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有这毛病?明明熬了无数夜,项目还是黄;学了一堆方法,日子还是乱;掏心掏肺对人,关系还是僵。你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其实是没摸透“天道、地道、人道”这三道坎。
——3个冷门案例拆透:顺道走才不拧巴
作者 l洞见书
这是洞见书分享的第3130篇文章
懂反自己人性是自律,懂顺别人人性是智慧。
你是不是也有这毛病?明明熬了无数夜,项目还是黄;学了一堆方法,日子还是乱;掏心掏肺对人,关系还是僵。你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其实是没摸透“天道、地道、人道”这三道坎。
我以前也这么傻。做社群运营时,天天催用户打卡,发满屏干货,结果人越走越多...(故意留半句)后来才明白,我根本没顺着这三道来,再拼都是瞎忙。
(嗯...)先说说天道,其实就是规律。太阳不会西升东落,庄稼不会冬天结果,这些都是改不了的规律。你做事不顺着规律,就像非要用手捞水里的月亮,费半天劲啥也捞不着。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北魏的贾思勰。他写《齐民要术》那会,没人教他怎么种地,他就天天往田里跑。春天摸稻谷的湿度(触觉),夏天听蝉鸣判断节气(听觉),秋天数麦穗的颗粒,冬天记积雪的厚度。
有人笑他“庄稼人都懂的事,你还记这么细”,他却说“种地得顺天来,差一天收成就不一样”。他花了10年,把“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的规律记下来,写成书。后来这本书传了千年,农民照着做,收成翻了倍。
你看,顺规律走是乘电梯,逆规律走是爬楼梯。比如你想做自媒体,别天天追热点发水稿,得顺着“内容有价值才留人的规律”——哪怕一周更一篇,只要有用,人自然会来。
(这个嘛...)再说说地道,也就是规则。国家有法律,公司有制度,家里有家规,这些规则看着是约束,其实是帮你少踩坑。有人觉得规则是麻烦,非要对着干,最后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让我想起民国的晏阳初。他想帮农民扫盲,一开始直接办学校,让农民坐教室里听课,结果没几个人来——农民要种地,哪有时间坐着?
他没硬来,反而顺着当时的“乡村规则”:农民早上要下地,他就天没亮去田埂上教;农民晚上要歇着,他就凑在煤油灯旁讲。他还把知识编成顺口溜,让农民边干活边念(听觉)。
慢慢的,越来越多农民愿意学,最后他帮上百万农民扫了盲。规则不是牢笼,是帮你找对路的路标——你遵守规则,不是被束缚,是少走别人踩过的弯路。
脑科学里有个“规则认同理论”,说人对规则的接受度,决定了做事的效率。你认同规则,做事就顺;你抵触规则,每一步都像在跟人较劲。比如你上班总迟到,不是公司制度太严,是你没认同“按时上班是团队默契”的规则,自然天天挨批。
(嗯...)最后是人道,也就是人性。人都有贪嗔痴慢疑,有想被夸的弱点,有怕吃亏的心思。你不懂人性,就像对着石头说话,再真诚也没回应。
宋代的钟离春就特别懂这个。她见齐宣王时,没说“你要勤政爱民”,反而说“你现在沉迷享乐,国家要完了”(视觉:她说话时攥紧的拳头)。齐宣王一开始生气,可转念一想,她说的是自己怕亡国的心思——这就是人性里的“怕失去”。
后来齐宣王听了她的话,整顿朝政,齐国慢慢强了。懂反自己人性是自律,懂顺别人人性是智慧。比如你想劝朋友改错,别直接说“你错了”,要顺着他“想被尊重”的人性,说“你这么做是不是有难处?”他反而愿意听。
我有个朋友做销售,以前总跟客户说“我们产品最棒”,客户都躲着他。后来他改了招,见客户先问“您现在最头疼的是啥?”顺着客户“想解决问题”的人性说产品,单子签得越来越多。
心理学里的“人性需求理论”说,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五种需求。你做事能满足别人的需求,别人才会愿意跟你走;你只想着自己,再厉害也没人理。
但我最近总在想,太懂这三道会不会反而没了闯劲?比如知道“冬天种不出菜”,就不试着搞大棚;知道“规则不能破”,就不敢尝试新方法;知道“人性难改”,就不试着真心待人...(争议观点)
或许真正的懂道,不是被道困住,是顺着道找机会——既不瞎闯,也不躺平。
你最近在哪道上栽过跟头?是逆着规律做事,还是没守规则,或是不懂人性?评论区说说,咱们一起捋捋——毕竟顺着道走,比瞎拼省力多了。
来源:洞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