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岐山四百年:周原甲骨里藏着的礼乐密码与王朝创业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7:32 2

摘要:咱们都知道《封神演义》里写的吧?“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说的就是商纣王那会儿的都城朝歌;而西岐呢,“凤鸣岐山,圣人出”的传说,又给这座周人崛起的老地方添了不少神秘感。

朝歌和西岐:两座老都城的千年故事

咱们都知道《封神演义》里写的吧?“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说的就是商纣王那会儿的都城朝歌;而西岐呢,“凤鸣岐山,圣人出”的传说,又给这座周人崛起的老地方添了不少神秘感。

其实啊,这俩地方在历史上都不是简单的“老城区”,一个是王朝末年的“最后舞台”,一个是周人打天下的“根据地”。

如今呢,它们都成了黄土堆里的老遗迹,就那么静静地躺着,跟你我讲着几千年前的事儿——那时候王朝换了又换,故事一波接一波。

先说说西岐:从“搬家”到“规矩的祖宗”

西岐的故事,得从周人早期“搬家”说起。

最早周人在公刘那会儿迁到豳地(就是现在的陕西彬县附近),在黄土地上挣扎了好几百年,日子过得挺苦。

后来古公亶父带着族人,翻山越岭(就是梁山),一直走到渭水北岸的岐山下。

你猜怎么着?古公亶父在这儿“开地营筑,立城郭,建宗庙,立社稷”,正式把西岐当成了自己的“老巢”。

《诗经·大雅·绵》里就写:“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说的就是他带着人骑马赶路,终于到了岐山脚下的事儿——这哪是简单的搬家啊,简直是“筚路蓝缕”,辛辛苦苦打天下。

西岐最神的,除了古公亶父的“创业故事”,还有“凤鸣岐山”的传说。

古人都说,凤凰是神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它一叫,就说明“天命归周”了。

这故事听着像神话,但在周人心里,这可是“我们要当新天子”的信号。

不过,西岐的厉害可不止在传说里。

现在的岐山县,地下埋着个“周原遗址”,那可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之乡”。

1976年,考古队在凤雏遗址挖出了1.7万多片刻着字的骨头,上面有“周方伯”“文王”这样的词儿——这一下子就证实了,西岐确实是周人早期的都城。

更绝的是,这些甲骨文的字已经很成熟了,不光记祭祀、打仗,连种地的事儿都写,简直是“周朝的日记”,给咱们研究周初历史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后来在周公庙遗址,又挖出了西周时期的大宫殿基址,布局跟《周礼》里说的“匠人营国”一模一样——就是“四合院”的样式,前堂后室,左右对称。

这一下子就知道了,周人建都城的智慧,老早以前就有了。

从公刘迁豳到周武王伐纣,周人在西岐经营了四百多年。

这四百多年里,不光孕育出“敬天保民”的想法(就是“我们得对得起老天爷,也得对老百姓好”),还搞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礼乐制度”。

谁搞的呢?就是周公旦。

他在西岐“制礼作乐”,把“规矩”和“音乐礼仪”揉到生活里:天子、诸侯、大夫、士,谁该坐哪儿、说话啥语气;结婚、办丧事、吃饭喝酒,甚至跳什么舞、奏什么乐,都在西岐慢慢定下来了。

现在岐山县的博物馆里,还摆着当年周人用的青铜礼器——鼎啊、簋啊,一排一排的,花纹复杂得很。

每一件上面都刻着“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老天爷不会老帮着谁,只帮有德行的人),这可是周人最核心的想法。

再聊聊朝歌:从“新都”到“王朝的终点”

要说朝歌,那跟西岐的“文雅”不一样,它带着商纣王最后那股子霸气。

商纣王帝辛(就是“纣王”)把都城从“沬邑”(现在的淇县附近)迁到朝歌时,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这座他寄予厚望的“新都”,会成商朝的“终点”。

“朝歌”这名字,《水经注》说“朝歌山在其南,是山之东有朝歌城”,也有人说“朝歌”是“高歌黎明”的意思,纣王想让这地方永远“天亮”,王朝长治久安。

可实际上,朝歌的“霸气”没维持多久。

商末的朝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考古发现,朝歌城的范围差不多是现在淇县县城加上周边,面积有20多平方公里,城墙一圈套一圈(三重城墙),城里分着宫殿区、手工业区、居民区,跟个大社区似的。

1980年代,考古队在淇县挖到了商王宫殿遗址,出土了好多陶水管、板瓦、瓦当——这说明当时的排水系统、盖房子的技术都挺成熟了,可不是小地方能比的。

城西的鹿台遗址更厉害,挖出了大量青铜礼器和玉器,其中一件“司母辛鼎”,上面刻着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功绩,直接证明了朝歌就是商代晚期的政治中心。

不过,纣王在史书里总被写成“暴君”,其实也不全是。

他亲自带兵平定东夷,把商朝势力伸到了江淮那边,算是给中华文明融合帮了大忙。

但问题是,他太能“折腾”了:修鹿台,把老百姓的钱都聚到那儿;搞“酒池肉林”,天天喝酒吃肉,不管百姓死活;还发明严刑峻法,杀了好多忠臣(比干就是最有名的一个)。

后来他把主力部队都派去东线打东夷,西岐的周武王瞅准机会,带着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800多个部落,在牧野(现在河南新乡附近)列阵誓师,历数纣王罪状:“现在商王受(纣王),光听女人的话;把祖宗的祭祀都扔了不管;连自己的亲戚都不用……”

这场仗就是“牧野之战”,决定了两个王朝的命运。

结果周军赢了,纣王跑回鹿台,自焚而死,商朝就这么没了。

老遗迹里的新故事

牧野之战后,朝歌作为都城的历史就结束了。

周武王没在这儿建都,但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朝歌,可后来“三监之乱”(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造反)被周公平定后,朝歌就慢慢变成边陲小镇了。

现在淇县的朝歌镇,还能看到摘星台、纣王墓这些老地方,当地老人会指着一处土坡说:“那就是当年鹿台的遗址。”考古队在这儿还挖出过商代甲骨文,其中一片刻着“在沬贞,王其田”,直接证明了“沬邑”就是朝歌的前身。

西岐的运气比朝歌好点。

周人灭商后,把都城迁到了沣京、镐京(现在西安附近),但西岐作为“周原”,一直是王室宗庙所在地,相当于“祖宗老家”。

直到秦朝统一六国,它的政治地位才慢慢被取代。

现在去岐山县,你会发现田野里到处都是陶片、瓦当,当地村民翻地时偶尔还能挖出青铜器。

就像李大叔家院子里摆着的那个西周青铜鼎残片,他摸着说:“我们这儿的土,都是宝贝土啊!”2021年,周原遗址又出土了一批甲骨,其中一片写着周王“征楚”的事儿,给研究周初对外战争又添了新线索。

朝歌和西岐,这两座老都城,就像历史的“活化石”。

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从“敬神”到“重德”的转变——周人在西岐搞出礼乐,教大家“讲规矩、有德行”;而朝歌的兴衰,又让后人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

现在站在岐山县的周公庙前,看千年银杏枝繁叶茂;走在淇县的摘星台上,听风吹过黄土的呜咽,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动静:周人制礼作乐的歌声,纣王面对覆灭的叹息,还有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深深印记。

历史会走,但有些记忆永远鲜活。

朝歌和西岐,虽然不再有当年的辉煌,可它们用沉默的遗迹告诉我们:文明的根,永远扎在脚下的土地里,越老越坚韧,越久越绵长。

来源:云逸音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