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国际关系》(IR), Vol. 39, No. 3, 2025 | 国政学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21:37 2

摘要:《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在观点上是明确的多元化。在许多学术期刊在范围上越来越专业化,在方法上越来越宗派的时候,本刊的编辑政策仍倾向于主题和方法的多样性。除了更主流的概念工作和政策分析外,本刊欢迎来自所有角度和与国际关系相关

期刊简介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在观点上是明确的多元化。在许多学术期刊在范围上越来越专业化,在方法上越来越宗派的时候,本刊的编辑政策仍倾向于主题和方法的多样性。除了更主流的概念工作和政策分析外,本刊欢迎来自所有角度和与国际关系相关的所有主题的文章或建议:法律、经济学、伦理、战略、哲学、文化、环境等。本刊认为,这种多元化受到学术和政策界以及感兴趣的公众的极大需求。每卷通常都包含同行评审的研究文章,以及综述文章、采访、辩论和论坛的组合。总之,我们欢迎各种观点。2024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5。

期刊目录

1

抵抗教条:批判、抛弃及在阅读国际思想史过程中实现认知公正

Resisting the canon: critique, abolition and doing epistemic justice in reading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

2 末日之后?重新思考人类世中批判与肯定的时间性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Rethinking temporalities of critique and affirmation in the Anthropocene

3

后殖民国家对世界政治规范结构的干预:以伊朗为例的民主规范研究

Interventions of post-colonial states in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world politics: the case of Iran and the norm of democracy

4

培养地位认同感:1998 年中印关系僵局中的地位困境

Exercising status recognition sensibility: the empathic de-escalation of the Sino-Indian 1998 status dilemma

5 由弱生强:多极国际体系中开放型海洋政体的优势

Strength born of weakness: the advantages of open maritime polities in multipolar international systems

6

在健康危机时期中“拓展”与“深化”集体安全:新冠疫情及其后续影响

‘Broadening’ and ‘deepening’ collective security in times of health crisis: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beyond

内容摘要

抵抗教条:批判、抛弃以及在阅读国际思想史过程中实现认知公正

题目:Resisting the canon: critique, abolition and doing epistemic justice in reading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

作者:Kimberly Hutchings,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简介: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批判(critique)与抛弃(abolition)这两种挑战经典思想理论的路径存在何种张力?“女性与国际思想史(WHIT)” 项目对经典思想的抵抗,更适合用批判、抛弃还是认知正义(epistemic justice)来阐释?本文以 WHIT 项目为例,对比批判与抛弃两种路径后发现,二者的解释均有局限。这个项目通过拓展思想形式、恢复边缘女性思想两种方法来践行认知正义,更贴合经典抵抗的复杂需求。这一发现为国际关系经典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多元知识生产提供实践参考。

原文链接:

末日之后?重新思考人类世中批判与肯定的时间性

题目: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Rethinking temporalities of critique and affirmation in the Anthropocene

作者:Farai Chipato,格拉斯哥大学地理与地球科学学院讲师;David Chandler,威斯敏斯特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简介:在人类世背景下,“人类世批判” 与 “去殖民肯定” 这两种应对未来的路径存在何种局限?是否存在更优路径能突破二者困境,真正直面现代性的反黑人暴力与殖民性本质?本文通过梳理 “人类世批判” 与 “去殖民肯定” 的不足之处,提出 “黑色地平线” 路径,主张变革应该通过解构现代性、终结反黑人世界来实现,而非构建新未来。该研究为人类世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应对现代性暴力提供批判性参考。

原文链接:

题目:Interventions of post-colonial states in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world politics: the case of Iran and the norm of democracy

作者:Daniela Huber,罗马第三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

简介:后殖民国家如何介入世界政治的规范结构,其如何对待和质疑国际民主规范?这些态度产生了哪种影响?本文使用伊朗的案例,通过拓展规范争议分析框架,结合话语与文献分析发现,伊朗的争议形式随美伊对抗程度而发生变化。美伊对抗激烈时,伊朗国内侧重策略性争议,通过揭露美国虚伪性弱化民主规范合法性。缓和时则侧重构建替代意义,将民主与反殖民、自决结合,推动民主规范混合化。同时,国内抗议与伊欧互动也推动民主规范混合化。该研究为后殖民国家规范实践研究提供新框架,也深化了对民主规范全球演变的理解。

原文链接:

题目:Exercising status recognition sensibility: the empathic de-escalation of the Sino-Indian 1998 status dilemma

作者:Chiara Cervasio,英美安全信息委员会政策研究员。

简介:为何 1998 年印度核试验引发的中印地位困境未演变为零和冲突,反而实现两国外交缓和?本文以该案例为研究对象,提出“地位认同感(SRS)” 概念,结合访谈与文献分析发现,印度展现 SRS 并通过面对面外交安抚中国地位担忧,推动了双边缓和。这一研究突破传统地位困境理论局限,为大国地位竞争的和平解决提供新视角与参考。

原文链接:

由弱生强:多极国际体系中开放型海洋政体的优势

题目:Strength born of weakness: the advantages of open maritime polities in multipolar international systems

作者:Mihai Murariu,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高级讲师;George Anglitoiu,罗马尼亚国立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大学教授

简介:为何开放海洋政体在多极体系中能凭借弱势获得优势?其优势的根源(尤其是这一根源与 “弱势” 的关联)及利用海权实现优势的机制是什么?本文以威尼斯和热那亚为案例,结合跨学科分析发现,二者因领土与军事弱势转向海洋,依托海权发展开放社会与适应性策略,分别通过集权稳定与私人灵活模式获得竞争优势。这一研究填补了对海权的研究空白,也为多极体系中弱势行为体的生存模式提供历史镜鉴。

原文链接:

题目:‘Broadening’ and ‘deepening’ collective security in times of health crisis: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beyond

作者:Umut Ozguc,麦考瑞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Asima Rabbani,巴基斯坦外交部官员。

简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联合国对集体安全模式的讨论?本文以安理会应对疫情的模式为案例,通过话语分析发现,多数成员国呼吁拓宽集体安全以涵盖公共卫生安全领域,而部分成员国则主张深化保护对象。国家仍是集体安全讨论中的核心保护对象,同时,成员国对安理会的职责划分存在分歧。这一研究揭示了全球集体安全模式的缓慢变革,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参考。

原文链接:

译者:管怡,国政学人编译员,澳门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专业。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崔竞丹

本文源于《国际关系》(IR), Vol. 39, No. 3, 2025,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