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证监会重拳出击!资本市场“零容忍”新规落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18:46 2

摘要:2025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份被业内称为“资本市场法治纲领”的文件,以23条具体措施剑指市场乱象,释放出“零容忍”监管的强烈信号。这一文件的出台,

2025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份被业内称为“资本市场法治纲领”的文件,以23条具体措施剑指市场乱象,释放出“零容忍”监管的强烈信号。这一文件的出台,不仅为中小投资者撑起法治保护伞,更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严打财务造假:“追首恶、打帮凶”成核心

《指导意见》明确将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文件强调,对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首恶”实施精准追责,同时严惩协助造假的第三方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供应商等,形成“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例如,某上市公司若虚构利润上市,不仅公司需承担巨额赔偿,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合谋中介机构也将面临刑事处罚。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证券犯罪案件60余起,涉案金额超13亿元,检察机关起诉人数同比激增93.4%。可见,“造假成本低”的时代已终结,违法者将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

净化市场生态:从“小作文”到“维权黑产”全面清剿

近年来,“小作文”谣言、恶意做空、有偿删帖等乱象频发,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指导意见》首次将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如“小作文”)纳入刑责范围,受害者可提起民事索赔,情节严重者将面临刑事追责。此外,针对“维权黑产”组织通过恶意诉讼阻断企业上市等行为,法院明确支持企业维权,并联合公安机关打击敲诈勒索、虚假诉讼等犯罪。

这一举措直击散户投资者的痛点。例如,某科技公司因不实传闻股价暴跌,投资者可通过代表人诉讼快速获赔,而造谣者或将面临牢狱之灾。

投资者保护升级:维权成本大降,赔偿优先落地

《指导意见》提出多项便利投资者的创新机制:

1. 代表人诉讼常态化:集体维权效率提升,散户无需单独举证,通过“示范判决+批量调解”即可获赔。

2. 民事赔偿优先:涉案财产优先用于补偿投资者,打破以往“罚金先行”的困境。

3. 先行赔付制度:鼓励中介机构主动赔偿,如保荐机构可先行垫付投资者损失,再向责任人追偿。

以金通灵、美尚生态两起特别代表人诉讼为例,数千名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获赔,人均挽回损失超万元。

司法与行政协同:信息共享“总对总”,监管无死角

为实现“早发现、早处置”,最高法与证监会建立“总对总”信息共享机制,司法裁判与行政执法数据实时互通,案件线索移送效率大幅提升。例如,某私募基金若涉嫌挪用资金,法院审理中发现违规线索可立即通报证监会,冻结涉案资产,避免投资者血本无归。

此外,文件明确要求司法机关在审理股东纠纷时,若发现循环出资、抽逃资本等行为,可中止案件并移交监管部门处理,彻底堵住“空壳公司”套利漏洞。

结语:法治化护航“慢牛”长虹

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既是回应投资者对公平市场的期待,也是注册制改革深化的重要配套。通过“零容忍”惩戒与“立体化”保护,资本市场将逐步摆脱“投机市”“政策市”标签,迈向以价值投资为主导的健康生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维权门槛降低、造假成本飙升,意味着“躺赚”神话终结,但价值发现的春天已然来临。

正如证监会副主席陈华平所言:“法治是资本市场的根基,唯有筑牢这道墙,才能让投资者放心投、资本安心留。” 未来,随着司法与监管的持续协同,中国资本市场或将成为全球“安全投资”的新标杆。

本文部分案例及数据引自最高法、证监会公开文件,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