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大棚芹菜生产管理关键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06:54 1

摘要:霜降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深秋、南方地区逐步向冬季过渡的重要节气,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夜间低温常接近或低于10℃,部分北方地区甚至出现轻霜,对喜凉但不耐寒的大棚芹菜生长构成直接影响。芹菜作为秋冬季节主要叶菜类蔬菜之一,霜降后正处于产品器官形成与品质提升

霜降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深秋、南方地区逐步向冬季过渡的重要节气,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夜间低温常接近或低于10℃,部分北方地区甚至出现轻霜,对喜凉但不耐寒的大棚芹菜生长构成直接影响。芹菜作为秋冬季节主要叶菜类蔬菜之一,霜降后正处于产品器官形成与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若管理不当,易出现生长缓慢、空心、叶柄纤维化、病虫害高发等问题,直接降低产量与商品价值。因此,围绕“保温控温、科学水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品质优化”四大核心,做好霜降后大棚芹菜生产管理,是保障种植效益的关键。

一、精准调控棚内温光条件,筑牢芹菜生长“防护屏障”

霜降后气温波动剧烈,夜间低温是制约大棚芹菜生长的首要因素,同时光照时长缩短、光照强度减弱,也会影响芹菜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养分积累。因此,需通过“保温、控温、补光”协同措施,为芹菜创造适宜的温光环境,适宜芹菜生长的白天温度为15-20℃,夜间温度为8-12℃,低于5℃时生长停滞,低于0℃时易发生冻害。

(一)多层覆盖保温,严防低温冻害

1. 棚膜检查与加固:霜降前需全面检查大棚薄膜,及时修补破损处,防止冷风灌入;同时加固棚体骨架与压膜绳,应对霜降后常出现的大风天气,避免棚膜被吹掀导致棚内温度骤降。若棚膜使用超过2年,透光率下降明显,建议更换新膜,兼顾保温与透光效果。

2. 多层覆盖增温:夜间采用“大棚膜+内保温膜+小拱棚膜”多层覆盖模式,内保温膜可在傍晚气温降至12℃左右时展开,次日早晨气温回升至15℃左右时收起,避免白天覆盖影响光照;若夜间最低气温低于5℃,可在小拱棚内再覆盖一层无纺布或遮阳网(夜间用作保温),进一步提升棚内夜间温度,防止芹菜叶柄受冻变褐。

3. 棚内加温应急:北方寒冷地区若出现强降温天气,夜间最低气温可能低于0℃,需提前准备应急加温设备,如燃油热风机、电暖器(需远离芹菜植株,防止灼伤),或在棚内放置燃烧充分的木炭盆(每50㎡放置1个,需留通风口,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将棚内最低温度控制在5℃以上,确保芹菜正常生长。

(二)科学调控昼夜温差,避免生长异常

霜降后昼夜温差易超过15℃,若温差过大,芹菜夜间呼吸作用过强,会消耗过多白天积累的养分,导致生长缓慢、叶柄纤细;同时,夜间低温还可能刺激芹菜提前进入休眠状态,影响产品器官发育。因此,需通过“放风、覆盖”调控温差:白天当棚内温度升至20℃时,及时打开棚膜通风口(先开上风口,避免冷风直吹植株),将温度控制在18-20℃;傍晚当棚内温度降至12℃时,关闭通风口并展开内保温膜,将夜间温度稳定在8-12℃,使昼夜温差控制在10℃以内,既保障光合作用高效进行,又减少养分夜间消耗。

(三)补充光照,提升光合效率

霜降后光照时长缩短至每天6-8小时,且多阴雨、雾霾天气,光照强度不足会导致芹菜光合作用减弱,养分积累减少,出现叶柄空心、叶片发黄等问题。对此,需采取“优化覆盖、人工补光”措施:一是白天尽量早收起内保温膜与小拱棚覆盖物,延长芹菜光照时间,确保每天光照时长不低于7小时;二是若连续3天以上阴雨天气,需开启人工补光设备,如LED植物生长灯(波长以660nm红光与450nm蓝光为主),补光时间为每天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补光强度控制在3000-5000lux,避免光照过强灼伤叶片,通过补光提升芹菜光合速率,促进养分向叶柄积累。

二、优化水肥管理策略,保障芹菜养分与水分需求

霜降后芹菜生长速度放缓,但仍需充足的养分与水分支撑叶柄膨大与品质形成,若水肥不足,易出现叶柄空心、纤维化加重、口感变差等问题;若水肥过量,尤其是氮肥过多,会导致芹菜徒长、抗病性下降,且品质降低。因此,需遵循“按需供给、少量多次、氮磷钾协同”原则,做好霜降后大棚芹菜水肥管理。

