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周丽雅、宋志强教授团队带领全国40家医疗机构的消化疾病诊疗中心的最新研究,在线发表于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感染病学》;该项最新研究是含新药“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方案,这一方案以更高根除率、更低不良反应和更简便的用药方案,为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周丽雅、宋志强教授团队带领全国40家医疗机构的消化疾病诊疗中心的最新研究,在线发表于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感染病学》;该项最新研究是含新药“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方案,这一方案以更高根除率、更低不良反应和更简便的用药方案,为根治幽门螺杆菌提供了全新路径;相关研究的Ⅲ期临床数据(92%的根除率)确实耀眼,因此此类消息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已经席卷而来,这款药物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有望解决当前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两大痛点:耐药性问题和用药复杂性。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对利福特尼唑普遍敏感,能有效克服高耐药问题。同时,更简便的服药方案有助于患者坚持完成整个疗程,这对于彻底根除病菌至关重要。
根据现有信息,“利福特尼唑”并非市场上已有的其他抗生素(如利福霉素类或利奈唑胺)。它是一个全新的药物,并不属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种类。这项关于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果确实令人鼓舞,它不仅是针对一个影响半数中国人口的公共卫生难题的重大突破,也展现了我国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创新实力。在这片由自媒体点燃的狂欢之下,我们亟须泼一盆理性的冷水:利福特尼唑仍是一款尚未上市的正处于研究阶段的新药物,过度宣传是对科学的误读,也是对公众期待的透支。
首先,必须厘清一个关键事实:实验室的成功 ≠ 药房的现货。 尽管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感染病学》公布的Ⅲ期临床数据(92%的根除率)确实耀眼,但这仅意味着该药物在严格控制的临床试验中证明了其潜力。从“研究成功”到“获批上市”,它仍需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审评。这其中是否存在未知变数?何时能真正走入医院?目前没有任何人能给出确切时间表。自媒体将“有望”和“可能”偷换为“即将”和“必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而且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根除,其根除率在92%。
其次,关于可及性的两大现实问题,被选择性忽略了。
一是价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药,其研发成本高昂,上市初期的定价几何?是否会纳入医保?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在信息空白的情况下,渲染其“普惠性”,无异于为普通消费者画了一张无法充饥的大饼。
二是个体适用性。临床试验是在特定人群(700例初治患者)中进行的,其成果能否在更广泛的真实世界中复现?长期安全性如何?是否会引发新的耐药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来验证。自媒体将复杂严谨的医学进展简化为“一粒见效”的营销话术,是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
我们乐见中国创新药取得的突破,也期待利福特尼唑能为幽门螺杆菌治疗带来真正的变革。但科学的步伐一步不能少,理性的声音一分不能弱。我们呼吁:
给科学一点时间,让审评流程去完成它的使命;给公众一份坦诚,如实告知“未上市”和“待评估”的现状;给流量注入良知,自媒体应成为科学传播的桥梁,而非制造焦虑的推手。在真相面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唯有如此,当新药真正上市那天,我们才能收获一份踏实而可靠的喜悦,而非被流量冲刷后的一地鸡毛。
来源:汪宗军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