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原到新疆,一位八旬老人的青春与钢铁记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21:31 2

摘要:书桌上,一本红色笔记本放在中央,布质封面的本子虽极具年代感,却完好无损,本子上的“新疆八一钢铁厂”几个字分外明显,那是60多年前,老人在乌鲁木齐头屯河畔新疆八一钢铁厂学习时的笔记。

书桌上,一本红色笔记本放在中央,布质封面的本子虽极具年代感,却完好无损,本子上的“新疆八一钢铁厂”几个字分外明显,那是60多年前,老人在乌鲁木齐头屯河畔新疆八一钢铁厂学习时的笔记。
赵威龙老人的八钢工作笔记本保存得依旧完好。老人名叫赵威龙,今年86岁,当年他从太原远赴新疆时,年仅19岁。
“67年前,也是秋天,我和4个同学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车……”赵威龙望向窗外,听着新闻中播放的新疆历史变迁故事,抚摸着笔记本,思绪穿过时空,回到了那段火红年代。
征程记 风沙万里赴新疆
1958年9月,太原火车站。19岁的赵威龙和同学们远行的行囊中,除了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只铜脸盆,这是母亲特意为他准备的,告诉他铜盆结实耐用。
当时的赵威龙不会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地,未来将成为优质钢铁原料的重要产地。
“那时候,我们5个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对新疆充满了向往。”赵威龙回忆,当时,从太原钢铁学校(后更名为山西冶金学校)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留在山西的钢铁企业,他们5人被分配到了新疆。
列车缓缓驶出太原站,赵威龙还记得老师临行前的叮嘱:“新疆条件艰苦,但要记住,你们是去建设边疆的,是去为祖国贡献青春的!”年轻的赵威龙不仅没有畏惧,反因这句话更加热血沸腾。
从太原到西安,火车走了一天一夜。而这只是漫长旅程的“开胃菜”。
在西安,他们换上了搭着帆布篷的卡车。5个人挤在车厢里,一路颠簸,“那段旅程,至今回忆起来仍觉艰辛。”赵威龙说,大家互相打气,说这是“天将降大任”前的考验。
进入甘肃张掖后,西北的大风给了这些年轻人一个“下马威”——狂风裹挟着黄豆大的石子砸在帆布上,噼啪作响。
最令人震撼的是沿途看到的景象:曲折的公路边,深沟里偶有侧翻废弃的汽车残骸,当地人告诉他们,这是解放初期建设边疆的先行者留下的。
颠簸约7天后,赵威龙一行终于安全抵达乌鲁木齐,五人随后奔赴不同岗位。
创业记 戈壁荒原起钢厂
1958年的新疆,钢铁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就在赵威龙抵达新疆的前几年,新疆的钢铁产业刚刚迈出历史性一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新疆的钢铁产量几乎为零。1951年,王震将军率领驻疆解放军指战员,在乌鲁木齐头屯河畔创建了新疆八一钢铁厂(简称八钢)。
这是新疆历史上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钢铁企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八钢的创业者们用汗水冶炼出了新疆第一炉铁、第一炉钢。
赵威龙抵达乌鲁木齐时,八钢已初具规模。他在乌鲁木齐矿冶学院短暂工作期间,第一次参观了八钢。
新建的炼铁炉、飞溅的钢花、工人们黝黑而坚毅的面庞,都给年轻的赵威龙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候的八钢虽然规模不大,但工人们的干劲让人感动。”赵威龙回忆,车间里挂着“为新疆钢铁事业奋斗终身”的标语,每个人都在为实现钢铁梦想而努力。
赵威龙在乌鲁木齐刚工作1个月,适逢哈密钢铁厂筹建,他被调往哈密。
1958年11月,赵威龙抵达筹建中的哈密钢铁厂时,看到的还只是地面的一道道白线——那是未来厂区的规划线。
在山西太原,赵威龙老人展示曾经在哈密钢铁厂的笔记。“条件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苦。”赵威龙说,厂区还是一片荒地,连像样的宿舍都没有。
紧接着,赵威龙被分配到哈密钢铁厂下属的哈密钢铁学校任教。这是一所为钢铁厂快速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作为当时学历较高的技术人才,他负责教授化学和体育,同时担任团支部书记。
“那时候教学条件艰苦,百废待兴,但大家都怀着为钢铁事业奋斗的理想,不觉得苦和累。”赵威龙说,教学之余,自己也会参加建厂劳动,和学生们一起挖地基、搬砖石、建厂房,大家干劲十足。
转眼到了1959年。在那个火红年代,炼钢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哈密钢铁厂建设推进,尽快投产成为新目标,赵威龙被调离教学岗位,前往八钢学习,为期3个月。
攻坚记 薪火相传炼钢水
“在八钢的学习经历,让我对现代钢铁生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赵威龙翻阅着红色笔记本上的数据说,八钢作为新疆钢铁工业摇篮,当时已在生产工艺、技术革新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八钢,赵威龙见识了完整的钢铁生产流程。“从矿石破碎、烧结、炼铁到炼钢、轧钢,那个年代,八钢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了严格的技术要求。”赵威龙感慨。
赵威龙还记得,当时八钢的老工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教会了他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还见证了新疆钢铁工人的创新精神。
由于设备简陋,工人们经常要进行技术革新,他们自制了简易的烧结设备,改进了高炉的送风系统,这些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就在赵威龙在八钢刻苦学习时,在太原的未婚妻刘克奋毅然辞去太原的工作,也奔赴新疆。
1961年,哈密钢铁厂为赵威龙老人的妻子刘克奋开具的证明书。3个月后,赵威龙回到哈密钢铁厂。那本红色笔记本,虽纸张泛黄,但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数字仍清晰可见,里面既有当年八钢的经验,也有后来哈密的生产数据:炉温、风压、投料量、出钢时间……每一组数字背后,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1960年春天,哈密钢铁厂的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生产人员被分为三个班,展开劳动竞赛,看哪一班能最先炼出第一炉钢水、铸成第一个钢锭。
赵威龙担任乙班工段长,不仅要组织生产,还要解决技术难题。他将在八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改进了炉料的配比,优化了操作流程。他还耐心指导年轻工人掌握操作技能。
1961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哈密钢铁厂的炼钢车间里灯火通明,每个人都很兴奋,等待第一炉钢水出炉。
