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福建西北部山区城市三明面临一场危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损高达2.08亿元,占当年财政近15%,基金面临“穿底”风险。这座老工业城市,“未富先老”现象突出,医疗费用年年两位数增长,不改革已无路可走。
2012年,福建西北部山区城市三明面临一场危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损高达2.08亿元,占当年财政近15%,基金面临“穿底”风险。这座老工业城市,“未富先老”现象突出,医疗费用年年两位数增长,不改革已无路可走。
正是这场危机,倒逼出了一场后来影响全国医改格局的深刻变革。十余年过去,三明医改不仅成功化解了医保基金穿底风险,更实现了患者、医生、医院、医保基金的多方共赢。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市沙县区总医院考察时指出:“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01 危机倒逼改革,三明医改的缘起与背景
三明医改是一场 “被逼出来的改革” 。2010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空达1.43亿元,到2011年不仅没有好转,亏空反而扩大到2.08亿元。这座山区城市,当时财政承受能力已近极限。
医保基金“穿底”危机背后,是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保基金浪费巨大。不合理的医药体制让一些患者“看冤枉病、吃冤枉药、花冤枉药”。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医疗、医药、医保领域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在“以药养医”的模式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挂钩,医院运行偏离了公益性质。
2011年8月,詹积富从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调任三明市副市长,后来成为三明医改的“操盘手”。面对医保基金即将穿底的危局,2012年2月,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詹积富担任组长,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
02 破冰之举,三明医改的三个阶段演进
三明医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从“治混乱、堵浪费”到“建机制、纠偏差”,再到“治未病、大健康”。
改革的第一阶段是整治以赚钱为中心的医疗乱象。2012年,三明以治药控费为先手棋,向虚高的药品价格“开刀”。他们率先对129个“疗效不确切、价格很确切”的辅助性、营养性药品进行重点监控,严控大处方、大检查。
效果立竿见影——政策实施当月,药品支出就下降1673.03万元。到2013年,三明市22家医院药费比2011年减少2.2亿元。同时,三明还实行了“一品两规”、“两票制”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药品流通领域的乱象。
改革的第二阶段是建机制,重构医疗卫生体系。三明大胆改革医保管理体制,推行“三保合一”,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成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
更为关键的是,三明开创了“腾笼换鸟”的改革路径:通过取消药品加成挤压价格水分,腾出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
2013年以来,三明先后实施11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调整项目价格10379个,累计增加医疗服务收入86.55亿元。
改革的第三阶段指向以健康为中心。2017年底,三明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建成总医院,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形成紧密型医共体。
三明还实行医保基金“总额包干、结余留用”机制,将医保基金按年度、按县域、按人头包干给各总医院,结余部分可转化为医院收入,引导医院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03 核心举措,三明医改的“三医联动”
三明医改的精髓在于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系统集成。
医药改革方面,三明着力切断医院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他们建立了跨地区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三明联盟”,成员涵盖18省的52个地市、4个国家医改试点县(市),覆盖2.1亿区域人口。
通过一系列改革,三明市医院药品耗材收入占比由改革前的60.08%下降到30.3%。药品真正回归到了治病功能。
医保改革方面,三明推行“三保合一”,整合各类医保经办机构,并实行“招采合一”,充分发挥医保在药品采购中的主导作用。更引人注目的是,三明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了在总额控制下,以C-DRG收付费为基础,按项目、床日、日间手术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共存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
医疗改革方面,三明建立了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新酬制度。2013年开始,三明在22家二级以上医院实行院长年薪制和医生(技师)年薪制,2015年又将在职在岗的护理、药剂、行政后勤人员纳入目标年薪管理。
改革后,医生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5.65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19.56万元。主任医师年薪达到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5倍,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04 阻力与博弈,三明医改的艰难历程
三明医改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场触动既得利益的硬仗。詹积富在办公室里曾挂出一幅标语:“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
改革初期,三明医改团队就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当他们尝试推出“限价采购”时,尽管在会前收掉了每个人的手机,还请来纪委现场监督,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詹积富回忆:“都还没搞完,就有人传给医药代表”,“限价采购”的首次尝试被迫叫停。
随着改革深入,质疑和歪曲三明医改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用“打麻将”质疑三明医改的成效:“一桌麻将四方(医院、医生、患者、国家医保)都赢钱,那谁输钱呢?”;有的药企、经销商公然声称“封杀三明”;有的则散布“医改后,三明的好医生待不下去都出走了,好的药品也进不来,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2013年底,三明医改面临最大危机。面对“钱从哪来、无药可用、数据造假”的质疑,福建省派出两个调查组赴三明,一个审查医改数据,一个审查医疗质量。在审查期间,医改团队成员一度陷入困顿,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
甚至有领导传话给詹积富:何苦得罪那么多厂长、院长、大牌专家和医药代表? 但三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顶住压力,充分授权詹积富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避免了多头管理,为改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05 改革成效,从“孤岛”到全国样板
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三明医改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在医保基金方面,改革后基金扭亏为盈,连续多年保持结余。相比按照改革前趋势测算的预期值,2012年至2020年间,三明全市医疗总费用相对节约110.68亿元,药品耗材费用相对节约124.03亿元。
在群众就医负担方面,2011年至2023年,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由72.26%提高到76.09%,个人自付12年仅增加229元;城乡居民住院报销比例由46.25%提高到67.93%,个人自付不增反降74.47元。
在医务人员收入方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后,医院工资总额由2011年的3.8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0.44亿元;医生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5.65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20.11万元。2023年,三明市公立医院职工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位。
三明医改的经验也获得了中央的肯定。2016年以来,中央深改组先后三次听取三明医改汇报,明确要求在全国推广。2019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学习三明医改路径和做法。
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借鉴了三明医改的经验。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灵魂砍价”,就源于三明医改的做法。
06 未来展望,三明医改的持续深化
三明医改仍在持续深化。近期,三明市研究制定了深化医改的行动方案,重点从三个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推动“医共体”提升为“健共体”。三明在已取得积极成效的紧密型医共体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共同体”,由“管医疗”提升至“管健康”,构建“健康全程管、卫生有保障、医疗高质量”的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二是完善“两师两中心”标准化建设。在全市各总医院全覆盖建设健康管理中心和疾病管理中心,打造“医防融合的服务模式”,将健康服务重心向前端延伸。目前,全市已培训健康管理医师和疾病管理师1420名。
三是构建“六病共管”体系。深化与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通过对全市疾病谱的分析,积极探索共建肿瘤、代谢、心脑血管等“六病共管”体系,加快提升三明全市的“防、筛、诊、治、管、康”一体化的诊疗服务水平。
三明市还高位嫁接中山一院、广安门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以及闽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三明12家总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医药总收入的51.41%,同比增长5.64%。这一指标变化,标志着三明医改继续向纵深推进。
如今,三明医改的星星之火已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势。目前,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制定了学习借鉴三明经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进行落实。浙江湖州、江苏盐城、河南周口、湖南湘潭等地涌现出一批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典型地市。
三明医改团队核心成员詹积富总结道:“管好医院户头、斩断药品抽头、激励仁心笔头、用好基金寸头、减少病人床头、延长健康年头,这是三明医改始终不变的改革脉络。”
改革永远在路上,三明医改这颗种子,正播撒向全国,为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着中国方案。
来源:新明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