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将云南咖啡送上万米高空:不只是品鉴,更是原产地养成系品牌叙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02:06 2

摘要:怎么说呢,在三万英尺的高空喝一杯手冲咖啡,这事儿搁十年前你跟人说,人家得觉得你是不是科幻小说看多了。结果现在,星巴克和东方航空真就这么干了,还整了个“云南咖啡主题航班”。飞机刚从上海虹桥起飞,200多号人就在云端之上,人手一杯据说有桂花和荔枝香气的冷萃。这画面

怎么说呢,在三万英尺的高空喝一杯手冲咖啡,这事儿搁十年前你跟人说,人家得觉得你是不是科幻小说看多了。结果现在,星巴克和东方航空真就这么干了,还整了个“云南咖啡主题航班”。飞机刚从上海虹桥起飞,200多号人就在云端之上,人手一杯据说有桂花和荔枝香气的冷萃。这画面,你说它魔幻吧,它又真实发生了。

讲真,一开始我看到这新闻标题,第一反应是:“又来了,跨界营销的老套路。”毕竟现在万物皆可联名,卖奶茶的能跟卖痔疮膏的搞到一块儿去,航空公司和咖啡巨头牵个手,算不上什么奇闻。但这次,星巴克这步棋,走得比我想象的要深那么一点。他们没在飞机上贴个标、送张优惠券就完事儿了,而是把整个故事的核心——“云南咖啡”,直接搬到了天上。

这事儿就变得有意思了。你想啊,云南咖啡在国内咖啡圈里,地位一直有点尴尬。说它好吧,确实有不少精品庄园在国际上拿了奖;说它不行吧,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又被贴上“商业豆”、“风味单一”的标签,在泥潭里摸爬滚打,总觉得差了那么一口气。星巴克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其实早在2012年就在普洱扎下了根,搞了个什么“种植者支持中心”。那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对咖啡的认知还停留在“速溶”和“提神”,人家已经在教云南的咖农怎么“种得好”,而不是“种得出”了。

就拿这次航班上主打的那款“黄波旁”来说,种出它的咖农余祖贵,跟星巴克已经磨合了十几年。这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跟了个好导演,被调教了十几年,终于从跑龙套的,变成了能扛起一部大戏的主角。这颗豆子,不再是过去那种粗犷的、带着泥土气息的云南味道,而是精致的、带着花果香气的惊喜。星巴克把这个“养成系”的故事,直接投送到了离消费者最近,也最封闭的场景——机舱里。这比在店里办一百场品鉴会都来得震撼。

当然,我们也不能太天真。商业的世界里没有童话,一切都是精打细算的买卖。星巴克这一招“空中飞豆”,本质上是一场精妙绝伦的心理战和品牌叙事。它在干什么?它在重新定义“场景”。过去,我们喝咖啡的场景是咖啡馆、是办公室、是家里的书房。现在,它把场景拉到了一个你绝对意想不到的高度。当你被困在狭窄的机舱里,忍受着气压和噪音,突然有人递上一杯精心制作的、故事感满满的咖啡,还送上一堆联名周边,你的体验感瞬间就被拉满了。这杯咖啡的价格,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物质成本,变成了一种“特权”和“记忆点”。

而且,这招高就高在,它把“扶贫”、“乡村振兴”这些宏大叙事,包装成了一种时髦的消费体验。你看,星巴克在云南又是投钱建“美丽星村”,又是搞“寻豆云南”项目,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投入。但它不跟你苦哈哈地讲咖农多不容易,而是让你在舒适的航班上,品尝这份来之不易的香醇,然后告诉你:“嘿,你喝的这杯,背后有这么酷的故事。”这一下子就把消费者的道德优越感和好奇心都勾起来了,买单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为中国咖啡事业做了贡献。这比喊一万句“支持国货”的口号都管用。

不过,也有人会嘀咕:“这不就是一场大型的‘消费主义陷阱’吗?”把一杯咖啡和旅行、文化、情怀深度捆绑,最后让你心甘情愿地掏出更多的钱。这话没毛病。这趟航班的乘客,无疑是经过筛选的“高净值人群”,他们是最好的传播媒介。等他们下了飞机,在朋友圈、小红书发上九宫格,配文“在云端品味彩云之南”,这波营销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等着无数被种草的人,走进全国7800多家星巴克门店,点一杯“有云南故事”的咖啡。

所以你看,这场“空中咖啡局”根本就不是为了卖那几百杯咖啡。它的野心大着呢。一方面,它要彻底扭转大众对云南咖啡的刻板印象,给它镀上一层金光闪闪的“精品”外衣。另一方面,它是在为星巴克自己续写品牌故事,告诉所有人:我不仅是个卖咖啡的,我还是个文化使者,是个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是个生活方式的定义者。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确实漂亮。但热闹过后,我们也得冷静想想。当咖啡飞上了天,它离最初的那片土地,到底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希望这场精心策划的空中奇遇,最终能让更多人真正关注到地面上那些辛勤劳作的咖农,而不只是一场稍纵即逝的网红狂欢。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无论是种出一颗好豆子,还是讲好一个品牌故事。

来源:下弦YTg

相关推荐