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团走着走着就飘了,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20:11 2

摘要:曾几何时,暴走团是城市清晨与黄昏的一道“风景线”:统一着装的队伍、整齐划一的步伐,承载着中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朴素需求。但短短数年,这支队伍却悄然“飘”了——占道逼停机动车、噪音扰民不休、甚至与司机爆发肢体冲突,一步步从大众理解的健身群体,沦为如今人人避之不及的“

曾几何时,暴走团是城市清晨与黄昏的一道“风景线”:统一着装的队伍、整齐划一的步伐,承载着中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朴素需求。但短短数年,这支队伍却悄然“飘”了——占道逼停机动车、噪音扰民不休、甚至与司机爆发肢体冲突,一步步从大众理解的健身群体,沦为如今人人避之不及的“过街老鼠”。

从“自律”到“失序”:暴走团的三次越界

暴走团的口碑崩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规则突破中逐渐积累的民怨。

第一次越界,是侵占公共空间的“步步紧逼”。早期暴走团多在公园、广场活动,随着规模扩大,部分队伍开始把“战场”转移到城市主干道。山东某县城曾出现百余人暴走团占据半幅机动车道的场景,领队手持高音喇叭喊口号,身后队伍排成长龙,过往车辆只能龟速避让,稍有不慎便引发口角。更有甚者,直接封闭小区内的消防通道,居民多次投诉,暴走团却以“我们也要健身”为由拒不退让,将公共资源变成了“专属地盘”。

第二次越界,是无视他人权益的“噪音轰炸”。为维持队伍节奏,多数暴走团配备大功率音响,播放的歌曲多为高分贝的广场舞神曲,音量足以穿透居民楼的双层玻璃。河南一位上班族曾无奈表示,自己每天凌晨5点就被楼下暴走团的音乐吵醒,交涉时对方却反驳“你睡不着是你身体差”;杭州某小区楼下的暴走团,甚至在高考期间依旧照常“开嗓”,无视家长们的哀求,将“健身自由”凌驾于他人的休息权、受教育权之上。

第三次越界,是挑战社会规则的“嚣张跋扈”。当他人对其行为提出质疑时,部分暴走团成员的反应不是反思,而是对抗。湖北武汉曾发生暴走团与私家车司机的冲突:司机因避让不及鸣笛提醒,竟遭到十余名暴走团成员围堵,有人拍打车窗,有人辱骂司机“没素质”;江苏某城市更出现暴走团成员故意刮擦拒绝让路的车辆,理由是“挡了我们的路就是不对”。这种“以多欺少”的蛮横,彻底击穿了大众对“健身群体”的善意底线。

为何会“飘”?失控的管理与错位的认知

暴走团之所以一步步走向失序,核心在于两个层面的失衡:管理的缺失与认知的偏差。

从管理层面看,多数暴走团属于自发组织,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也缺乏负责任的组织者。早期队伍规模小时,成员间还能相互约束;一旦人数突破百人,便陷入“无主”状态——没人负责规划路线,没人控制音量,更没人约束成员行为。部分“领队”甚至将暴走团视为“权力场”,靠组织活动获取存在感,为了扩大影响力,不断扩招成员、抢占更“显眼”的路线,却对潜在的安全隐患与民怨视而不见。

从认知层面看,部分成员将“健身需求”异化为“特权意识”。在他们眼中,“我要健身”成了万能理由:占用车道是“我们需要宽敞的路”,噪音扰民是“我们需要保持节奏”,对抗规则是“我们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只谈自己需求、无视他人感受的逻辑,本质上是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则”对立起来,误以为“人多势众”就能突破秩序的边界。更有少数人,将暴走团当作“抱团取暖”的工具,把对生活的不满发泄在他人身上,用集体行动的方式释放戾气,彻底背离了健身的初衷。

如何“落地”?规则之内才有真正的自由

事实上,大众并非反对暴走这种健身方式,而是反感其无视规则、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想要挽回口碑,暴走团必须先学会“落地”——在规则的框架内实现健身需求。

首先,要明确“边界”:健身不能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相关部门可牵头划定专门的暴走路线,比如城市郊野的绿道、封闭的体育公园环路,引导暴走团在指定区域活动;同时出台明确规定,限制暴走团的活动时间(如避开早晚高峰、考试期间)、音量标准(如音响分贝不得超过60分贝),让“自由”有章可循。

其次,要补上“管理”:自发组织也需有责任主体。鼓励暴走团成立正规的社团,推选有责任心的组织者,负责路线规划、成员管理、矛盾协调;社区可指派工作人员对接,对暴走团进行引导,比如开展“文明健身”培训,让成员明白“尊重他人”才是健身的应有之义。

最后,要纠正“认知”:健身的本质是自我提升,而非彰显特权。当暴走团成员学会换位思考——想想被噪音吵醒的上班族,想想被占道逼停的司机,想想需要安静环境的考生,或许就能收敛那份“嚣张”。毕竟,真正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对他人、对规则的尊重。

暴走团本应是城市里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而非引发冲突的“麻烦制造者”。若继续抱着“人多就有理”的心态肆意越界,最终只会彻底失去大众的理解与包容;唯有回归规则、尊重他人,才能重新走回“健康”的轨道,而非在失序的路上越走越远。

来源:高高娱乐星播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