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长宁警方侦破一起虚构“清北名师一对一伴学”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涉案金额近30万元。这起案件中,诈骗团伙通过伪造名校背景、虚构成功案例、操控虚假家长群等手段,精准收割家长焦虑,揭开了教育类诈骗的典型套路 。
近日,上海长宁警方侦破一起虚构“清北名师一对一伴学”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涉案金额近30万元。这起案件中,诈骗团伙通过伪造名校背景、虚构成功案例、操控虚假家长群等手段,精准收割家长焦虑,揭开了教育类诈骗的典型套路 。
一、“清北名师”背后的骗局真相
1. 虚假宣传的连环套
犯罪团伙以“智慧课堂”平台为幌子,在社交平台发布“家长”贴文,宣称通过“清北名师”辅导,孩子成绩显著提升并考入名校。家长王女士回忆,对方不仅展示“北大名师”直播课,还在群内营造“抢购热潮”,承诺“试学不满意全额退款”,诱导其支付1.3万元购买课程 。然而,付款后学习网站无法登录,所谓“一对一伴学”从未启动,客服反而以“违约”为由终止服务。
2. 一人分饰多角的演技派
调查发现,“北大名师”“客服”“班主任”等角色均由主犯王某一人扮演。他通过预设话术模板,在群内用虚假账号发布“孩子进步神速”的聊天记录,甚至伪造退款凭证打消家长疑虑。一个近百人的家长群中,往往只有一名真实用户,其余全是“托儿” 。
3. 空壳公司的障眼法
该团伙注册多家“皮包公司”,利用虚假地址逃避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涉案公司在上海无实际办公场所,法人名下关联企业均存在大量消费投诉记录。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操作,凸显了诈骗团伙的反侦查意识 。
二、法律视角下的诈骗定性
1.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罪需满足三个核心要素:虚构事实(如伪造名校师资)、隐瞒真相(如未提供服务)、非法占有目的(如卷款潜逃)。本案中,犯罪团伙通过系统性欺骗手段,使家长基于错误认识支付费用,完全符合诈骗罪构成 。
2. 电信诈骗的加重情节
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属于“其他严重情节”。本案中,团伙通过社交平台广泛引流、操控虚假家长群,符合电信诈骗特征,量刑时可能从重处罚。
3. 合同诈骗与普通诈骗的界分
若诈骗行为主要依托合同实施并扰乱市场秩序,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但本案中,合同仅为诈骗工具,家长受骗的核心原因是对“名师资质”的误信,而非合同本身的履行问题,因此更符合普通诈骗罪认定 。
三、家长如何识破教育类诈骗陷阱?
1. 警惕过度承诺与紧迫感营销
“保提分”“包录取”等绝对化宣传多为骗局。正规教育机构不会承诺考试结果,更不会催促家长“限时缴费”。本案中,骗子通过“试学名额仅剩3个”等话术制造焦虑,诱导家长仓促付款 。
2. 核实机构资质与教师身份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公司注册信息,要求机构提供教师资质证明(如毕业证、教师资格证)。本案中,“智慧课堂”无法提供任何师资证明,且公司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符 。
3. 慎入家长群与陌生人社交
诈骗团伙常通过伪造“家长”身份渗透真实社群,发布虚假好评。家长应通过学校官方渠道加入家长群,对陌生人发送的学习资料、课程链接保持警惕。潮州警方曾破获冒充“班主任”在家长群收取“资料费”的案件,9名家长40分钟内被骗4455元。
4. 保存证据与及时维权
一旦发现受骗,立即保存合同、付款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上海松江警方曾破获“招转培”诈骗案,通过跨省协作追回2000余万元损失;万州警方成功追回1.1万元“转学打点费”,均得益于受害人及时固定证据 。
四、典型案例参照
1. 上海同类案件的量刑标准
2025年7月,上海长宁法院审理一起升学诈骗案,被告人顾某谎称“内部渠道”免试入学,骗取12万余元,因“数额巨大”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 。本案涉案金额近30万元,若罪名成立,主犯可能面临更重刑罚。
2. 虚假宣传的行政处罚依据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利用虚假交易、虚构用户评价等手段进行商业宣传,可处20万至200万元罚款。2021年,西安作业帮员工因在家长群当“托儿”被行政处罚,彰显了监管部门对虚假营销的零容忍。
教育是家庭的希望,但切勿让“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成为骗子的“提款机”。面对形形色色的教育类广告,家长需保持清醒头脑,用法律武器守护孩子的未来。正如上海警方反复强调的:“凡是要求先付费再服务、承诺‘稳赚不赔’的,99%是诈骗!”
来源:烨霖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