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数据显示,我国常见的实体肿瘤在治疗五年后复发率高达30%-50%。但有一位92岁的院士,确诊癌症20多年,不仅没有复发,还活得精神矍铄。他没用什么特效药,也不神秘,就是做到了5个“坚持”。
癌症是很多人最怕听到的诊断,可怕的不只是确诊那一刻的震惊,还有术后、治疗后那些年里如影随形的担忧:复发、转移、失控。
有数据显示,我国常见的实体肿瘤在治疗五年后复发率高达30%-50%。但有一位92岁的院士,确诊癌症20多年,不仅没有复发,还活得精神矍铄。他没用什么特效药,也不神秘,就是做到了5个“坚持”。
这并不是某种“奇迹”,而是一个可以被拆解、被学习的健康行为模式。他的秘诀不在于抗癌,而在于活法。很多人误以为治好癌症靠手术、药物、放化疗,其他都是“辅助”。
但事实是,治疗只是起点,生活才是决定线。这位院士的长期稳定并非偶然,而是每天、每年、每十年里对身体的一种“温柔掌控”。
他坚持的第一个习惯,是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盲目乐观,或者陷入“我没感觉就没事”的麻痹。很多癌症患者在术后几年里忽视体检、忽视小信号,等复查时已是无法挽回的阶段。
这位院士每年都做完整的体检记录,不仅关注肿瘤标志物的波动,还重视血压、血糖、体重这些基础指标。因为他知道,癌细胞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和身体整体代谢、炎症状态、免疫系统关系紧密。
第二个坚持,是不让情绪成为身体的敌人。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情绪对身体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深。长期焦虑、压抑、愤怒,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促炎因子升高,这是肿瘤复发的温床。
院士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保持阅读、写作、与年轻人交流的习惯。他说:“我控制不了疾病,但我可以决定每天怎么看待它。”这不是鸡汤,而是一种经过时间验证的智慧。
第三个习惯,是饮食的“不过分”哲学。他不信偏方,也不吃“神药”,更不会突然改吃某种“抗癌食谱”。他的饭菜很普通,清淡、规律、多样。他不拒绝碳水,也不迷信“戒糖抗癌”,因为他知道:极端饮食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他喜欢吃应季的蔬菜,豆类、鱼类是餐桌常客。饮食不是治病的工具,而是身体修复的保障。而那些每天在“吃这个能不能抗癌”中纠结的患者,反而常常忽略了饮食的基础逻辑——平衡、适度、持续。
第四个坚持,是把运动当作日常的一部分,而不是任务清单的一项。他说,运动不是为了活得更久,而是为了活得更舒服。他每天坚持慢走40分钟,有时在家做伸展和轻量的抗阻训练。他不追求心率,更不看卡路里,只关注自己动起来的节奏和感受。
运动是免疫系统的“加油站”,研究也早已证实,规律的体力活动可以显著降低多种癌症的复发风险。2023年发表在《中国肿瘤临床》的一项研究指出,乳腺癌患者术后每周中等强度运动超过150分钟的群体,其五年无病生存率提高了17.8%。
而他最根本的坚持,是从未把“生病”当作全部身份。很多人在确诊癌症之后,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变成“病人”这个角色:活在复查表里,活在亲人的担心中,活在“我是不是又不对劲了”的自我监控里。
院士说:“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抗癌英雄’,我只是把这事处理了,然后继续过日子。”这种心理弹性,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种“免疫力”。把病当个过程,而不是标签,也许是他能活得平静长久的真正底气。
很多人误以为,这样的状态只有知识分子、专家、条件好的人才能做到。但实际上,这5个坚持里,没有任何一项是“只有他能做”的。
它们不需要昂贵设备,不依赖特殊资源,不仰赖药物干预。它们靠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身体的尊重,一种不把健康交给“运气”的意识。
我见过太多患者,在手术后把全部希望压在药物上,却忽略了每天的饮食是否过量油腻、是否经常熬夜、是否情绪压抑。
也见过一些人,没病的时候不重视身体,一旦查出问题就开始“补”、开始“戒”、开始焦虑。比起这些临时抱佛脚的补救,更重要的是那种在无事时的自律和清醒。
我们常说“与癌共存”,但这个“共存”怎么共,很多人并不清楚。是天天查指标、查百度、查朋友圈?还是像这位院士一样,把注意力从“病”移回到“人”,从治疗移回到生活?
健康不是某个瞬间的结果,而是一种长期行为的积累。就像水滴石穿,不是因为水有多强,而是因为它从未停下。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不可能照搬别人的路径。但其中的精神、方法、逻辑,却是可以借鉴的。
不是要你每天都走一万步,而是别让自己一直久坐;不是非要吃某种“抗癌食物”,而是别让饮食变成情绪的出口或惩罚工具;不是非要乐观,而是别被悲观绑架。
健康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它不在某个“特别的日子”,而藏在每天是否早睡、是否吃得正常、是否动一动、是否把情绪放对地方里。越是平凡的坚持,越容易被低估,但往往也是最有效的“长期主义”。
如果今天你也在与某种病症相处,或者还在担心“如果哪天查出来怎么办”,不妨问问自己:你是否已经在做那些你明知道对身体有益,却因为“没时间”“没动力”而搁置的事?你有没有把健康当作一种必须投资的资产,而不是等出问题才紧急抢修的机器?
这位院士的92岁,不是时间的恩赐,而是日复一日的选择。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康从不是奇迹,而是每一个平凡细节的积累。
与其仰望“抗癌传奇”,不如脚踏实地地过好今天这顿饭、这次睡眠、这场情绪波动。你今天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某种方式回到你身上。你准备好承担这个循环了吗?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倩,王慧娟.运动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23,50(13):668-672.
[2]陈琦,张蕾.肿瘤患者术后饮食营养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40(04):299-303.
[3]赵洁,刘晔,马玉倩.情绪状态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23,30(02):201-205.
来源:袁医师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