“准备出钢!”赵威龙一声令下,车间里顿时红光满天,热浪扑面。
紧接着,钢水被浇注到钢锭模中,第一个红钢锭脱模,车间里响起了欢呼声,有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那一刻的场景,我至今难忘。”赵威龙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哈密钢铁厂能够快速建成投产,离不开八钢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的移植。赵威龙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特别强调了八钢的示范作用。
“八钢不仅为我们培训了技术人员,还提供了详细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赵威龙说,“在哈密钢铁厂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八钢找到解决方案。”
不久后,赵威龙因在生产一线的出色表现,被厂里选派至自治区冶金厅党校学习。这也为他提供了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他对新疆钢铁工业的全局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情怀记 青春热血系天山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
1961年底,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刚刚投产不久的哈密钢铁厂停产,部分人员需要返回原籍。
“那段时间,我们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赵威龙沉思了一会说,一方面是对新疆、对钢铁厂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也理解国家的困难。
在山西太原赵威龙老人的家中,他正在从网上了解八钢如今的生产情况。最终,夫妇俩听从组织安排,回到山西老家。赵威龙至今仍保存着当年妻子返回时哈密钢铁厂开具的“证明书”。
这张证明书就像一张鲜红的奖状,四周有祥云、稻穗、红花装饰,已发黄的纸上写道:“刘克奋同志系我厂职工,在党中央大办农业的号召下,被组织光荣批准支援农业生产一线。”
从火热的边疆建设一线回到家乡,赵威龙先后投身农业、教育、文化戏剧等领域工作,成为太原著名的剧作家和学者。
虽然哈密钢铁厂停产,但新疆的钢铁事业并未止步。作为新疆钢铁工业的龙头企业,八钢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壮大。
1960年代,八钢先后建成了新的炼钢车间和轧钢车间,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八钢得到了国家重点支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持续提高。
“我们虽然离开了新疆,但一直关注着八钢的发展。”赵威龙说。通过与昔日同事的通信,他了解到八钢的每一个进步,发自内心地高兴。
1970年代,八钢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它不仅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钢材,还培养了一大批钢铁技术人才,为新疆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疆的4年虽然短暂,但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赵威龙说,那种在艰苦环境中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自己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未来记 绿色智造新篇章
时光飞逝,转眼进入21世纪。当年的八一钢铁厂已经发展成为新疆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产品品种规格最多的钢铁企业。
八钢公司的生产车间。(八钢供图)赵威龙一直关注着的八钢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2007年,八钢加入宝钢集团,开启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篇章。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八钢的工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显著改善。
2010年,八钢产钢能力突破千万吨大关。“每每听到八钢发展的消息,我都特别激动。”赵威龙说,“这证明新疆的钢铁事业真正发展起来了。”
近年来,八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八钢建设了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开发了钢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并率先实施了超低排改造工程,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废气超低排放。这些绿色创新实践,使八钢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称号。
八钢公司的厂区生产设备。(八钢供图)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八钢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其产品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地运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八钢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通过建设智慧管控中心、应用工业互联网、推广机器人作业,八钢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八钢建成的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设备、能源、物流等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
如今,八钢已成为年产钢能力1200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产品涵盖板材、长材、管材等各大类,能够满足建筑、机械、汽车、新能源等各个领域的需求。
八钢公司的产品下线。(八钢供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钢开世界冶金行业之先河,开展低碳冶金技术工业试验,为全球传统高炉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看到这些成就,我感到无比自豪。”赵威龙说,“这里面也有我们那一代人的一份贡献。”


来源:新疆我的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