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徐寿辉临死前大哭求饶,陈友谅阴冷一笑:绝无生还希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3:07 2

摘要:庙里那会儿很简单,几张香案、几盏油灯,周围就几个亲兵。徐寿辉被押进来时脸色惨,跪在那里紧紧揪着人家的衣角,声音哽咽,直接把皇位推给对方,求活命。陈友谅没多废话,冷冷地摇头,叫人把皇上“送上路”。有人短促地呼救,随即寂静。等外头的鞭炮声散了,陈就把新朝正式宣告了

徐寿辉死在五通庙里,陈友谅当天就在江州那边登基,号称“大汉”。外面的人还在烧香、放炮,完全不知道庙里发生了什么。

庙里那会儿很简单,几张香案、几盏油灯,周围就几个亲兵。徐寿辉被押进来时脸色惨,跪在那里紧紧揪着人家的衣角,声音哽咽,直接把皇位推给对方,求活命。陈友谅没多废话,冷冷地摇头,叫人把皇上“送上路”。有人短促地呼救,随即寂静。等外头的鞭炮声散了,陈就把新朝正式宣告了,人们以为是在庆祝,谁都没想到刚刚看见的是换朝的全过程。

要弄明白为啥会走到这一步,得把来龙去脉理清楚。徐寿辉原本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世家子弟,他是湖北麻城做布买卖的人,没啥兵法也没读多少书。起义一开始,真正撑场子的其实是彭莹玉,那帮人信弥勒,喊着“明王出世”。彭不愿顶着皇帝的名头,就找了个面子活——徐寿辉。徐这人长得稳当,大家看着安心,于是就成了名义上的皇帝,新朝叫“天完”,有人把这解释成在“大元”上面添笔,意思是要取代元朝。

但名号和实权不是一回事。朝里真正拿事的还是彭莹玉、倪文俊这些“老班底”。徐做象征性的皇帝,大家也觉得他人好说话,百姓对他评价还行。到了1358年,局面开始变味——彭莹玉战死,那根顶梁柱没了。倪文俊这人心眼不小,本来借着彭的一层关系还压得住局面,可人家一死,他就开始露出想自己坐稳的念头。

陈友谅是后来关键的人物。陈出身很平常,早年是渔民,后来投军,混到倪文俊旗下。按理是下属和上司的关系,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倪想跑路时,陈背后设伏把倪抓了,直接送到徐面前。徐高兴得把他捧上天,封他丞相。这一手把朝堂的天平彻底砸歪了。陈上位后没急着封王,而是稳步把实权往自己手里拉,拉拢人心,慢慢削弱那些还忠于徐的将领。

最危险的阻力是赵普胜,一个真正能打仗的老将,既有军功又有人望。徐信他,百姓也服他。朱元璋那边看得明白,就在应天那边动了局,把赵身边人引走,又弄了封错信的戏,让陈误以为赵有投降迹象。陈一看“苗头”,立刻下手,结果赵被杀。徐当时悲痛,但被劝说过要信丞相的话,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了一句“老弟靠不住”,场面尴尬。有人听了,有人笑着走开,权力的味道已经变了。

到这步,徐的地位就越来越边缘化。很多一同闯天下的旧部被排挤、被收编,或者干脆去投靠朱元璋。1359年冬天,徐决定迁都,行军路线会经过江州——恰好这是陈友谅势力范围。军队刚进城就被伏,护卫被拿下,徐被软禁,人们只知道皇帝住在江州,却不晓得他成了囚徒。信息被切断,外界的眼睛被蒙了。

几个月后,陈在郊外的五通庙里摆了那摊子局。他约徐去祈福,地点选得偏僻,客观上方便下手。只有几个人在场,场面看着朴素,但其实是个了断的地方。徐把皇位往前一推,求活命,陈镇定地下令处置。动作短促,不给外面时间反应。当天夜里陈就在江州那边以“大汉”自称,改了国号,外头是鞭炮声和庆祝布景,没人看见里头刚发生的事。

从后来历史看,陈友谅确实有军力,说法上有时能号称几十万兵。和朱元璋的对抗中,他也有几次把对方打得吃瘪。但好景不长,到了1363年,鄱阳湖那场大战彻底改变了局势,陈全军覆没,死于水中。徐寿辉被杀以后,“天完”的名字也慢慢消失在人们的口头和史册里。

这整件事放在今天看,像一出政治戏:一开始宗教、民变和领袖各有分工,后来就渐渐演成了内部的权力争夺。台面上的忠义常常只是表演,后台的刀子随时能亮出来。人多力量大,但人心一变,原本稳妥的局面能在一夜之间瓦解。

来源:英明果断西柚KDS73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