mm F1.8、85mm F1.8)中,35mm是“挂机频率最高”的——适合室内拍摄、带娃旅行,需要“针对性创作”时再换上50mm或85mm。

需注意:35mm用于视频拍摄时可能“视角略宽”,但尼康Z6的DX裁剪模式可解决这一问题——开启后等效50mm视角,笔者常用这一功能,能让单支镜头实现“两种焦段切换”,且画质无明显差异。作为“半时间使用APS-C画幅”的用户,笔者非常乐意利用全画幅相机的Super 35mm模式拓展创作可能。

笔者格外喜爱尼克尔Z系列镜头的做工(不知是否只有笔者如此)——拿起搭载这些镜头的Z6,总能激发拍摄欲望。整套系统平衡扎实,重量适中,手感始终保持高端质感。

尤其满意的是,这款35mm镜头“不装遮光罩也十分美观”(笔者街头拍摄时不爱用遮光罩);反观Z 20mm、Z 24mm,不装遮光罩时镜筒的“外扩设计”会显得突兀。

Z系列所有F1.8镜头的设计语言高度统一,如同“同一系列产品”,体积重量相近,切换使用时无需重新适应,手感熟悉自然。

金属对焦环的触感出色,但金属外壳间夹杂了几圈塑料部件——推测尼康采用这一设计是为了“提升耐用性与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具体原因虽不明确,但实际使用中无明显影响。

镜头仅配备“单一对焦环”,无独立光圈环,仅设“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开关”。

(尼克尔Z 35mm F1.8产品图:展示侧面A/M对焦切换开关)

需注意:即便升级至Z6、Z7最新固件,相机关机后仍“无法保存对焦位置”,重启后需重新对焦。

塑料材质遮光罩“尺寸适中”(不像85mm F1.8的遮光罩那般笨重),安装后卡扣牢固,无松动异响。镜头后镜片“紧贴卡口”,可见其“专为无反设计”,而非“单反镜头改卡口”(第三方镜头常出现此情况)。

11片9组的光学结构,对F1.8镜头而言略复杂,但这已是当前镜头设计的趋势——索尼35mm F1.8同样采用11片9组结构。9片圆形光圈叶片是自动对焦镜头的常见配置,能在“大光圈下保持焦外顺滑”,F4-F5.6时光斑会逐渐显现几何形态,属正常现象。

1. 自动对焦表现

与其他尼康步进马达镜头一致,这款镜头在“连续对焦(AF-C)”时会发出轻微“ humming 声”(近乎静音)。

对比来看,50mm F1.8的对焦速度与精度略优于35mm与85mm,但这可能与焦段特性相关:35mm常用于近摄,对焦跟踪难度更高;85mm景深极浅,也会增加跟踪难度。因此,三款镜头的实际对焦性能可能相近,差异主要源于“焦段本身的拍摄特点”。

画质是评测中较难量化的指标——每支镜头都有独特风格,部分镜头“技术参数普通却能拍出极具美感的画面”,部分镜头“参数完美却渲染平淡”。

1. 色差控制

实际拍摄中,笔者极少遇到“严重纵向色差或横向色差”的情况;仅在“高对比度失焦区域”偶尔出现色边,例如下方第一张样片的右上角。以下是“易暴露色差缺陷”的真实场景样片,可见F1.8时仅存在极轻微色差,收缩光圈后即可消除。

但在“逆光、背景过曝”的样片中,焦外色边较为明显。

(拍摄参数:感光度100,光圈F1.8,快门1/2000秒)

(拍摄参数:感光度100,光圈F4.5,快门1/160秒)

笔者最初未察觉焦外色边,因“背景过曝的拍摄方式本就不推荐”——若避免背景过曝,色差问题几乎不会出现。

2. 纵向色差测试图

100%放大中心区域文字可见,F1.8全开时存在轻微纵向色差——这在大光圈镜头中属正常现象,部分镜头的控制效果会略优。

3. 眩光与星芒

部分用户喜欢镜头产生眩光,但通过后期软件可轻松添加;实际拍摄中,眩光会“降低对比度与清晰度”(尤其逆光拍摄),严重时甚至导致锐度骤降。

佳能、富士、索尼、尼康的现代镜头,仅在“太阳处于画面边缘”时才可能出现眩光或鬼影,日常使用中极为罕见。以下样片展示了“眩光对画面的影响”,以及F8时的星芒效果——星芒形态虽非顶级,但图案一致性良好。

(拍摄参数:感光度220,光圈F6.3,快门1/125秒)

“镜头的艺术风格”是笔者认为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指标——即便镜头存在“畸变明显、角落偏软”等问题,只要能拍出惊艳画面,就是有价值的;反之,部分镜头“参数完美却渲染平淡”,难以激发创作欲。最终选择取决于拍摄需求:建筑、风光摄影师可能无需“高个性镜头”,婚礼摄影师则更需要独特风格。

