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名字这玩意儿到底重不重要?三门峡这地方,光一个“峡”字,听着就带劲,可你要追根溯源,把这片地儿的老名字找出来,有的温柔,有的霸气,有的又拗口得让外地人抓耳挠腮,总之,各有来头。这地儿的名,改了不止一遭,里头有故事,有旧怨,也有点温软的人情在里头。
三门峡:名字一换,味道全变了
你说,名字这玩意儿到底重不重要?三门峡这地方,光一个“峡”字,听着就带劲,可你要追根溯源,把这片地儿的老名字找出来,有的温柔,有的霸气,有的又拗口得让外地人抓耳挠腮,总之,各有来头。这地儿的名,改了不止一遭,里头有故事,有旧怨,也有点温软的人情在里头。
很多人都知道,三门峡是靠水吃饭的城。从黄河岸边长大的人,对水的脾气都琢磨得透。说起来,这三门峡的来历里,黄河才是真大佬。老一辈的人还常常拎着水桶,在河边唠两嗓子,说哪年哪月水涨得狠,哪次又差点出大事。其实,关于这座城的起头,传说和史实搅成一锅粥,说不上哪句真,哪句假,但你要听热闹,得跟着大禹“治水”的锤子走一趟。
怎么个锤子?有人讲,大禹带着众人,在黄河中游地带,一斧头劈开了神门、鬼门、人门三道峡谷,这水才有个出口,东去不回头。大山开裂的动静,据说夜里都能传到几十里地外。你说神话也好,历史也罢,这等气魄,“三门峡”这仨字便是这样留了下来。
但其实,在“门”还没数清楚之前,这块地上早换了好几拨主人。最早的中原祖先,就在这片黄土上向老天爷讨一口吃的。时间往前拨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渑池那边某块菜地底下突然挖出来一座“仰韶村”。那场挖掘,说是震惊了世界,其实更像是咱中国人自个儿把老祖宗的事儿捡起来了——不夸张地讲,全国超过五千处仰韶文化遗址,三门峡这里就摊上了三百多席。人常说,家底厚的地方,总有点傲气。
到了西周,三门峡脚下的地盘,分了焦和虢,两个诸侯小国在这儿蹲着,你争我抢,谁也没能安稳到头。要是真问谁伤得最深,不是被灭国的诸侯,而是夹在大山深处的百姓:天灾人祸,哪头都得护着点。崤山一段挤出来个“函谷”,算是全部关隘中的极品。路险、谷深,连老马都不愿意踩第二遍的砾石。晋国靠着这点地理便宜,多次和秦国叫板,死死挡着关口,不让人溜进来。
等到秦国出小动作的时候,位置便全盘改了。秦惠文王吃掉魏国这块地,立马把“陕县”挂上名头,函谷关也算名留青史。后来楚国、赵国、魏国、韩国几家合起伙,想一块冲开秦的牙口,全栽在函谷关外。有时候想想,关口可能比国运都更顽固。至于后来的陕州,名号倒是用得长,不冷不热,像个被历史书翻久了的章回,黄乎乎,但还不舍得丢。三门峡成“陕州”也是大名鼎鼎——“陕西”,其实就是站在“陕”的西头看出来的。
名字又兜兜转转,一直到1957年,“三门峡”头一回坐实成了市名。你问要不要改回“陕州”,有点舍不得,好像小时候奶奶叫你的小名,长大后还是最贴心,但人前却只愿叫得响亮点。
再说渑池。外地人来了八成念错,但这地儿骨子里其实叫“天池”,听着斯文,像古书里倒映满月的池水。可最早早,也不是浪漫故事,而是水里一群名叫“黾”的小虫,那会儿人起名向来不讲排场,只图实在。战国时期有桩陈芝麻烂谷子的公案:蔺相如和秦王在渑池西头喝酒,国事和私人恩怨搅一块儿。结果两边终于按下兵戈,留下个“将相和”的佳话。再慢慢翻名,到了唐朝叫“天池”,到了金代又成了“韶州”,元朝一锅端,又改回原味。几经波折,如今还是“渑池”响一响,像是把喜怒哀乐都熬成了地名的褐色底味。
卢氏,名字一提出来,就觉得清冷,有点山野气息。卢氏的名堂其实是因为个寻仙的倒霉蛋——卢敖。秦始皇喊他去找长生不老药,他找不到,只好揣着点仙风道骨钻进了大山,有没有练出丹药没人知道,但名字是留住了。从前,这地儿叫“莘川”。谁要农业靠山吃饭的日子久了,对川啊、原啊这些字,天生亲近。夏商周一折腾,全叫“有莘国”的天下。一直到汉代,才有了今日的“卢氏县”。两千年下来,名字没换过,老城没挪过窝,这一点别的地方还真比不了。
再绕去灵宝。说是“黄金之城”,其实人家原先叫“桃林”,多雅致。古书里写着,这地方养了满山的好马,夸父追太阳都要路过。传说黄帝选这儿铸鼎,结果惊天一响,鼎成后都塌了半座山。后面“桃林塞”“弘农县”这些名字一轮一轮换,唐玄宗因为掘出灵符,干脆年号都改了,赐了一个“灵宝”,也是皇帝笔下的金灿灿——你瞧,真应着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那句老话。
最后掏出来个义马。要说这个名字怪有生活气:原先小地方叫“艺麻村”,朝廷嫌军费高,干脆让村民养马备战,养出来的马结实又听话。还真出过一匹红马,最后累死拉货,也算尽了本分。按理说,名字就这样留了下来。义马的地下,煤炭多得都不用天黑就进山。三十多年前,煤矿一挖出来,整个“义马村”头顶上多了条烟囱,名头跟着升级——成了义马市。
这些名字里,有点春秋的气,也有点江湖的影子。旧名新名,换来换去,到头来都落在这片黄土地上。你要问我,哪个叫着最好听?还真说不准,有的像亲人唤你,有的像路人打招呼,你愿意回头,也愿意忘。
或许名字只是时间的影子。新名也罢,古号也好,撑起这一地烟火气的,永远是人——不怕水、不服输,一代一代往下走。知不知道地名,都无妨,重要的是还在这片土上活着。
有空的时候,不妨走走那些老街,读读每一块路牌上的字,也许下次你回头,又会记起某个早已模糊的名字。至于下一个名字,谁说得准?
来源:园中赏月的逸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