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中,传统的泡澡汤池被巧妙地一分为二,一半是漂浮着辣椒、茄子的“红汤”,另一半则是模拟“白汤”的清池。商家宣称,红色源自玫瑰花瓣,辣椒也选用了不辣的品种,并强调其有“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这场看似热闹的视觉奇观,值得我们拨开蒸腾的水汽,进行一番冷静的品味。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一洗浴中心推出的真人版“鸳鸯火锅”汤池,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视频中,传统的泡澡汤池被巧妙地一分为二,一半是漂浮着辣椒、茄子的“红汤”,另一半则是模拟“白汤”的清池。商家宣称,红色源自玫瑰花瓣,辣椒也选用了不辣的品种,并强调其有“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这场看似热闹的视觉奇观,值得我们拨开蒸腾的水汽,进行一番冷静的品味。
其一,创意出圈,本质是体验经济的极致化呈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服务业中,“网红经济”驱动着商家不断挖掘新奇、独特的体验来吸引客流。
将东北人熟悉的洗浴文化与川渝名菜“鸳鸯火锅”进行跨界结合,无疑是一次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营销。它精准地抓住了现代消费者追求新奇、乐于分享的社交心理。
当顾客置身于这口“大锅”之中,他们消费的已不仅仅是洗浴服务,更是一种可供拍摄、传播的社交货币和一段难忘的谈资。从商业策划的角度看,这个创意成功地让一家普通的洗浴中心在信息洪流中实现了“出圈”,其营销效果已然达成。
其二,养生说辞,难掩营销话术的牵强附会。
商家为这款“火锅浴”披上了一件“养生”的外衣,声称其有“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然而,这种说法多少显得有些含混与牵强。无论是玫瑰花瓣还是不辣的辣椒,在巨大的浴池中被高度稀释后,其有效成分能否通过皮肤吸收并达到商家所宣称的养生效果,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更像是为了给这个猎奇的概念寻找一个更“健康”、更“合理”的购买理由,是迎合当下大众健康焦虑的一种营销话术。消费者为之付费的,主要还是猎奇体验,而非确凿的疗效。
其三,热闹背后,是文化符号的浅层消费与娱乐化解构。
“鸳鸯火锅”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饮食文化符号,其背后关联的是围炉而坐的社交情感与舌尖上的味觉狂欢。当它被直接挪用为一个浴池的造型时,虽然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但也不可避免地流于对文化符号的浅层消费和娱乐化解构。这种创新固然有趣,却也可能让文化符号失去其原有的深度与温度,最终只剩下一个可供拍照的空壳。长此以往,这种“万物皆可段子化、奇观化”的倾向,是否会让我们的创意变得浮躁而缺乏根基?
来源:崔哥小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