(一)精准控水,保持土壤湿润不积水

芹菜根系较浅,耐旱性差,霜降后棚内蒸发量虽有所下降,但仍需保持土壤湿润,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80%为宜,低于60%时芹菜会因缺水导致生长停滞,高于85%时易引发根系腐烂。

1. 浇水时间:选择晴天上午9:00-11:00浇水,此时棚内温度逐步回升,浇水后水分易被土壤吸收,且可通过白天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避免夜间低温高湿环境引发病害;严禁在阴天、傍晚浇水,防止浇水后棚内湿度骤升,同时夜间低温导致土壤积水,损伤芹菜根系。

2. 浇水方式: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滴灌可精准将水分输送至芹菜根系周围,减少水分浪费,同时避免水流冲刷土壤导致根系裸露;膜下暗灌需在大棚内铺设地膜,将滴灌管或水管置于地膜下,浇水后地膜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

3. 浇水量:霜降后芹菜生长放缓,浇水量需较霜降前减少30%-40%,每次滴灌每亩用水量控制在15-20m³,膜下暗灌每亩用水量控制在25-30m³,避免浇水过多导致土壤积水;若连续阴雨天气,棚内土壤湿度较高,可通过中耕松土(深度2-3cm,避免损伤根系)提升土壤透气性,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根系腐烂。

(二)科学施肥,兼顾养分供给与品质提升

霜降后芹菜施肥以“补充钾肥、适量氮肥、配合磷肥与微量元素”为主,钾肥可促进芹菜叶柄膨大,减少空心,提升口感;氮肥可维持芹菜正常生长,避免叶片发黄;磷肥可增强芹菜根系活力,提高抗寒能力;同时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可防止芹菜出现干烧心、叶柄开裂等问题。

1. 追肥时间与种类:霜降后芹菜一般追肥2-3次,间隔期为10-15天。

- 第一次追肥(霜降后5-7天):此时芹菜进入叶柄膨大初期,每亩随水冲施氮磷钾复合肥(氮-磷-钾=15-15-15)15-20kg,配合冲施硼肥(每亩1kg),补充前期养分消耗,促进叶柄开始膨大,同时补充硼肥防止叶柄开裂。

- 第二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后10-15天):此时芹菜进入叶柄膨大盛期,是养分需求关键期,每亩随水冲施高钾复合肥(氮-磷-钾=10-10-20)20-25kg,配合冲施钙肥(每亩1.5kg),钾肥可促进养分向叶柄积累,减少空心,钙肥可防止芹菜干烧心,提升品质。

- 第三次追肥(第二次追肥后10-15天,采收前7-10天):此时芹菜接近采收期,需控制氮肥用量,每亩随水冲施硫酸钾(纯钾含量50%以上)10-15kg,补充钾肥进一步提升芹菜口感,减少纤维化,同时停止施用氮肥,避免采收前氮肥残留过多影响品质。

2. 施肥方式:全部采用随水冲施方式,避免撒施(易导致肥料烧叶,且养分吸收不均);冲施时需控制水流速度,确保肥料均匀分布在土壤中,使芹菜根系均匀吸收养分;若芹菜出现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等缺肥症状,可叶面喷施0.3%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喷施量为50-60kg,每隔3-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快速补充养分,缓解缺肥症状。

三、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产量与品质损失

霜降后大棚内“低温、高湿”环境,为芹菜病虫害高发创造了条件,此时常见病害主要有芹菜斑枯病、芹菜霜霉病、芹菜软腐病,常见虫害主要有蚜虫、粉虱、斑潜蝇,若防控不及时,病害会导致芹菜叶片干枯、叶柄腐烂,虫害会吸食芹菜汁液、破坏叶片,严重时可造成30%以上产量损失,且影响商品品质。因此,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用“农业防控+物理防控+化学防控”协同措施,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芹菜产品安全。

(一)农业防控:从源头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农业防控是病虫害防控的基础,通过优化种植管理措施,改善棚内环境,增强芹菜抗病虫能力,从源头减少病虫害发生。

1. 清洁棚内环境:及时清除棚内芹菜病叶、黄叶、残叶,以及棚外杂草,将清除的病残体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随意丢弃导致病虫害传播),减少病虫害病原菌与虫源基数。

2. 合理通风降湿:每天上午当棚内温度升至18℃时,打开上风口通风,下午当棚内温度降至15℃时关闭通风口,通过通风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下),破坏病害(如斑枯病、霜霉病)发生的高湿环境;若棚内湿度过高,可在棚内放置生石灰(每亩放置50-80kg,分堆放置在棚内角落),通过生石灰吸收空气中水分,辅助降低棚内湿度。

