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国民党主席赴陆纪念光复?郑丽文表态,甩马英九朱立伦几条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21:06 2

摘要:1895年《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整整50年里,台湾同胞没少受欺负,从强制学日语改姓名,到被抓去当“慰安妇”、“兵夫”,多少家庭家破人亡。直到1945年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那声“台湾归还中国”,才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重新敢说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全中国军民打了

为铭记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国台办早早发出邀请,诚邀台湾各界人士赴大陆共襄纪念盛事。这一邀请,不仅是对共同历史的回望,更是对两岸民心的呼应。

1895年《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整整50年里,台湾同胞没少受欺负,从强制学日语改姓名,到被抓去当“慰安妇”、“兵夫”,多少家庭家破人亡。直到1945年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那声“台湾归还中国”,才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重新敢说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全中国军民打了14年抗战,用3500万同胞的鲜血换回来的,根子里就刻着“中国”俩字,怎么可能说忘就忘?

看看民进党这些年干的事儿:近年来不断弱化“光复节”的纪念规格,甚至一度试图将其从“国定纪念日”降格,直到2025年5月在国民党推动下才通过提案恢复法定地位。

学校里的历史课本,把“抗日战争”改成“中日战争”,删光了台湾义勇队和大陆军民并肩作战的内容,甚至有绿营高官在议会上公然说“台湾是战后从日本接收的,不是光复”。这是想把“中国”从台湾年轻人的记忆里擦掉,好顺着他们的心思搞“台独”分裂。

有台湾民间团体调查显示,受“去中国化”教育影响,台湾18到24岁青年中,对“光复节”历史意义认知模糊的比例超过三成,这就是他们篡改历史的恶果。

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个炸惊雷的消息传出来: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居然公开说要到大陆参加这个纪念活动!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要知道,以前国民党的那些主席,从马英九到朱立伦,没一个敢跨出这一步。

马英九在任八年,靠着认“九二共识”跟大陆搞了不少交流,ECFA让台湾果农赚了不少钱,“小三通”也方便了两岸百姓,但真要到大陆参加这种明着认“两岸同守光复历史”的活动,他从来没敢答应。

2015年光复70周年,大陆举办高规格纪念大会,马英九始终未明确回应参与意愿,仅在台北举办小型纪念活动,讲话中对“两岸共同抗日”的核心内涵避而不谈。

后来卸任了去大陆祭祖,大陆给了高规格接待,可问他对光复纪念的看法,他也只含糊说“要珍惜和平”,压根不敢碰“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朱立伦更别提了,任内对“九二共识”立场摇摆,常以“两岸关系特殊”等模糊表述回避核心,更不敢明确表态来大陆参与此类纪念活动。

郑丽文敢说这话,民进党能饶了她?立马就跟疯了似的扑上来。民进党当局立马摆出打压姿态:台陆委会公开表示“公职人员赴陆参与政治性活动需依规报备”,释放追责威胁;绿营立法委员在议会上拍桌指责她“卖台”、“朝共”,翻出旧采访断章取义抹黑。部分绿营背景的网军也在社交媒体散布谣言,试图制造舆论压力。

连国民党内部都有不少“怕事的”劝她:“要不先派个副手去?你亲自去太冒险,万一被民进党抓住把柄搞罢免,得不偿失。”可郑丽文压根没松口,反而在记者会上晒出了台湾光复时的老照片,指着照片里举着青天白日旗的民众说:“记住这个日子,才是对台湾负责,怕担责任就别干政治。”

话说,她要是真能扛住这份压力,就跟当年的洪秀柱一样,那可就不是简单参加个活动那么简单了,直接能成大陆和台湾之间实打实的“沟通枢纽”。2015年洪秀柱当国民党候选人的时候,情况跟现在差不多,她一上来就喊“两岸同属一中,终极统一”,绿营骂她“急统派”,党内不少人怕她“得罪大陆”,偷偷给她使绊子,甚至想把她换下来。

可洪秀柱硬得很,走到哪儿说到哪儿,哪怕演讲台下有人扔鸡蛋,她擦了擦脸接着讲。卸任后更是年年去大陆参加交流,带着台湾青年去参观抗战纪念馆,跟大陆学者一起整理抗日史料,硬是靠这份坚持,成了两岸都认的“和平使者”。

要是郑丽文能顶着压力来大陆参会,就等于告诉全台湾:国民党敢认这个历史,也敢跟大陆坐下来谈真事儿。而且大陆现在也看得明白,早就不是以前那种“只要有人来交流就欢迎”的阶段了。以前对马英九那种“光说和平、不扛责任”的态度,确实热络过一阵子,ECFA签署的时候,央视还做了专题直播,各地都搞了对台合作园区,给台湾青年创业免房租、减税收。

可慢慢发现,光靠这些没用,马英九虽然提“九二共识”,却从来不敢明说“一个中国”,对民进党搞的“去中国化”教育也不管不问,最后交流的红利没转化成政治共识,反而让民进党借着“隐性台独”赚了不少选票。

大陆这才醒过来:没有明确立场的交流,就是沙上建塔。所以后来对马英九的态度就冷了,2023年他去大陆祭祖,大陆虽然接待了,但全程只谈民间交流,不安排高层政治对话;他演讲时避谈“一中”,国台办发言人当场就回应“九二共识是基础,缺一不可”,没给半点含糊。

而郑丽文的出现,恰恰接住了国台办邀请背后的深意,也踩中了两岸民心的痛点。

来源:兴衰五千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