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价格半年翻倍!后续购买手机电脑或更贵,真相藏在AI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4:41 2

摘要:16GB DDR4内存条从年初200-300元飙到10月的500元以上,半年涨幅近200%;256G内存卡从618的142元涨到239元,8T硬盘从900元升至1600元。手机端更直观,红米K90 16+512GB版本定价3499元,比限时降价的12+512G

16GB DDR4内存条从年初200-300元飙到10月的500元以上,半年涨幅近200%;256G内存卡从618的142元涨到239元,8T硬盘从900元升至1600元。手机端更直观,红米K90 16+512GB版本定价3499元,比限时降价的12+512GB版本贵出600元,国产旗舰大存储版本普遍涨价300-500元。

来源网络

上游厂商还在推高价格,三星、SK海力士计划四季度将DRAM和NAND闪存价格上调30%,机构预测DRAM全年均价涨幅达25%-26%。HBM(高带宽内存)因AI需求激增,2025年产能已被英伟达、AMD等巨头包场,价格涨幅远超传统存储产品,OpenAI“星际之门”项目每月消耗的90万片DRAM晶圆,就占了全球产能近40%。

这场涨价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AI浪潮下的产业结构性调整。AI服务器对DRAM的需求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对NAND的需求是3倍,HBM在高端GPU成本中占比甚至超过50%。面对这样的需求爆发,三星、美光等厂商纷纷把产能转向HBM、DDR5等高端领域,SK海力士将DDR4产能压缩至20%,美光更是计划退出DDR4市场,直接导致传统存储芯片供应缺口扩大。

来源网络

2024年全球存储厂商已减产10%-25%,美光工厂事故、SK海力士新厂延期又加剧了供应链失衡。下游客户担心后续涨价,开始双倍、三倍下单备货,形成“短缺-囤货-更短缺”的恶性循环。单周跳涨47%的极端情况,就是这种恐慌性采购推波助澜的结果。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涨价不是“短期阵痛”。机构预测2025年NAND Flash价格涨幅将达30%-50%,DRAM合约价四季度还会再涨9%-15%,涨价周期可能延续到2026年二三季度。买手机时,要么多花钱买大存储版本,要么被迫选择存储容量更小的机型;买笔记本电脑,入门级产品受成本激增影响最大,企业采购服务器的成本也水涨船高,服务器内存条价格已跳涨66%。

来源网络

很多人疑惑,国产存储厂商不能填补缺口吗?长江存储等企业虽在加速追赶,但高端领域尤其是HBM技术仍有差距,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国际厂商的产能。不过这轮涨价也给了国产替代机会,关注具备成本控制能力的模组企业,或许能找到产业调整中的机遇。

消费者也有应对办法,刚需用户可以盯紧首销优惠或大促节点,像红米K90 12+512GB限时2899元的价格就很划算;非刚需用户可考虑老款旗舰,比如小米15 Pro 16+512GB补贴价3375元,性价比更高。但要警惕512GB及以上版本手机的涨价趋势,后续可能还会有价格波动。

来源网络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重构产业格局,也会改变普通人的消费选择。”2025年的内存涨价,本质是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必经阶段,是高端制造需求与传统消费需求的一次资源再分配。

我们不必为短期涨价焦虑,更该看到背后的产业升级信号。存储行业强周期属性显著,2026年后可能因扩产出现供应过剩,现在的高价不会一直持续。当下理性消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产品,才是最稳妥的做法。你最近买存储设备或手机时,有没有感受到价格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来源:清华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