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103岁,高寿而终,这也让不少网友悲痛之余也稍感欣慰。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103岁,高寿而终,这也让不少网友悲痛之余也稍感欣慰。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杨振宁头七尚未过去,才离世仅5天,便有人迫不及待地吃起了人血馒头。
对方不仅将翁帆和杨振宁的婚姻拿出来博眼球,还试图挑起男女对立,甚至在这些造谣人员的嘴里,国家也成为了“帮凶”。
好在相关部门及时出手,严惩了这些造谣人员,可真是大快人心!
10月18日,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当所有人都沉溺在悲痛中,网络上一群“牛鬼蛇神”已经按捺不住躁动的心。
他们踩着逝者的尸骨,开始了一场毫无底线的造谣和流量狂欢。
好在这次,平台没有惯着这些人。
在这场事件中,最令人气愤的是,这些人对翁帆毫无底线地围剿。
要知道此时的翁帆,正是最脆弱、痛苦的时候。
而知情人晒出的聊天记录也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点,以往总是热情回复的人,这一次,面对友人的安慰只能草草回复。
但这份发自内心的伤心,在造谣者眼里却成了作秀。
“翁帆啥时候改嫁?”
“是不是早等着这一天?”
“现在翁帆一定高兴坏了,总算等到了这一天”
等诸如此类的龌龊揣测在网上蔓延,仿佛她二十年的陪伴,只是一场等待“变现”的交易。
更荒诞的是被翻出来翻炒的遗产谣言。
据造谣者所说“杨振宁留了十几亿遗产全给子女,翁帆一分没捞着,就给了套清华的房子,还只有居住权,产权归学校!”
他们拿着这套说辞,一边抹黑杨振宁刻薄无情,一边嘲讽翁帆“拜金一场空”。
可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他们嘴里的说辞根本站不住脚。
在多年前杨振宁的助理就辟谣过,并怒斥造谣方完全是胡说八道。
所谓清华的房子,本就是学校引进人才的周转房,根本不是私人财产。
而讽刺的,是造谣者连基本事实都懒得核对,就迫不及待地往他人身上泼污水。
在这场恶意造谣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杨振宁名下的18亿财产。
但早在杨振宁回国前,杨振宁就钱款悉数捐给清华建高等研究院,回国后的她更是主动放弃高薪,将毕生积蓄大多用在资助科研、引进顶尖人才上。
翁帆去年在日本交流时也坦言:
“除了日常开销,他的钱全捐给了教育,网上说的数字都是假的。”
这样一位把财富全献给祖国的老人,哪来的“十几亿遗产”?
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造谣者对杨振宁人品的蓄意践踏。
有博主把他曾说“希望翁帆死后改嫁”的话断章取义,歪曲成“杨振宁对翁帆毫无真情”,煽动不明真相的人攻击这位科学家。
好在平台对于这些人从不惯着,对于这些借逝者炒作、挑动对立的恶行,官方直接发布公告予以永久禁言。
当封禁通知刷屏,网友们纷纷留言“干得漂亮”。
“这哪是禁言,这是给逝者的告慰!”
回望这些年,围绕杨振宁的谣言就没断过,而这一切也与杨振宁和翁帆这段相差悬殊的婚姻有关。
说起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一直以来便极具争议。
这些年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翁帆攀高枝,也有人说杨振宁吃嫩草,甚至杨振宁早已去世的妻子也会时不时地被拉出来议论一波宛宛类卿。
但甚少有人知,这些争议放在当年,简直像是毛毛雨一样。
2004年12月24日,一则消息在当时还不算发达的网络世界里炸开了锅——时年82岁的杨振宁先生,要与28岁的汕头大学英语系毕业生翁帆结婚。
这个消息不亚于重磅炸弹,瞬间引起大众的热议。
那时的互联网还没有如今这般信息发达,但“杨振宁娶翁帆”的话题还是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论坛里的讨论更是炸开了锅。有人说“这简直是爷孙恋,太离谱了”。
也有人质疑“翁帆肯定是图杨振宁的名气和钱”。
还有人恶意揣测“杨振宁一把年纪了,无非是想找个年轻保姆”。
短短几天内,“贪财”的帽子被扣在了翁帆头上,“好色”的骂名则强加给了杨振宁,原本应该被祝福的婚姻,瞬间变成了一场被全民围观的闹剧。
翁帆的个人信息很快被网友扒了个底朝天。
更让人揪心的是,翁帆的父母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有人打电话到翁家辱骂,有人在他们家门口贴字条,甚至还有记者堵在翁家楼下追问“你女儿是不是被杨振宁骗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翁帆的父亲翁云光曾无奈地接受媒体采访,他红着眼眶说:
“我和老伴一开始也有顾虑,毕竟年龄差太大了,但我们了解女儿的性格,她不是那种贪图名利的孩子。她和杨振宁先生是真心相爱的,我们作为父母,只能尊重她的选择,也希望大家能给他们一点空间。”
可这样的解释,在汹涌的流言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总之,没人愿意相信,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婚姻里,真的藏着纯粹的感情。
