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是空调吹得太狠,或者昨晚吃了点烧烤上火了。但几天后,家里人一个接一个开始咳嗽、发热、浑身酸疼,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一丝喉咙的不适,是新冠来的第一个“招呼”。
你有没有过这么一种体验:清早醒来,喉咙像被砂纸摩擦了一整夜,咳不出痰,咽不下口水,连说句话都觉得刺耳。
你以为是空调吹得太狠,或者昨晚吃了点烧烤上火了。但几天后,家里人一个接一个开始咳嗽、发热、浑身酸疼,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一丝喉咙的不适,是新冠来的第一个“招呼”。
很多人到现在还在问:“不是都过去了吗?新冠怎么又来了?”
很遗憾,这玩意儿从没真正“过去”。只不过它换了个方式卷土重来——变得更“温柔”,更“隐蔽”,但传播力一点都没打折。
喉咙,是它敲门的方式。
不是发烧,不是咳嗽,甚至不是鼻塞。喉咙的异样感,才是现在这波新冠最早的信号。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它。
这不是危言耸听。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最近几周,新冠的门急诊阳性率从7.5%飙升到了16.2%。而老年人群住院阳性率也翻了一倍,从3.3%涨到了6.3%。
这波来的,不是猛虎,而是狐狸——狡猾、隐蔽、挑人下手。
尤其是现在流行的NB.1变异株,它不像以前的毒株那样“粗暴”,更像是一个戴着丝绒手套的小偷,悄无声息地潜入你呼吸道,先在喉咙留个“记号”,然后再看你是不是个容易攻破的“堡垒”。
喉咙痛,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其实藏着很多门道。它不像流感那种火辣辣的剧痛,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异物感”——像有根头发卡在嗓子里,咳不出,吞不下。
很多人第一天只觉得“嗓子有点干”,第二天开始轻微咳嗽,第三天可能才会有低烧或者乏力。而这三天,病毒早已在体内安营扎寨,甚至可能已经传给了你身边的人。
说句扎心的话,大多数人不是被新冠打败的,是被自己的侥幸心理拖下了水。
“我只是喉咙不舒服,应该没事。”
“我以前得过,应该有抗体。”
“现在都2025年了,新冠还没结束吗?”
有这些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可现实是,很多人的抗体早就悄悄消失了。尤其是距离上一波流行(2023年底那波)已经过去一年多,大多数人靠自然感染获得的保护早就不够用了。
而且你以为得过一次就安全了?现在的毒株,免疫逃逸能力更强。NB.1系列,已经成了主流,和早期的毒株比,它更“懂”人类的免疫系统,躲避得更巧妙。
这就像是你家装了个防盗门,可贼换了一套开锁工具,一样能进来。
重点是,谁家没个老人?谁身边没有个慢性病人?
这波新冠,虽然对年轻人来说,大多是轻症,但对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可不是“感冒”那么简单。很多老年人感染后,五到七天都恢复不了,甚至可能发展成肺炎,严重的还会引发基础病加重。
而这类人群,最容易忽略前期的症状。你问他们有没有不舒服?他们说就是“喉咙有点干”,结果三天后就住院了。
说句难听的,有时候真的想敲醒这些人:别总觉得自己扛得住,病毒不会因为你硬撑,就变得温柔一点。
这几年看下来,真的感触很深:很多人不是输在病毒有多强,而是输在自己有多大意。
尤其是那些“第二次感染”的人群,症状虽然可能比第一次轻,但病毒还是一样在你身体里搞破坏。反复感染,会耗损免疫系统,而且部分人还会发展成“长新冠”——持续咳嗽、记忆力下降、易疲劳……这些后遗症,才是最难缠的。
这波新冠,和流感还在“打擂台”。但不同的是,流感来时,发烧是“先头部队”,而新冠这次打的“游击战”——低烧、不烧、喉咙痛、咳嗽、乏力……症状五花八门,组合包随机送达。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感染后没症状,但依然有传染力。这就像“无声手雷”,你自己不炸,但你身边的人可能会被炸得七荤八素。
戴口罩不是老派,是清醒。
尤其是在人多聚集的地方,比如商场、地铁、医院,建议戴口罩、勤洗手这些老规矩继续坚持。不是你怕得病,是你保护家人。
很多人心里有个疑问:“我喉咙不舒服,是不是感冒?怎么区分?”
其实临床上有个小技巧:流感的喉咙痛是“火辣辣”的烧灼感,新冠的则更像是“干痒卡喉”,有时还伴随着轻微的咳嗽,不一定发烧,却经常伴随轻度乏力、肌肉酸痛。
如果你感到“好像有东西卡在喉咙里”,而且一两天没有缓解,建议做个抗原或者核酸检测,别拖。
别把喉咙的异样,当成“上火”的小事。
真正的上火,不会传给你全家。
从世界范围来看,新冠和流感的交替流行已经成为常态。自2022年12月以来,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一直持续。而2025年2月的流感,全国性流行强度是三年来最小的,这意味着:人群中对其他病毒的免疫力下降了,给了新冠“钻空子”的机会。
南方这波来得早,也是因为气候更潮湿,病毒更容易存活。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也直接影响了这波新冠的传播路径。
别再拿“我身体好”当挡箭牌。病毒不挑人下手,它挑的是你有没有防备。
一句话总结:别再轻视“喉咙痛”这个信号了,它可能是新冠在你身体里点燃的第一根火柴。
很多人不怕病,怕的是麻烦。但真正的麻烦,是你不当回事,最后不得不请假一周、带孩子去医院排队、照顾卧床的父母。
而这一切,可能从那一丝喉咙的不适就可以预防。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周报(2025年第18期)[J].疾病监测,2025,40(18):1021-1025.
[2]常荣山.新冠病毒NB.1变异株传播特点及临床表现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05):411-416.
[3]李侗曾.新冠病毒感染临床观察与免疫应答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04):289-294.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