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上,一个项目你反复确认细节,生怕下属出错,结果自己身心俱疲,团队也怨声载道; 家庭里,你对孩子的学习严防死守,从作息到交友,无一不控,结果孩子却越来越叛逆,亲子关系降到冰点; 情感中,你对伴侣的行踪时刻关心,一条信息没秒回,就心烦意乱、胡思乱想……
你是否也陷入了这样的循环?
工作上,一个项目你反复确认细节,生怕下属出错,结果自己身心俱疲,团队也怨声载道; 家庭里,你对孩子的学习严防死守,从作息到交友,无一不控,结果孩子却越来越叛逆,亲子关系降到冰点; 情感中,你对伴侣的行踪时刻关心,一条信息没秒回,就心烦意乱、胡思乱想……
我们总以为“控制”能带来安全感,能让一切按我们的剧本上演。 可结果往往是,我们越想抓住什么,什么就越像指缝间的沙,流失得越快。
为什么会这样? 半世繁华,半世僧衣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用他一生的修行给出了答案: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
读懂这句话,一身轻松。
我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控制”? 说到底,是源于内心的“恐惧”。
害怕失序,害怕未知,害怕事情脱离“应有”的轨道。 我们试图用“控制”,给自己编织一张安全网。
但正如心理学上的“讽刺过程理论”(Ironic Process Theory)所揭示的:你越想压抑一个念头(比如“别去想那只白熊”),那只白熊就越会频繁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控制,也是如此。 你越想控制孩子不玩手机,你的全部注意力就锁死在了“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上。 你一刻不停地监督、唠叨、发火,你所有的情绪都被这件事牵着走。
你以为是你在控制孩子? 不,是“孩子玩手机”这件事,牢牢地控制了你的喜怒哀乐。
你越想控制爱人的忠诚,你就越会捕风捉影,任何蛛丝马迹都能让你崩溃。 你以为是你在捍卫爱情? 不,是你的“不安全感”,彻底控制了你的理智和生活。
弘一法师所说的“控制了你”,就是这个意思。 当你把全部的能量都聚焦于“掌控”某人某事时,你就成了它的“奴隶”。你失去了内心的自由,失去了对生活其他美好的感知力。
你不再是你自己,你只是那个“控制欲”的提线木偶。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世间万物,莫不如此。控制一旦过了界,带来的不是秩序,而是“折磨”。
首先,折磨的是关系。 没有谁喜欢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在亲子关系中,控制欲强的父母,养出的大多是两种孩子:一种是毫无主见的“巨婴”,另一种是极度叛逆的“刺猬”。 在亲密关系里,“控制”更是毒药。它以“爱”为名,行“剥夺”之实,最终让对方只想逃离。
其次,折磨的是自己。 一个“控制狂”,必定是一个“内耗”极其严重的人。 因为外界永远不可能100%符合你的预期。 事情一旦失控,你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为了维持那种“掌控感”,你不得不耗费海量的精神能量,时刻保持警惕。
你睡不好,吃不香,活得像一根时刻紧绷的弦。 这,不就是弘一法师所说的“折磨”吗?
你拼尽全力想抓住一切,最后却发现,除了满身的疲惫,你什么也没得到。 你赢了道理,却输了感情;你维持了表面的“秩序”,却失去了内心的“安宁”。
弘一法师的前半生,叫李叔同。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诗词书画、金石篆刻、音乐戏剧,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他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活得绚烂至极。
如果说李叔同的前半生是“绚烂之极”的“掌控”,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是“平淡归真”的“放手”。
1918年,38岁的他,在人生最顶峰时,选择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他放下了显赫的声名,放下了美满的家庭,放下了世人艳羡的一切。
世人看不懂,觉得他“抛妻弃子”,是“失控”了。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不是失去,这是“获得”。
他放下了对“我执”的控制,却获得了内心的究竟圆满。
他不再是那个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李叔同,他只是那个“一箪食,一瓢饮”的弘一。 他的人生,从“加法”切换到了“减法”。 他不再试图控制外界的评价,不再试图掌控世俗的成就,他只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他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这便是看透了“控制”与“无常”后的通透。
控制,是人的本能;而放手,才是人生的修行。 当你不再执着于“必须怎样”,你才能坦然接受“可以怎样”。
我们大多数人,成不了弘一法师。 但他的智慧,却可以帮我们解开当下的“心结”。 当你被“控制欲”折磨时,不妨试试做这3件事:
第一件事:接纳“无常”,是人生的必修课。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你无法控制天气,无法控制他人的思想,甚至无法控制下一秒的突发状况。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越想抓住,越是虚妄。不如学着接纳“事与愿违”,接纳“人来人往”。 当你的心“允许”一切发生时,你就“控制”了一切。
第二件事:学会“课题分离”,管好自己的事。 你为什么焦虑?因为你总在操心别人的“课题”。 孩子是否努力,是孩子的课题;爱人是否上进,是爱人的课题。 你只能提供帮助和建议,但不能代替他们做决定。 把属于别人的功课还给别人,把自己的精力收回来,专注在“我能做什么”上。 不越界,是最高级的自律,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第三件事:活在“当下”,停止精神内耗。 控制欲强的人,要么活在过去(懊悔当初的“失控”),要么活在未来(担忧未来的“失控”)。 唯独不在“此刻”。 弘一法师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放下对未来的忧思。 去感受这一刻的呼吸,去做好手头这一件小事,去品尝眼前这一口饭菜。 当你全然地活在当下,那些“控制”的念头,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写在最后。
人活一世,真正能被你“控制”的东西,少之又少。 你控制不了别人的嘴,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 你控制不了结果的好坏,但可以控制过程的努力。
真正的强大,不是你能控制多少事,而是你能“接纳”多少事。
就像弘一法师,他放下了俗世的一切,却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安宁。 愿你我都能读懂这份智慧,从今天起,放下“我执”,戒掉“控制”。
当你松开紧握的双手时,你会发现,你拥有的,是整个天空。
你是否也曾被“控制欲”所困扰?你又是如何放过自己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感悟。
如果这篇文章触动了你,请点个【赞】,【分享】给那个你关心的人,愿我们都能活得通透,一身轻松。
来源:静思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