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节性痒疹(PN)为一种独特的炎症性神经皮肤疾病。据估计,PN影响着0.1%-0.2%的人口,但Shahriari和Kwatra指出,由于历史上的诊断不足,这一数字可能被低估。这种疾病在中年女性和有色人种中更为常见。历史上,PN常被误称为神经性表皮剥脱症或妄想
结节性痒疹(PN)为一种独特的炎症性神经皮肤疾病。据估计,PN影响着0.1%-0.2%的人口,但Shahriari和Kwatra指出,由于历史上的诊断不足,这一数字可能被低估。这种疾病在中年女性和有色人种中更为常见。历史上,PN常被误称为神经性表皮剥脱症或妄想性寄生虫病,特别是在皮肤颜色较深的患者中,其红斑和继发性改变可能不太明显。
临床上,PN的特征是坚实、瘙痒的丘疹或结节持续至少6周,常伴有慢性搔抓的迹象。病变通常不累及患者难以触及的区域,如中背部。重要的是,PN应被视为一种临床诊断;活检结果是非特异性的,可能会混淆诊断,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增厚和真皮纤维化。
病理生理学
PN与其他2型驱动疾病(如特应性皮炎(AD))有着共同的炎症轴。涉及的关键细胞因子包括IL-4、IL-13和IL-31,它们介导瘙痒和皮肤炎症。
PN还涉及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胶原蛋白沉积(导致结节性病变)以及神经元致敏(导致慢性瘙痒和疼痛)。AD主要以表皮屏障功能障碍和微生物群失调为特征,而PN则表现出更深层次的真皮纤维化和神经信号改变。这种区别支持了PN是一种独特的疾病实体,而非AD的单纯变体这一观点
PN患者可能合并AD,也可能不合并,还可能合并其他多种疾病。
研究表明,PN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堪比甚至超过银屑病或特应性皮炎,60%的患者报告其日常生活受到干扰。
合并症和全身性关联
PN常与全身性疾病并存,包括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HIV感染。新出现的数据表明,与PN相关的炎症本身可能导致亚临床肾损伤,这使得PN不仅可能是全身性炎症的结果,还可能是其潜在驱动因素。
治疗进展:从局部用药到靶向生物制剂
传统的PN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局部皮质类固醇、光疗和抗组胺药,但疗效有限。鉴于这种疾病的炎症深度和真皮纤维化,局部治疗往往无法充分渗透。
随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度普利尤单抗(一种IL-4/IL-13抑制剂)和奈莫利珠单抗(一种IL-31受体抑制剂),治疗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关键的3期试验中,这两种药物都显示出在缓解瘙痒和清除病灶方面有快速且持续的改善。
在PRIME和PRIME2研究中,约60%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患者实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瘙痒减轻,近一半的患者达到了研究者总体评估(IGA)0-1分,表明病灶极少或无病灶。奈莫利珠单抗在首次给药后2天内就产生了可测量的瘙痒改善,在长期扩展研究中,持久的疗效可持续至100周。这两种药物还显著改善了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评分,且安全性与之前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一致。
PN的未来治疗可能包括JAK抑制剂、PDE4抑制剂和局部IL-31拮抗剂,
来源:皮肤科主任吴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