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众之所以疑虑重重,源于现有信息的模糊性。媒体报道仅提及二者存在“关联”,却未明确具体互动细节;而政府在沃拉帕克辞职后,既未公布任何调查进展,也未解释其与BIC银行的关联是否涉及违法违规。
随着区域性网络犯罪与诈骗网络的细节浮出水面,泰国正直面这场舆论风暴,总理阿努廷领导的政府也因此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所有浮出水面的问题中,最受关注的是泰国高级政府官员在诈骗网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是否存在直接参与行为。
财政部副部长沃拉帕克・坦亚翁因被指控与柬埔寨BIC银行存在关联而辞职,该银行由颇具争议的柬埔寨商人伊姆・利克创立。
但这一举措非但没有平息舆论,反而引发了更多合理质疑:沃拉帕克与伊姆・利克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性质?是单纯的商业往来,还是涉及诈骗资金的转移与运作?
公众之所以疑虑重重,源于现有信息的模糊性。媒体报道仅提及二者存在“关联”,却未明确具体互动细节;而政府在沃拉帕克辞职后,既未公布任何调查进展,也未解释其与BIC银行的关联是否涉及违法违规。
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让外界不得不怀疑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利益纠葛,甚至担心有更多政府官员牵涉其中,只是尚未被曝光。
比高官关联更刺痛公众神经的,是泰国政府在“治理标准”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上的双重性。
2023-2024年担任总理的斯雷塔・塔维辛,曾因一次小规模内阁改组而被宪法法院罢免,当时他任命的一名副部长皮奇特・春班,此前因受贿被判入狱6个月,尽管皮奇特在争议曝光后立即辞职,但斯雷塔仍因违反2017年军政府时期颁布的宪法第258条“道德伦理”条款,被认定存在“伦理不当行为”而卸任。
这一过往案例与当前沃拉帕克事件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政府高官涉争议事件,斯雷塔因“任命有前科官员”被罢免,而沃拉帕克涉诈骗关联银行辞职后,却未被启动任何“行为不当”调查。
公众不禁质疑:若对斯雷塔适用的“道德伦理标准”同样适用于沃拉帕克,为何后者无需面对调查?更进一步说,作为现任总理的阿努廷,是否也应因“监管不力”或“团队成员涉争议”而接受类似审查?
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让泰国公众对法律的公正性与政府的治理能力产生深深怀疑,当权力阶层与普通民众适用不同的法律与道德准则时,政府的公信力便会被逐渐侵蚀。
面对这些尖锐疑问,阿努廷政府的应对方式却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在舆论聚焦与不当行为指控面前,有权有势者往往会一边故作无辜、声称“毫不知情”,一边反复否认指控。
而在泰国,这种应对还会更进一步,通过威胁甚至实际发起“针对公众参与的策略性诉讼”,即SLAPP,试图压制舆论监督。
SLAPP诉讼的本质,是利用法律程序恐吓那些敢于揭露权力阶层不当行为的记者、网民或民间组织,使其因担心诉讼成本与时间精力消耗而放弃发声。
此前,包括沃拉帕克在内的涉事官员已威胁对传播相关报道的媒体与个人提起诽谤诉讼,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证明自身清白,反而被视为“欲盖弥彰”的表现,真正清白的官员,更应支持独立调查以还原真相,而非通过诉讼封堵言路。
如今,阿努廷政府若继续回避关键问题、放任权力阶层以SLAPP诉讼压制监督,不仅会让“诈骗门”争议持续发酵,更会彻底摧毁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对泰国而言,唯有启动独立、透明的调查,严格依照宪法与法律标准处理涉事官员,才能重建法律的公正性,挽回国家声誉,也给全球诈骗受害者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来源:社会观察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