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圳召开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全会上,龙芯中科参与的“工业鸿蒙赋能研讨会”爆出关键信息:深圳华龙讯达提出以龙芯处理器和华为工业鸿蒙为核心的“华龙体系”,已在航空、汽车等关键行业落地,引发产业界关注。
据IT之家10月24日消息,在深圳召开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全会上,龙芯中科参与的“工业鸿蒙赋能研讨会”爆出关键信息:深圳华龙讯达提出以龙芯处理器和华为工业鸿蒙为核心的“华龙体系”,已在航空、汽车等关键行业落地,引发产业界关注。
不少人好奇,这个突然走进公众视野的“华龙体系”到底是什么?能真正实现工业控制的自主可控吗?其实它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套“芯片+系统+平台”的全栈技术底座。
华龙讯达总经理龙小昂透露,体系核心的JIC系列PLC控制器,从龙芯芯片到编程软件全是自主研发,2毫秒任务周期内就能驱动512个伺服轴,运行抖动不到20微秒,这性能已追上西门子等国际品牌 。
更关键的是它搭载的华龙工鸿系统,靠鸿蒙的分布式技术打通了不同设备的数据壁垒,解决了工厂里常见的“数据孤岛”问题。
既然对标国际主流,它真能实现替代吗?从实际案例看已有突破。在家电行业,用这套体系打造的智能机器人帮企业省了30%以上采购成本;灯塔工厂里,产品换线调试从4天缩短到4小时,效率提升肉眼可见。
龙芯董事长胡伟武也早说过,“龙芯加鸿蒙是中国最佳底座组合”,只是需要解决商业落地的细节问题。要知道,以前工业控制平台基本被Codesys等国外系统垄断,国内厂商多是在其基础上做二次开发,而“华龙体系”直接从底层重构,这步走得很关键。
落地不是噱头,但推广会顺利吗?目前它已进入航空制造的AGV对接项目,汽车产线里替代了进口PLC,连西北光伏电站都用它做数据监控,故障率降了60% 。
不过工业领域讲究“稳定为王”,老厂替换旧系统成本不低,这可能是它普及的最大阻碍。好在华龙讯达在建生态,联合华为云做“云边端一体”方案,还开放接口适配其他国产设备,这或许能降低企业的迁移门槛。
工业自主化从来不是一家的事,“华龙体系”的出现,让龙芯的算力和鸿蒙的生态真正结合起来,给关键行业提供了新选择。这背后,是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十几年的技术积累,也是产业链协同的成果。
你觉得“华龙体系”这类国产方案能加速工业领域“去国外依赖”吗?身边有制造业用上国产控制系统的案例吗?
(https://www.ithome.com/0/738/482.htm, https://cj.sina.cn/article/norm_detai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5ILAM0905386XFK.html, http://m.toutiao.com/group/7498536078610006554/?upstream_biz=doubao)
来源:F知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