对于外界汹涌的舆论,翁帆和杨振宁也曾试图向外界解释。
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说:
“翁帆是一个很单纯、很善良的女孩,和她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无论是文学还是科学,都能聊到一起。”
翁帆则在日记里写道:
“杨先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对学问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都深深吸引着我。我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为了什么名利,只是想陪在他身边。”
可这些真诚的话,根本没人相信。
但其实翁帆和杨振宁的缘分,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注定。
1995年8月,汕头大学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上,19岁的翁帆她因成绩出众被选拔为接待志愿者,负责陪同73岁的杨振宁及其夫人杜致礼。
为出色完成任务,翁帆提前一周便熟背了杨振宁的学术履历,甚至将物理相关的英文术语抄录在小本子上反复记忆。
但即使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见面当日,她还是忍不住紧张得手心冒汗。
直到杜致礼拉住她的手夸赞“小姑娘真精神”,她才渐渐放松紧绷的神经。
陪同两位老人游览校园时,翁帆留意到杜致礼身体欠佳,特意放慢脚步,还从背包中取出提前备好的折叠小板凳,以便老人随时休息。
也正是在陪同两位老人漫步校园时,翁帆注意杨振宁总会先将水杯递给妻子,走路时轻轻搀扶着杜致礼的胳膊,甚至会蹲下身为妻子整理鞋带。
这些细微之处,也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后来她在日记中写道:
“杨教授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体贴入微的丈夫。”
离别之际,杨振宁在翁帆赠送的纪念册上签名,并特意添上一句“期待下次再见”这行字,翁帆后来夹在课本里,珍藏了许多年。
此后九年,两人虽联系不算频繁,却也未曾中断往来。
直到2003年深秋,翁帆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偶然从学术期刊上得知杜致礼病逝的消息。
这也让她怔愣许久,回想起当年那位和蔼的老人,她连夜写下一封慰问信。
在这封信中,翁帆并未倾诉过多伤感之语,只是回忆起1995年的夏天,提及杜致礼喜爱的白玉兰,并在信封的最后提笔写道“您若想找人倾诉,我随时都在”。
这封信寄到香港时,杨振宁正独自守着空荡荡的屋子。
看着信上熟悉的字迹,他眼眶一热,当即拨通了翁帆的电话。
于是二人相约,在2004年元旦,在香港的一家咖啡馆碰面。
见面当天,杨振宁提前抵达,点了翁帆爱喝的热奶茶,还特意嘱咐不要加糖,只因他记得翁帆当年说过“怕胖,不敢多吃糖”。
交谈间,杨振宁拿出一本相册,翻到1995年三人的合影,指着照片中的翁帆微笑着说:
“那时你还扎着马尾,现在留长发更漂亮了。”
这次见面之后,两人的联系愈发频繁。
杨振宁会在电话里向翁帆讲述他在普林斯顿的往事,提及爱因斯坦曾与他一同在食堂用餐,还夸赞他年轻有想法。
翁帆则会跟他倾诉考研的烦恼,分享自己在图书馆读到的有趣书籍。
偶尔二人也会相约一同出游,别看杨振宁年岁已高,但是精力却一点也不输年轻人。
2004年,二人在北海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杨振宁坐在后座,翁帆蹬着脚踏板,风吹起她的发丝,让她忍不住笑出了声,杨振宁的眼睛里也弥漫出笑意。
回到北京后没过几天,杨振宁在电话里郑重地说:“小翁,我想与你共度余生,你愿意嫁给我吗?”
翁帆愣了几秒,但当即笑着回应:“那你得送我玫瑰。”
杨振宁立马答道:“明天就去买,要99朵,代表长长久久。”
2004年12月24日,二人在汕头民政局领证结婚。
虽然外界对于二人的婚姻并不好看,但杨振宁却不止一次地笃定倒:
“遇见翁帆,是我晚年最幸运的事。翁帆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后一件礼物。
翁帆对于这段婚姻也十分的满意,她称杨振宁给了她一个很纯净的世界,她很满意这样的生活。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如此。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我相信三四十年后,大家会觉得,我和翁帆的结合还是一个非常好的罗曼史。”
杨振宁生前所说的话,也在他死后得到了证明。
事实证明,杨振宁和翁帆的爱是超越了年龄和皮囊的,他懂得她,她也懂她。
杨振宁死后,翁帆一直深居简出,不卖惨不博取关注,一如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安安静静地当着杨振宁身侧的影子,从不为自己谋取任何的私利。
来源:学者启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