“白开水风格”常用来形容“个性弱、渲染平淡”的镜头,如今多数主流厂商的镜头都偏向这一风格——但这并非缺点,若擅长后期,平淡的原始画质反而能灵活塑造各类风格,具体取决于摄影师的创作能力。

笔者拥有的三支Z卡口镜头均“略偏白开水风格”,但仍能找到独特魅力,其中Z 35mm F1.8的渲染效果最佳(另外两支为50mm、85mm),85mm次之。

这款35mm镜头的“对焦过渡极为顺滑”——虽有更优选择,但它的表现已足够出色;在“最佳焦段与距离”下用F1.8拍摄,画面会呈现“丝滑奶油质感”。

1. 散景样片

散景整体表现优秀——与多数35mm镜头一致,“被摄体越近,散景越柔美”;当距离超过约4.5米时,焦外会略显杂乱,这是35mm镜头的共性,需找到“最佳拍摄距离”。

拍摄“头像、儿童全身、成人半身”时,焦外无任何问题;距离拉远后,散景才会逐渐杂乱。

(拍摄参数:感光度110,光圈F1.8,快门1/8000秒)

(拍摄参数:感光度320,光圈F1.8,快门1/5000秒)

2. 焦外光斑

这款镜头的光斑形态与其他尼克尔Z镜头一致:中心区域呈完美圆形,向边缘过渡时逐渐呈现“猫眼+漩涡”形态。部分摄影师反感猫眼焦外,部分则不介意甚至喜爱,因人而异。光斑存在轻微纹理:中心区域有“洋葱圈”,边缘区域有轻微质感——这是“采用非球面镜片镜头”的常见现象(富士镜头也普遍存在),且程度比笔者手中其他镜头更轻。

注:样片右上角的斑点为“传感器污渍”,与镜头无关。

(拍摄参数:感光度200,光圈F1.8,快门1/200秒)

3. 对焦过渡

“顺滑的对焦过渡”是大光圈35mm镜头的“核心魅力”。以下样片展示了“对焦区域到失焦区域的过渡效果”——这款镜头的过渡自然柔和,极具“有机感与舒适感”,笔者格外喜爱。

需注意:35mm镜头的“对焦过渡质量”会随“拍摄距离增加”而下降,距离超过约6米后,过渡会变得生硬,焦外魔力消失——这其实不难理解,F1.8光圈搭配35mm焦段,在远距离下本就难以实现“浅景深”,此时需选择35mm F1.2等更大光圈镜头。

笔者建议:只要将被摄体控制在4.5米以内,F1.8全开就能获得“极致出色的画质”。尼克尔Z 35mm F1.8的对焦过渡已优于多数同类镜头,但仍有提升空间——例如福伦达35mm F1.7的过渡就极具独特风格。

4. 对比度、微对比度与色彩渲染

这款镜头的微对比度“非顶级水准”(Z系列镜头均如此),但略优于50mm与85mm。微对比度不足的镜头,常导致“肤色呈现轻微塑料感”——Z系列镜头均存在这一问题,但比部分F1.4镜头更轻微。不过它的“对比度与色彩渲染”仍十分优秀,仅画面整体“略偏塑料质感”,影响不大。

5. 直出样片

以下为“相机直出样片”(未后期),涵盖“不同场景的优劣表现”,也包含镜头常见的技术问题(例如第一张“卡莉娜吃饭”的样片,可见纵向色差)。

(拍摄参数:感光度100,光圈F16,快门3秒)

所有样片均使用尼克尔Z 35mm F1.8拍摄,采用Core预设调色,机身为尼康Z6。笔者花了较长时间调试“适配尼康色彩的预设”——尼康色彩与索尼、富士差异显著,目前已达到理想效果,若你喜欢这些色彩,可参考使用。

(拍摄参数:感光度100,光圈F1.8,快门1/320秒)

(拍摄参数:感光度100,光圈F5.6,快门1/1250秒)

(拍摄参数:感光度100,光圈F3.2,快门1/2000秒)

(拍摄参数:感光度100,光圈F7.1,快门1/500秒)

这款镜头的画质“跻身顶级行列”,且轻便易用,拍摄体验愉悦。虽有人抱怨“F1.8光圈不够快”,但笔者认为“F1.8是Z系列相机的全能之选”——Z系列相机的快门上限为1/8000秒,F1.8是“户外强光下无需ND滤镜即可全开拍摄”的最大光圈;若选择F1.2、F1.4等更大光圈镜头,强光下全开易出现“曝光过度”问题(需依赖ND滤镜)。

“通用性”是尼克尔Z 35mm F1.8 S的核心优势——笔者目前将它作为“主力视频镜头”,同时用于风光、街头、活动、弱光等35mm需求场景,表现均十分出色。搭配Z6时,体积重量平衡优秀,尼康级别的防风雨密封更是加分项。使用时需注意两点:一是“避免背景过曝”(否则焦外会出现色边);二是“尽量靠近被摄体拍摄”——这是它的优势所在,能最大化画质潜力。

来源:互通lightroom教程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