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中巴划界,耿飚建议将坎巨提划归巴方,中央考虑后批示:同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7:55 2

摘要:1956年盛夏,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气温逼近四十度。刚自瑞典返回的耿飚在机舱门口停了半秒,滚烫的热浪扑面而来,他暗暗嘀咕一句:“这火炉名不虚传。”此刻的他已不是战场上的纵队参谋长,而是肩负“打开西大门”嘱托的驻巴大使。

1956年盛夏,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气温逼近四十度。刚自瑞典返回的耿飚在机舱门口停了半秒,滚烫的热浪扑面而来,他暗暗嘀咕一句:“这火炉名不虚传。”此刻的他已不是战场上的纵队参谋长,而是肩负“打开西大门”嘱托的驻巴大使。

巴基斯坦对这位新中国将军大使格外上心。总统米尔扎破例在国书尚未递交前就与耿飚会面,寒暄后拍了拍他的臂膀:“有事直接来找我。”一句看似随口的承诺,为两国后续一连串互动埋下伏笔。

一年后,季风带来罕见洪灾,粮食减产严重。巴方向耿飚求援,表达得相当直白。耿飚连夜发出加急电报,请求国内以平价出售六万吨大米并无偿援助四千吨。周总理批了“可行”两字,还加了一句批注:“勿张扬”。所以,白色麻袋上只印“China”,省去了“援助”两字;然而巴方却在广播里连说“朋友送粮”,侧面诠释了“沉默的善意”。

援粮风波刚平,勘界问题便摆上桌面。耿飚在清理旧档案时发现一份民国后期地图,赫然将坎巨提标作中国“飞地”。他叫来地理顾问细看,“这块地若只是纸面所有,说轻了徒增纠纷,说重了影响信任。”顾问点头,提出可行办法:参考历史习惯线,尊重现实管控。

事情并不简单。坎巨提位于喀喇昆仑北麓,雪岭、冰川、河谷交错,英印时期划界混乱。自巴独立后,该地区一直由巴方驻军补给,行政、宗教、贸易网络完全向南倾斜。耿飚反复比对清代边务记录,又翻出1917年英属印度勘界文件,结论呼之欲出:名义上算中国,实际上远离新疆腹地,鞭长莫及。

1962年初冬,耿飚回京作年终述职。汇报末尾,他主动提出建议:“坎巨提划归巴方,换取整体边界一次到位。”在座干部一时沉默。几天后的小范围讨论里,赞成与顾虑并存。有人担心让渡领土先例,有人顾忌国内舆情。耿飚只是把英国旧图、清代案卷一份份摆上桌:“名不符实,坐地生隙,不如明算账。”言辞并不激烈,却句句在点。

12月下旬,中央专门会议研究此案。周总理最后发言:“既然历史凭据薄弱、现实管理在彼,退一步有利全局。”毛主席点头:“安定四邻重于一隅之地。”批示简短明了:“同意。”

进入1963年,磋商节奏明显加快。3月2日,《中巴边界协定》在北京签字,七条文本第一条就确认以传统习惯线为基础。坎巨提交予巴基斯坦,同时巴方将喀喇昆仑山走廊五千三百余平方公里划入中国,新疆西南边界由此封口成线。

划界完成,运输通道提上日程。耿飚据此力推公路方案:喀什—塔科特,全长一千多公里。巴基斯坦工程师看完草案直摇头:“冰川崩塌、高寒缺氧,能通车?”耿飚答得干脆:“修成再说。”1966年3月,两国政府把协议签了。此后十余年,双方筑路军人先后付出近千万人工,才有了后来地图上那条“中巴友谊公路”。

坎巨提一案在国际上少有波澜,却在巴基斯坦引起正面反响。米尔扎公开评价:“中国朋友用行动诠释尊重。”西方媒体则惊讶——冷战高压下,北京竟能以协商方式解决争议地带。事实胜于臆测,南亚某些原本观望的国家也悄悄调低了对华警惕。

耿飚履任巴基斯坦仅三年,边界、粮援、公路三件事先后落地。回国后,他留下一份厚厚的工作笔记。扉页只写一句话:“弄清史实,尊重现实,才能赢得未来。”无需长篇大论,这就是当时中华外交的干脆与务实。

来源:谈古论今历史有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