3. 增强芹菜抗病性:除科学施肥外,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0.1%芸苔素内酯溶液,每亩喷施量为50kg,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磷酸二氢钾可提升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芸苔素内酯可增强芹菜根系活力与抗逆性,提高芹菜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二)物理防控:安全高效诱杀病虫害

物理防控具有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特点,适合大棚芹菜生产,可有效诱杀虫害、阻断病害传播。

1. 诱杀虫害:针对蚜虫、粉虱等趋黄性害虫,在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规格为20cm×30cm),每亩悬挂25-30块,粘虫板底部与芹菜顶部齐平,当粘虫板粘满害虫(粘虫量超过50头/块)时及时更换,可有效诱杀蚜虫、粉虱;针对斑潜蝇等趋蓝性害虫,每亩悬挂蓝色粘虫板20-25块,悬挂高度与黄色粘虫板一致,诱杀斑潜蝇成虫,减少虫卵孵化;同时,在大棚通风口安装防虫网(目数为40-60目),防止棚外害虫进入棚内,阻断虫源传播。

2. 阻断病害:芹菜斑枯病、霜霉病等病害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流、雨水传播,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避免棚内形成高湿环境;采收病叶时,需用剪刀剪断病叶(避免用手撕扯导致病原菌扩散),且采收后及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防止病害扩散;同时,避免在棚内随意走动时触碰病株后再触碰健康植株,减少人为传播病害的风险。

(三)化学防控:精准用药,保障产品安全

若农业防控与物理防控无法有效控制病虫害,需采用化学防控措施,但需严格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用药剂量与用药次数,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保障芹菜产品安全。

1. 病害防治:

- 芹菜斑枯病:发病初期,喷施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亩喷施量为50-60kg,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安全间隔期分别为10天、7天。

- 芹菜霜霉病:发病初期,喷施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每亩喷施量为50kg,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安全间隔期分别为8天、10天。

- 芹菜软腐病:发病初期,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每亩喷施量为50kg,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安全间隔期分别为7天、5天(喷施时重点喷洒芹菜叶柄基部与土壤表面,提升防治效果)。

2. 虫害防治:

- 蚜虫、粉虱:发生初期,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每亩喷施量为50kg,每隔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1-2次,安全间隔期分别为7天、14天。

- 斑潜蝇:发生初期,喷施5%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1.8%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000倍液,每亩喷施量为50kg,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安全间隔期分别为7天、5天(喷施时重点喷洒芹菜叶片背面,确保药液接触到幼虫与卵)。

四、做好采收前管理,确保芹菜品质与商品价值

霜降后大棚芹菜一般在霜降后30-40天采收,采收前管理直接影响芹菜最终品质与商品价值,若管理不当,易出现采收前空心、叶柄开裂、病虫害残留等问题,降低商品等级。因此,需做好采收前7-10天的关键管理,为芹菜采收做好准备。

(一)控制水肥,提升芹菜品质

采收前7-10天,停止浇水与氮肥施用,仅在土壤过于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少量滴灌(每亩用水量10m³以内),避免浇水过多导致芹菜叶柄含水量过高,采收后易腐烂;同时,通过停止浇水促进芹菜叶柄养分浓缩,减少空心,提升口感与耐储存性。此外,采收前7天可叶面喷施0.3%硫酸钾溶液,进一步提升芹菜叶柄甜度,减少纤维化,优化品质。

(二)严格把控采收时间,避免低温冻害

采收时间需根据当地气温与芹菜生长情况确定,一般在棚内夜间最低温度降至5℃前完成采收,避免低温冻害导致芹菜叶柄变褐、变软,失去商品价值;采收选择晴天上午10:00-12:00进行,此时芹菜叶片舒展、叶柄饱满,且棚内湿度较低,采收后芹菜不易腐烂,便于后续整理与销售。

(三)规范采收操作,减少机械损伤

采收时用锋利的菜刀或剪刀,在芹菜叶柄基部2-3cm处剪断(避免损伤根系,若计划留茬再生,可保留基部5cm左右),采收后及时清除芹菜根部泥土、病叶、黄叶,将芹菜按叶柄长度、粗细分级整理(如长度30-35cm、粗细均匀的为一级品,长度25-30cm的为二级品),分级后用保鲜膜包裹(每5-10棵为一捆),减少水分流失,保持芹菜新鲜度,提升商品价值。

综上,霜降后大棚芹菜生产管理需围绕“温光、水肥、病虫害、采收”四大核心环节,精准调控棚内温光条件,优化水肥供给,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做好采收前管理,才能有效应对霜降后低温、高湿等不利环境,保障芹菜正常生长,提升产量与品质,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