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日,杭州上演了一出中国快消行业的“巅峰对决”。下午,宗泽后推出的“娃小智”品牌在发布会上高调喊出“三年50亿”的销售目标,用“0元加盟费”“30万进货送汽车”的政策搅动市场;当晚,宗馥莉麾下的宏胜系就紧急通知经销商:2026年继续销售“娃哈哈”品牌产
10月23日,杭州上演了一出中国快消行业的“巅峰对决”。下午,宗泽后推出的“娃小智”品牌在发布会上高调喊出“三年50亿”的销售目标,用“0元加盟费”“30万进货送汽车”的政策搅动市场;当晚,宗馥莉麾下的宏胜系就紧急通知经销商:2026年继续销售“娃哈哈”品牌产品。这场间隔仅数小时的反转,揭开了国民品牌传承与突围的深层博弈。
在阿里中心的发布会上,娃小智用一套“组合拳”打响了市场进攻的信号。副董事长董文斌明确了阶梯式增长目标: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一季度要实现3亿-5亿元销售额,覆盖100个县区;到2026年底突破10亿元营收,经销商超1000家;最终在2028年达成50亿销售额。
为实现这一目标,娃小智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招商政策:区县级经销商仅需一次性认购10万元产品即可获得独家资格,市级经销商认购下辖50%以上区县资格即可入驻,还可享受“认购五赠一”的激励。更重磅的是,10月26日订货会当天签约的经销商,进货30万、50万可分别获赠价值11.99万、15.58万元的SUV。
产品端,娃小智精准踩中经典与创新两条线:既有AD钙奶、苏打水等承载国民记忆的传统品类,也推出了羽衣甘蓝饮品、坚果盲盒等年轻化产品。据董事长吴坚透露,品牌已接到日、韩、东南亚等多国经销商的接洽意向,此前杭州招商会已签约超150家客户。这场发布会,俨然是宗泽后阵营向市场发起的强势宣言。
就在娃小智的余温未散时,经销商群里的一则通知引发行业震动。山东多位经销商证实,宏胜系业务员已要求其缴纳保证金,2026年将继续销售娃哈哈产品——这意味着,仅存在41天的“娃小宗”品牌正式下线 。
这场反转早有伏笔。9月12日,宏胜系曾以“娃哈哈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存在法律风险”为由,宣布2026年起用“娃小宗”替代原有品牌,并同步完成了3家娃哈哈旗下企业的“宏胜系”更名 。但新品牌自诞生就争议不断:网友吐槽“娃小宗”在宗法中有“非正统”歧义,更关键的是经销商集体抵触——全国80万经销商中六成是合作十余年的“老江湖”,他们深知“娃哈哈”三个字的市场号召力远超新品牌。
品牌价值的悬殊更是无法忽视。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500强》评估娃哈哈品牌价值689亿元,机构GYBrand的测算更是高达911.87亿元,这背后是几代人的消费记忆。即便宗馥莉2024年带领企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53%,拉回十年前规模,但脱离经典品牌的支撑,新品牌仍难以立足。从2月密集注册商标到9月官宣替换,再到10月紧急叫停,“娃小宗”的短命印证了国民品牌资产的不可替代性。
这场一日反转的核心,本质是老品牌转型的“试错与纠偏”。宗馥莉的改革困境并非个例:品牌端想摆脱“爸妈辈饮品”标签,却因包装陈旧、营销零散陷入被动,甚至出现“官方不动网友改国风包装”的尴尬;渠道端推进数字化改造时,因缺乏配套培训和补贴,让操作能力薄弱的老经销商无所适从,引发窜货乱象和数据上报流于形式的问题 。
娃小智的崛起与娃哈哈的回归,恰恰指出了老品牌转型的关键:守得住经典,才能玩得转新潮。大白兔奶糖保留经典口感,通过香水、奶茶跨界破圈;李宁激活“中国李宁”IP,实现传统与潮牌的融合,这些案例都证明:经典IP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根基。娃哈哈手握AD钙奶、八宝粥等王牌,本可通过童年主题店、露营便携装等形式焕发新生,却一度陷入“丢西瓜捡芝麻”的误区。
渠道改革同样需要“循序渐进”。娃哈哈的80万经销商不是包袱,而是熟悉本地市场的“宝藏资源”。与其用数字化工具强行替换,不如通过上门培训、“老带新”搭档、社群团购试点等方式赋能,让传统渠道与新玩法共生。宗馥莉此次重启娃哈哈,正是看懂了“人情关”与“市场关”的双重重要性。
从娃小智的50亿豪言到娃哈哈的紧急回归,一日之内的剧情反转,为所有国民品牌敲响了警钟:品牌转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术。娃哈哈的价值不仅在于911亿的品牌评估,更在于深入消费者心智的情感联结;宗馥莉的及时纠偏,既是对市场反馈的回应,也是对品牌资产的敬畏。
接下来的战场更具看点:一边是宗泽后带着娃小智,用高激励政策挖角市场;一边是宗馥莉手握娃哈哈招牌,需在稳住AD钙奶等基本盘的同时孵化新品,还要破解渠道数字化的难题。这场博弈的结果,或许将改写中国快消行业的格局。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资本如何角力,能留住“童年味道”、持续带来优质产品的品牌,才会真正赢得市场。毕竟,能被记住几十年的老品牌本就不多,守住这份记忆,就是守住了品牌最珍贵的底色。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