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吹彻燕园,星空中那颗编号3421的"杨振宁星",似乎比往日更显澄澈,却照不亮先生归真的路。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终究在2025年的深秋与我们作别,留下满世清辉与无尽哀思。
痛悼杨公
作者//信 真
秋风吹彻燕园,星空中那颗编号3421的"杨振宁星",似乎比往日更显澄澈,却照不亮先生归真的路。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终究在2025年的深秋与我们作别,留下满世清辉与无尽哀思。
初识先生之名,是课本里"宇称不守恒"的惊世突破。那是1956年,当"θ-τ之谜"困住整个物理学界,他与李政道以无畏质疑打破"金科玉律",让吴健雄的实验照亮了弱相互作用的隐秘角落 。35岁捧起诺贝尔奖的荣光,并未成为他的终点,反而开启了更壮阔的探索——1954年与米尔斯共著的那篇论文,化作"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基石,被学界置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伟业之列 。弗里曼·戴森称他为"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这赞誉恰如先生的学问,厚重而精准。
先生的一生,是科学与家国交织的圆。从清华园西院11号的少年,到西南联大的学子,再到远渡重洋的探索者,他的书桌始终摆着故乡的照片 。1971年,他率先架起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此后数十年募集资金、引进人才,近百名学者因他的资助得以深造。八十高龄归根清华,他在"归根居"中笔耕不辍,亲自为大一新生讲授物理,将高等研究院打造成"中国版普林斯顿" 。他说自己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这份赤子之心,比诺奖奖章更显珍贵。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格言,写尽了先生的治学风骨。他追着年轻人问问题的谦逊,百岁高龄仍对科学保持好奇的纯粹,让"大师"二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当他将规范场论比作"美丽的诗",当他在纤维丛理论中找到物理与数学的共鸣,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智者的深邃,更是仁者的通透。
如今先生已逝,但杨-米尔斯方程仍在解释宇宙的奥秘,清华园的讲台仍回响着他的教诲,"宁朴毋华"的箴言仍在滋养后学。那些他点亮的科学星火,那些他播撒的自信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秋风掠过"归根居"的窗棂,仿佛还能听见先生的低语。这颗照亮现代物理学天空的星辰虽已陨落,但其光芒,将永远照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路上,照在游子归乡的途中。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