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风起云涌,美国那边加强出口管制后,中国芯片进口量确实出现过波动。拿数据来说,2022年进口芯片数量比前一年少了970亿颗左右,到2023年全年降幅扩大到1000亿颗以上,这几年累计下来,进口减少总量已经超过400亿颗。
最近几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风起云涌,美国那边加强出口管制后,中国芯片进口量确实出现过波动。拿数据来说,2022年进口芯片数量比前一年少了970亿颗左右,到2023年全年降幅扩大到1000亿颗以上,这几年累计下来,进口减少总量已经超过400亿颗。
海关统计显示,2023年进口总量是4795亿个,金额3494亿美元,比2022年下降了10.8%和15.4%。
进入2024年,虽然总量回升到5491.8亿颗,金额3856.4亿美元,增长了14.52%和10.38%,但这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反弹,尤其是AI和汽车电子拉动。
不过,2025年头四个月,进口量1813.3亿颗,金额1231.7亿美元,跟去年同期比,金额下滑了点,颗粒数增速也放缓了。这说明本土替代在逐步发力,不再像以前那么依赖进口货。
为什么进口会减少呢?主要是外部环境变了。美国从2019年开始针对华为等企业收紧半导体出口,2020年扩展到更多领域,2022年又禁止14纳米以下芯片和工具出口。
这直接影响了三星、台积电这些代工厂,它们用美国技术,就得遵守规则,暂停对部分中国客户的供货。
结果,国内企业开始转向自力更生。华为是最典型的例子,2019年芯片供应中断后,2020年成立了哈勃投资公司,专门投半导体产业链。
到2021年底,哈勃投了多家材料和设备供应商,推动硅片、化学品国产化。2022年,美国规则升级,华为加大内部研发,团队攻克麒麟芯片瓶颈,还跟中芯国际合作测试7纳米原型。
2023年,Mate 60 Pro上市,用了本土7纳米麒麟9000S处理器,这是全链条自主的商用首款,销量超预期,把本土芯片在手机领域的应用比例从15%推到25%。
中芯国际也动作频频,2022年起在北京建新厂,投资几百亿,目标把14纳米月产能提到5万片晶圆。长江存储2023年优化128层NAND闪存,良率从70%提到90%,靠本土设备调试。
2024年,美国管制再紧,荷兰配合限售高端DUV机型,中国厂商就囤中端DUV,转向本土光刻验证。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那年工厂测试,首次上中芯试产线,光源稳定性有问题,但迭代后2024年底良率到85%。
华为跟伙伴合作,2024年国产替换超过1.5万种元器件,电路板国产率从60%到80%。供应链重构,从日韩转本土化学气体和掩膜板。2025年,中芯上海厂月产能增到4万片,专注AI芯片。
长江存储Xtacking 3.0上半年商用,性能接近三星。华为昇腾910C年初小批量出货,计算力比前代高30%。寒武纪2025年新神经网络处理器,全球份额从5%到8%。
这些进展不是一蹴而就,2023到2024年,供应链中断让项目延期,中芯7纳米线调试推迟仨月。2025上半年,半导体投资总额4550亿元,比2024同期降9.8%,但设备采购资金猛增,显示倾斜本土产能。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2023年会议上说,中国掌握14纳米量产,良率国际标准。比尔盖茨同年表示,美国管制挡不住中国高性能芯片。2024年,外媒报道中国从日本设备进口降2.9%,转本土替代。
2025年,设备自给率预计40%,AMIES等新企业展示90纳米光刻系统,虽落后ASML,但撑成熟工艺。
产业链协作体现在联合实验室,华为中芯2024合作测试N+1工艺,小规模试产,对准误差问题用软件优化解决。2025年,中国芯片出口额增长15%,覆盖东南亚,显示自立初见成效。
再说光刻机这块,ASML是中国厂商大客户。2023年,中国订单金额600亿元,占未交付订单20%,DUV平均售价1.5亿元,算下来需交付约400台。
2024年采购额到800亿元,全年ASML售DUV 374台,中国份额大。2025年一季度,订单超预期,财务官说交付量增。尽管EUV限售,DUV支撑工厂扩建,中芯北京上海新线。
ASML 2024三季度财报显示,中国销售占比49%,但2025预计降到20%,从50%回调,因为 backlog 清完,非中国市场回暖。
荷兰政府分享美国安全关切,研究新规,可能影响DUV出口某些厂。但ASML说,长远需求不受影响,基于全球半导体需求。2024年,中国成全球最大芯片设备市场,规模500亿美元,连续5年第一,代表扩产规模全球顶。
本土芯片数量越来越多,制造技术进步快。张忠谋支持美国芯片战,因为中国能量产14纳米,良率世界领先。7纳米工艺2024完成小规模试产,N+1也起步。
最关键,中芯连续四次扩产,2025年底折合八寸晶圆产能超70万片,新厂产不同芯片。28纳米成熟工艺风险低,华为联合厂商2023实现14纳米以上EDA国产化,推动芯片前进。
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2023验证,2025上生产线。台积电工程师评估几家中企芯片算力难测,比尔盖茨说规则挡不住高性能芯片。
自给率方面,外媒观点分歧。摩根士丹利报告,2024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22%,2025到23%,2026到25%。但国内数据认为超40%,因为计算方式不同,很多廉价进口没替换,但实际能力强。
TechInsights预测2027到26.6%,但诺贝尔奖得主萨金特预言,不超10年中国造更好芯片。工信部数据,2025自给率50%,2030建完整产业链。
牛津经济研究所说,中国短期难完全自给,设备材料壁垒高,但限制加速进程。全球地缘背景下,中国自主化崛起,重点企业突围风险并存。
中国芯时代,外媒感叹自给自足路长,但势头强劲。2025二季度展望,AI和国产双驱。芯片出口1309亿美元,进口持续调整,中国走向全球。
机构说2025设备进口缩减,美日荷受伤。无惧围堵,2024国产超4000亿颗,出口破万亿。贸易逆差缩小,自给率渐升。
总的看,这场博弈推动中国从依赖到自立,进口减少、设备采购、技术迭代,铺就芯时代路。外媒承认,规则难完全阻挡,未来充满潜力。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