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动车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汽车行业祭出了一张新牌 —— 增程式电动车。这项在中国已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技术,随着现代汽车正式公布量产计划,在韩国国内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那么,这项技术究竟是照亮电动车未来的希望,还是又一场 “披着环保外衣” 争议的开端?
这里是全网最专业和权威的韩系车和韩国车市系列内容,【韩系动向】第1664期。
在电动车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汽车行业祭出了一张新牌 —— 增程式电动车。这项在中国已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技术,随着现代汽车正式公布量产计划,在韩国国内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那么,这项技术究竟是照亮电动车未来的希望,还是又一场 “披着环保外衣” 争议的开端?
现代汽车的 EREV 挑战
现代汽车在今年纽约举办的 CEO(首席执行官)投资者日上,公布了 2027 年推出 EREV 的具体目标。
其首要目标车型是捷尼赛思 GV70 EREV 北美版。现代计划先向北美市场投放现代与捷尼赛思品牌的中型 SUV,目标年销量超 8 万辆。该技术将率先应用于胜达与 GV70,2028-2029 年计划推出的皮卡车型也将搭载 EREV。
技术层面,现代通过仅用两台电机实现四轮驱动,提升了效率;同时利用现有发动机,并将电池容量缩减约 30%,相比同级电动车具备了成本竞争力。性能上,现代目标是满油满电状态下续航超 900 公里,彻底解决续航焦虑问题。
欧洲的警告:会重蹈 PHEV 的覆辙吗?
欧洲清洁交通倡导组织 “运输与环境协会”(T&E)提出了尖锐批评,称 EREV 在中国市场电池耗尽时,污染物排放量与普通汽油车相当。
这种担忧的背后,是欧洲 PHEV 的惨痛失败。欧洲多项研究得出惊人结论:PHEV 车主为享受税收优惠购车后,却几乎不充电;车辆载着沉重电池仅靠汽油行驶,排放的废气反而比普通内燃机汽车更多。
T&E 警告,EREV 也可能陷入同样的陷阱:“虽然 EREV 拥有续航更长、电机功率更强、支持快充等技术优势,但大容量油箱的存在,会让用户倾向于主要使用内燃机模式行驶。”
中国的成功公式:70% 纯电行驶率
但在中国,EREV 确实创造了环境效益 —— 中国 EREV 的 “效用系数”(即纯电模式行驶比例)超过 70%,意味着车主实际会充电,且大部分行驶依赖电力。
中国的成功因素有三点:第一,拥有全球顶尖的充电基础设施,随时随地可充电;第二,电动车驾驶已成为社会日常,充电习惯普遍养成;第三,大型车型搭载大容量电池,单次充电续航里程长。
反观美国与欧洲,充电基础设施远不及中国,电动车文化也尚未扎根。T&E 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成功公式难以直接复制。
设计核心:小油箱、小发动机
T&E 并非反对 EREV 本身,反而呼吁更合理的设计,核心是 “鼓励纯电行驶” 的结构规划。
第一,需缩小油箱。目前许多 EREV 搭载 70-80 升大容量油箱,不充电也能行驶数百公里;若将油箱限制在 30-40 升,日常行驶便只能依赖电力,仅长途出行时需发动机辅助。
第二,避免使用过大排量的发动机。若像吉普大切诺基 EREV 那样搭载 3.6 升 V6 发动机(动力足以应对所有工况),用户便失去充电动力;而采用 1.5 升左右的高效小排量发动机,能促使用户为追求更好性能而主动充电。
现代汽车的思路值得关注:通过缩减 30% 电池容量、用两台电机实现 900 公里续航,试图在效率与实用性间找到平衡。但这一设计能否转化为用户的实际充电习惯,仍需市场验证。
实用主义 vs 纯粹主义
关于 EREV 的争议,本质上是电动车转型战略的核心分歧:是选择 “虽不完美,但能立即减少排放” 的实用方案,还是专注于 “全面转向纯电” 的彻底转型?
实用主义者认为,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当下,EREV 能让用户在无续航焦虑的同时,享受纯电行驶的优势;只要使用得当,纯电行驶率可超 70%,相比内燃机汽车能大幅减少排放。现代汽车的战略更偏向这一立场 —— 既维持 2030 年推出 21 款纯电车型的目标,又通过 EREV 度过转型过渡期。
追求纯电的阵营则以 PHEV 的失败为例,认为 “内燃机这一‘退路’的存在,最终会让用户依赖它”;他们主张,长期来看,明确纯电方向比模糊的过渡方案更有效,应将资源集中于电池技术与充电基建,而非分散到过渡技术上。
未来尚未定局
截至 2025 年,EREV 的未来仍不明朗。中国的成功能否在其他市场复制,未来数年将见分晓。
在美国市场,现代等车企如何设计、营销 EREV 是关键:若仅将其视为 “电动车销量低迷的临时解决方案”,便可能重蹈 PHEV 覆辙;若认真采用 “鼓励纯电行驶” 的设计,它或能成为有意义的转型技术。
若欧洲坚持 2035 年内燃机汽车销售禁令,EREV 的生命周期可能仅 10 年 —— 车企是否愿意为这短暂周期投入大量资源,仍是未知数。
归根结底,EREV 争议的核心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使用方式:同一项技术,在中国可助力环境改善,在欧洲却可能沦为 “漂绿” 工具。若能结合 “小油箱、高效小排量发动机、大容量电池、快充能力”,EREV 就能成为 “日常纯电、长途仅用辅助发动机” 的理想形态。
现代汽车能否平衡好这一关系,北美消费者又会如何反应,将决定 EREV 未来的命运。缩减 30% 电池容量虽对降低成本合理,却可能不利于提升纯电行驶率;若 900 公里续航依赖大容量油箱,T&E 的担忧也可能成为现实。
正如 T&E 警告的,无节制延长内燃机技术生命周期,可能将汽车行业推向死胡同;但并非所有消费者都已做好立即转向纯电的准备。在这一困境中,EREV 既可能成为实用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沦为又一场 “漂绿”—— 最终结果,取决于车企的诚意、消费者的态度,以及政府的智慧。
来源:郑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